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强国战略引领新文科建设的实践向度

2023-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新文科”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传统文科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总结与理念升华。推进“新文科”建设,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这对于创新新时代文科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此,要坚持从“守正”“创新”“强师”“育人”四方面着手,把握新文科建设的正确方向,激发新文科建设的动力之源,夯实新文科建设的关键支撑,落实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推动新文科实现高水平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守正——把握新文科建设的正确方向

  “正”是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守正”就是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的过程。学科建设是在传承历史经验与创新发展的互动中实现的。要在深入考察传统文科建设历史的基础上,坚持继承好吸收好有益经验,积极推进实践经验转化为规律性认识。这是新文科建设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保持建设优势的重要方法。

  首先,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党对新文科建设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新文科建设的政治保障。一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领航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能够有效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为新时代文科发展提供科学的认识观与方法论,保证新文科建设不会偏离航向。二是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前提。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使他们能够矢志奉献祖国与人民,真正成为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后继力量。

  其次,应当树立强烈的使命意识,自觉承担起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历史责任。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服务于人的发展、认识并改造社会的学问。推进新文科建设,要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视西方先验理论与本土实践的内在张力,致力于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一是应当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新文科建设达成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二是要树立问题意识,敢于把难题热点、焦点瓶颈纳入教育与科研视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发现新问题和研究真问题,认真阐释好中国的价值、立场、方案,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三是坚持传承好自身的文化根脉,善于发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树牢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交融,重塑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创新——激发新文科建设的动力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本质与核心。新文科之“新”,是面对新时代的崭新方位与文科教育需求进行的探索与超越,标志着思维方式与教育理念的转变与革新。当前新文科建设要把多层次学科交叉融合与先进技术赋能作为重要抓手,推进其在融合发展中寻找新的机遇和发展方向。

  首先,要加强多层次多学科融合协作。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我们面临的生存性、发展性、价值观问题日趋复杂。单一学科的研究边界与处理能力已经无法对多方面因素构成的社会问题提供科学解释与有效方案。为此,要促进多层次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综合视角。一是转变传统“分科治学”的固有思维,促进文科与工科、医科、理科的交叉融合,密切文史哲、经管法、教育学、艺术学八大传统文科的学科联系,促进多学科协作,积极创建交叉学科与学术创新团队。二是促进学科间纵向深耕与横向融通的有机结合。以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广阔的理论建构、互为补充的研究方法扩展研究视野,催生知识新范式,使新文科建设实现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解决复杂问题为中心的重要转变。

  其次,要重视“数智”技术赋能。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成果具有强交互、大数据、强算力、深度学习的典型特征,重塑着学生、教师、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之间的联系,勾勒出前所未有的新型教育图景。要实现新文科建设的创新发展,必须积极促进数字信息技术与新文科建设的有机融合。一要确保“数智”技术在学科治理、教学创新、学术创新、构建新文科教育共同体领域的有效嵌入,建立起先进技术成果助推新文科建设进展与建设成效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二要适应网络线上教学对协作、互动、共享的技术需求,建立智能化教学平台,努力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学环境。

  强师——夯实新文科建设的关键支撑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真理、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当前,要培养出服务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文科人才,迫切需要一批政治素质过硬,道德品性高尚,专业功底深厚,具备多学科知识素养、现代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文科教师队伍,坚持培育与强化文科教师所需的能力特质。

  首先,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提升教师在文科教育中的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一是提高文科教师的专业水平。要通过国内外研修、师资培训等多元方式,不断拓展文科教师专业知识储备的深度广度,学习好、吸收好现代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同时,要引进具有学科引领能力的高端人才,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优秀人才,优化文科教师队伍的人才结构。二是增进多学科知识素养。要建立多学科交流、对话机制,深化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积极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与综合实验室,深化文科教师教学与科研需要的多学科知识背景。三是强化信息化时代需要的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与相关新技术培训,增强文科教师对智能化教学平台与新型科研工具的深入了解与深度运用。

  其次,应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更好地发挥文科教师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教师是学生信赖的师长,应当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成为感召和引导学生忠诚向善、奉献社会的榜样。为此,要促进文科教师把教书育人与提升自我修养有机融合。一是强化文科教师的政治素质。文科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通过政治学习、理论学习、重大会议精神宣讲等方式,使文科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增进其在新文科建设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二是优化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将日常考核与年度考评相结合、职业道德情况与教学科研任务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同事、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多元化评价方式将师德师风建设切实融入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

  育人——落实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文科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新文科”建设要把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作为重要任务,培育一批志向远大、信念坚定、综合能力过硬,具有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必须要重视文科人才质量,实现文科人才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双重兼顾。

  首先,坚持转变文科教育的评价导向。长期以来,传统文科教育坚持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形成了单一刻板的教育评价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提升文科人才的整体质量,培养综合能力过硬的复合型文科人才,迫切需要转变片面僵化的教育评价方式。一要形成全面综合的评价标准,把教育目标的实现状况、能否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学习与科研成果能否发挥社会效用等要素作为评价新文科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二要建立科学的文科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在成长过程与培养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促进文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

  其次,坚持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这为新文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现实要求。必须创新文科人才培育模式,使之有能力服务于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讲好中国故事、适应并参与国际竞争与全球治理。一要立足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调整新文科人才的培养方向,优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根据文科人才的发展趋势与缺口情况,大力培养领导人才、外语人才、传播人才等战略型紧缺型文科人才。二要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促进用人单位与高校形成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推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走进“课堂”,培养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文科人才。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计划”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教育强国战略;新文科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