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不间断的文明史,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突出的和平性是我们处理好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与其他文明和谐相处的秘钥所在。我们尊重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和平共处,不去征服其他文明,而是吸收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转化创新、发展运用,中华文明才得以五千多年延绵不绝、繁荣昌盛,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展现了越发旺盛的生命力。 (阅读原文)
区域国别学迎来春天
2022年,区域国别学正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使我国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可以说,我国的区域国别学迎来了春天。我们需要加强区域国别学建设,大体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学科发展需要;第二,国家发展需要;第三,构建国际话语权的需要。未来,我们要继续推动区域国别学整体学科建设,利用好各个平台来推动我国区域国别学的发展。 (阅读原文)
世界知识格局变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逐渐回归的知识自主性得到国家的支持而愈发强劲,不仅激活了自主性知识创造的积极性,而且形成了抓住机遇并乘势而进的势头。世界知识格局调整形成了对中国知识的需求,为中国知识走向世界提供的空间,与中国加快自主知识生产的意愿和能力相结合,中国通过对自己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对历史上形成知识的梳理和提炼及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和事实的解释所进行的知识生产取得的成果,在世界知识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已无悬念。 (阅读原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
作为五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与人类现代化相对应的更具包容性叙事,而非仅仅与西方现代化相对应的叙事。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求同”,其次是“别异”,最后是“合同异以达到更高的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公共外交叙事不断升级,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实现了内外叙事的三位一体。 (阅读原文)
世界进入“大争之世”,我们将目睹500年来最深刻变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使世界进入了“大争之世”。在“大争之世”的背景下,如何具体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可以尝试用四个“新”来理解,即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新的现代化模式开始确立;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到来和新的全球治理方案逐渐完善。这些所有的“新”都与中国有关,因此在“大争之世”中,中国是最大的自变量。 (阅读原文)
不断完善我国海外利益保护机制
构建完善的海外利益保护机制,需从国内国际两个层次开展工作。在国内,立法是基础,普法宣传和执法落实也十分重要。知法是守法的前提,只有做好普法宣传,强化广大民众的合规意识,在普法宣传中引导我国公民、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自觉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减少因为违法违规行为而引起的利益受损事件的发生是海外利益维护的有效途径。在国际层面,还需积极加入既有的国际机制或者创设新的国际机制。例如,缔结更多双边领事条约或协定及投资保护协定,开展国际警务执法合作等。 (阅读原文)
勇敢迎接时代主题的变化
2023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也是中国完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理论体系的元年。未来中国如何践行“三大倡议”,如何通过“三大倡议”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具象化、实践化,必将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国发挥新兴大国作用的新期待。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在国际格局的激烈变动过程中,保持自身实力稳步增长良好态势的同时,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全球秩序构建主张的探寻和中国治理方案的期待,是中国对外经略乃至于国际战略未来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 (阅读原文)
从百年变局中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涉及国内发展,也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密切相关。从观念层面来看,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到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都深植于中国优秀而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思想资源的土壤之中。从制度层面看,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创设,不断夯实和拓展周边安全网,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等,这些做法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为世界和平发展建章立制的担当和谋略。 (阅读原文)
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发现确定性
2024年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面对世界的乱局,中国自身的稳定和发展、改革和开放,将为世界局势注入新的活力和定力。其他国家也会对中国寄予更高的期望。百年变局正在进入“深水区”,中国必将在这个世界历史的转折关头,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阅读原文)
【特别说明:本版稿件按照来稿顺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