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

2022-06-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改革从国际贸易方向逐渐转向国内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方向。2022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述统称为《意见》)发布。《意见》强调,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将未来经济的主要任务和经济目标聚焦到全面做大做强国内市场。

  当前,我国正处于世界秩序重组与疫情交织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供应链、价值链断裂,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崛起,经济全球化面临新的调整与变革。国际冲突频发背后的冷战思维,导致全球化分工遭遇逆流。因此,在深刻而宏阔的棋局中,厘清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格局发展脉络,考察和预判统一大市场对产业格局的影响,从而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大市场,是精准防范国际问题和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波动的必要前提。

  以“五统一”“一干预”为抓手,深度凝练高标准统一大市场概念内涵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红色基因,作为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举措,系统性凝练“统一大市场”概念内涵,为建设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制度支撑。总揽全局,从意识到概念精炼,统一大市场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基础制度、设施、要素和资源、商品和服务水平、市场监管均高标准统一,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进一步规范的全国性市场。围绕“五统一”与“一干预”,详细界定“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概念内涵。

  统一大市场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建立的重要内生因素。为形成“一体化”“高标准”“有序化”大市场,一是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建立健全统一产权保护制度,统筹规划统一市场准入门槛,坚持维护统一公平竞争,全面推广统一社会信用制度。二是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加快现代化流通网络建设,实现产权市场交易信息透明互通,推动公共资源共享体系优化升级。三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统筹规划城乡土地与劳动力市场,实现跨区域劳动力、土地、人才流通,深度发展供应链金融,开展全域资本合作衔接,加快完善技术和数据领域评估、共享与交易制度,有序推进多层次统一的全国油、气、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制度,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化实现机制。四是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加强全产业链、全供应链条线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和质检体系建设,实现产品质量与产品认证结果全域互通互认,精简行业标准和计量体系,加强政府与市场自主制定权,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整体优化消费者售后服务体验。五是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落实统一市场监管标准,推动线上、线下新业态一体化监管规则建立,打造公平公正统一市场执法氛围,通过跨部门协同监管与公开监管等方式提升监管能效。六是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健全全域反垄断实施机制,着力规范重点领域竞争行为,精准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打通循环交易环节中存在的堵点,强化平等准入与退出机制普及范围,加快建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过程中审查透明化共享平台。

  详解三十二字方针,梳理统一大市场建立原则与主要目标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到新时代的重要制度改革,促使我国市场实现对内完善秩序、对外扩大规模的转变,从而进一步构建出以“国内统一大市场”为主体的经济互通新格局。现阶段,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中国具有地域广袤、人口基数大、人均可支配收入累增等现实条件,为形成巨大规模化市场提供了“必要物质基础”。《意见》以三十二字方针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工作原则:第一,立足内需,以创新驱动和引领需求,打通产品全生命周期互通循环是统一大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第二,着眼制度优化,建立健全市场机制,以公正公平的全域一致性执法机制为“统一”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发挥市场与政府协同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政府干预,不断提高政策、规则和执行全面协同性,着力排除资源和要素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建设高标准、高效率的统一大市场。

  综合分析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条件与建立原则,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讨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意义。现阶段,我国存在省域和行业市场分散,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家庭人均消费率相对偏低,大量出口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产品等问题。为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精准把控“统一大市场”主要目标。首先,需要整合碎片化市场资源,打通产品流通环节关键堵点,利用产业聚集产生虹吸效应,从而促进市场规模化扩张;其次,需要加强法制引导,加快数字化透明执法平台建设,以平等公允的监管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再次,解决制度性摩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合理开放全域资源共享,重塑国内统一分工合作格局,进一步压缩交易成本;最后,通过提升供应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资源要素制度分割格局,以统一大市场经济制度为支撑,深度挖掘各项资源优势,促进建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全产业链模式,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独立自主,依托高水平国内市场提升在全球经济、政策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统一大市场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某些地域以“政府作用”调控市场经济行为,政府在金融、劳动力、技术、房地产、信息等要素流通与配置中具有主导权。在政策业绩与地方发展双重压力下,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普遍,横向政府间合作松散,各地出台税收洼地政策,产生区域性优惠倾斜,易造成地域壁垒,无形中提高了外地企业的准入门槛。各地高速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注重高端制造、绿色能源、电子信息化等行业发展。有些地区忽略自身比较优势,造成产业投资领域重叠性高,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同时,地方主导产业偏好短期利益,缺乏省际合作,易产生资源重复建设、引进等违背可持续发展的浪费行为。稀缺资源约束下,优质资源往往流向政府重点培育的企业,进而可能诱发企业间非公平竞争现象。

  预测统一大市场带来的变化与机遇

  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将会对我国经济市场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意见》指出,要“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表明将深入促进资源交易透明化,建筑、工程、水利、房地产开发等行业招投标过程将逐步实现电子化交易,土地出让、资金监管等流程更加公开化,逐步推动实现土地跨区域交易。随着优化财税改革,健全直接税收体系,导致财税逐步从企业向个体劳动力转移,未来将更加重视人口规模,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大力发展以信息、交通为主体的经济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整合执法资源,统筹“国家、省市、乡镇”规划执法制度,建立统一的全域执法体系,提高监管主体公允性。积极支持现代服务发展,引导资本脱虚向实,整合技术、知识、资本资源,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需求,打通产品全生命周期供应链,凭借“中国制造”站稳全球贸易龙头地位。

  长远考虑,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使全体人民、中央政府、优质企业各方受益的经济变革。伴随统一大市场规模扩张,整体资源、产品和服务成本减低,单位人均可获得效益提升。打破地方保护和部门壁垒后,优质企业凭借自身科技、管理、经营优势,更加顺畅地开展全域业务,最终构建出稳定的国内全产业链条,推动中国市场由大向强转变。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引导乡村振兴的机制及路径研究”(编号:20BMZ28)、西南民族大学2021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编号:2021SYYXSB1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特色村寨建设的协同效应及特色文化路径研究”(编号:18BMZ0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环境敏感性重大工程风险感知动态评价与行为引导策略研究”(编号:72004188))】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统一大市场;经济体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闫琪)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