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制裁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深远影响

2022-04-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在广度和深度均史无前例的严厉制裁,俄罗斯也采取了一些反制措施,以抵御美西方全面制裁对俄造成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等诸多领域的重大冲击。美西方和俄罗斯的制裁与反制裁是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大国博弈的“双刃剑”,对美俄关系、国际格局、世界经济金融、全球治理体系的影响难以估量,需要冷静分析评估,趋利避害,谋定而后动。

  一、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是冷战的延续和扩大,试图彻底打垮俄罗斯

  冷战结束后,美国步入“单极世界”(moment of singularity),认为政治制度竞争的历史已经终结,美国完美胜出。然而,美国对俄罗斯依然不放心,尽管俄罗斯一再向西方示好,而且在两德统一时美国对北约不东扩有过口头承诺,但冷战硝烟未散尽,美国便着手积极推进北约和欧盟双东扩,自此至乌克兰试图加入北约,北约东扩已经进行了五轮。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此次俄乌冲突,特别是随后美西方对俄罗斯进行的史无前例的制裁,这种制裁的缩小版过去只用于针对种族主义的南非和罗德西亚,大国之间极少使用,因为一旦启动,两国关系就无法挽回。美西方对俄的制裁范围与程度远远超过通常做法,甚至不惜动用“大杀器”逼俄就范,这就不得不令人想到其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战略考虑。

  美国认为,冷战虽然把苏联解体了,但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者并没有在地缘政治大国博弈中销声匿迹。相反,在普京领导下,俄罗斯从崩溃的边缘逆流而上,恢复了元气,并再次在中东、欧洲等地区对美国形成威慑或者“唱对台戏”,成为美国的“持久对手”。自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把俄罗斯与中国并列锁定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冷战思维依然在主导美国的对外战略,特别是对“主要战略竞争对手”。这次美国从道义制高点出发,带领西方国家包括日本,对俄实施了扼杀性的制裁,目的恐怕不完全是为了结束俄乌冲突。冲突一旦谈判解决,美国是否会立即解除对俄制裁,可以拭目以待。

  二、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以及俄罗斯的反制措施可谓史无前例

  美西方将俄罗斯几家主要银行移除SWIFT系统,可以说是“金融核弹”,而俄罗斯则宣布对“不友好国家”的能源贸易必须用卢布进行交易。从国际社会及其全球治理体系正常运转的角度看,此轮制裁与反制裁应该说是动摇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根基,本来属于“全球公共产品”以SWIFT美元交换机制为代表的金融体系,现在被“武器化”,摇身一变成为“载有核弹头的精确制导巡航导弹”,俄罗斯自然被“炸”得体无完肤。但是从全球治理体系的未来考虑,这意味着现有治理体系终结的开始吗?美国俨然就是好莱坞大片中的“终结者”,手持“大杀器”,所向无敌。其实,一旦本来就已摇摇欲坠的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开始崩溃,所终结的恐怕不止是治理体系那么简单。二战结束后形成的雅尔塔国际体系,乃至更久远一些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建立的围绕尊重国家主权的国际体系,是否也进入了“终结的开始阶段”?

  现有全球治理体系乃至国际体系一旦“大坝决堤”,而新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显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并取而代之,那么在如今日益多极的世界里,经济全球化还能否继续、持续70多年的总体世界和平能否得以维持?也就是说,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将受到严重的挑战,应如何应对这个具有方向性的大事?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初期,并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而且变局的速度和广度远超各国的想象。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进入“弃旧迎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将延续相当长时间。总的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挑战和风险同样是“史无前例的”。

  美俄制裁不断升级,除了战争,其他手段几乎穷尽,无所不用其极,其对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体系的伤害是致命的。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附带伤亡”更是难以估量。如今世界已经不是“美国的世界”,美国一家独大的时代已走向末路。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是历史潮流和趋势。俄罗斯是被制裁的主要对象,但是哪个国家没有或多或少被美国制裁过?目前的局面也会使许多国家去思考接下来怎么办的问题。美国的“长臂管辖”和金融制裁屡屡得逞、屡试屡爽,在维护其霸主地位时会变成“常规武器”,拿来便用。这种拿国际体系当儿戏的做法,到头来必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美西方对俄严厉的大规模制裁,以及俄罗斯从能源和粮食两面切入予以应对、进行反制裁,这对在疫情冲击下已陷入深度衰退的世界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从股市债市跌宕起伏、美元资金大幅回流、金融风险倍增,到能源和粮食价格暴涨引发能源和粮食两大危机,世界经济和金融险象丛生,似乎随时都可能触发经济和金融危机。而且,由于能源和粮食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国家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两大危机一旦生成并蔓延,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基础上,触发一国内部和国家之间在社会层面的动荡和对立。

  另外,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共识刚刚开始形成,尚未巩固,加之能源、粮食危机给各国人民带来的危害,必然会导致经济和金融危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全球共同应对这些挑战的共识将荡然无存,迄今做出的艰苦努力,也很可能付诸东流。试想在地缘政治博弈竞争占据国际政治主流之时,谁还有可能去寻求大国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挑战?

  希望国际社会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这些关乎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难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这几十年的深入发展,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度融合、互联互通的“地球村”,各国命运休戚与共。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指引下,搁置分歧、摒弃冷战思维,树立真正的多边主义,以人类和平发展大局为重,一起用实际行动来维护世界和平、经济繁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的不二选择。这也应该成为各国制定政策的标准,与之相符的坚定不移地推进,与之相悖的毅然决然地放手。总之,无论做什么,要利人利己,不要害人害己。

  

  (作者系外交部原副部长。本文根据何亚非在“人大重阳全球治理论坛(2022年春季)”发言整理。中国社会科学网 闫琪/整理)

关键词:全球治理体系;制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闫琪)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