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南方”力量的不断增强正推动着国际秩序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变革。“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全球南方”国家一道积极探索推进共同发展的合作路径。中国引领“全球南方”在经济发展、绿色合作、国际秩序变革等多领域的新变革、新发展,为“全球南方”共同繁荣凝心聚力、指引方向,也彰显了推动全球治理转型的“中国担当”。
一、发展赋能:护航“全球南方”国家长远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始终致力于破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基础设施不足、产业薄弱与市场失灵等结构性难题,从资金支持、融资服务等维度改善了共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既是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践响应,也为“全球南方”国家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方面,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重点项目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大力投资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全球经济带来新增长点。以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为典型,“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成效显著:雅万高铁通车后推动沿线旅游业提质升级,2024年累计发送旅客突破800万人次;中老铁路开通三年来累计运送旅客超4300万人次、货物4830万吨,已发展为连接中老两国的交通动脉,充分彰显合作共赢的实践价值。“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改善了共建国家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当地民众得以共享现代化技术发展成果,切实提升了民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其次,数字与智慧基建项目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在“全球南方”国家实现“硬设施+软服务”双轮驱动,创造了巨大社会效益和战略价值。例如,东盟国家正与中国加强数字技术合作,华为云在亚太地区部署18个云计算节点,与泰国逾15个行业建立生态合作,并上线超百项云计算服务。中国云技术助力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国家企业实现数据存储成本优化与安全效能提升。最后,在重点项目方面,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项目连创佳绩,实现互利共赢。例如,中国技术支持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站为乌兹别克斯坦部分地区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副总编辑肯扎耶夫表示,中乌两国已经在人工智能、绿色能源与数字经济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合作成果;中国与马达加斯加共同开展杂交水稻技术方面的合作,该项目实现了超7.5万公顷的杂交水稻种植,助力马达加斯加的“非洲粮仓”战略目标。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全方位投融资服务,促进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国帮助“全球南方”国家解决融资难题,发起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并联动丝路基金等机制形成协同效应。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国际金融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正积极推动资金融通,强化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二、绿色合作:共同践行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以绿色发展理念赋能“全球南方”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推动建设更为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以实际行动与“全球南方”国家分享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术,实现共建国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加开放的合作平台,获得了“全球南方”国家的普遍认可。
其次,以绿色合作路径解决投资和建设中的困难与挑战。面对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资源不平衡不充足等问题,我国坚持合作共享,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支持共建国家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让“全球南方”国家人民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民生福祉,共享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例如,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绿色贸易和绿色投资,帮助“全球南方”国家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路径依赖。在哈萨克斯坦,中方参与建设的谢列克风电场年发电量约2.2亿千瓦时,有效缓解了该国南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并优化了当地以传统能源为主的电力结构。在乌兹别克斯坦,我国建设的布卡光伏项目每年向乌兹别克斯坦输送5.4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并减少44.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最后,以绿色金融支持促进绿色合作行稳致远。我国不断强化对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交通等领域的定向支持,依托融资机制推动共建国家绿色项目落地,助力其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债券为例,中国银行为巴西书赞桉诺集团发行12亿元“绿色熊猫债”,募集专项资金用于培育绿色认证人工桉树林,有效促进碳减排与天然林资源保护。我国金融机构还在境外陆续发行绿色债券,定向引导资金流向可再生能源、生态修复等领域。可见,“一带一路”倡议更加注重并不断推动与“全球南方”国家绿色、可持续和高质量合作。
三、治理变革: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当前,逆全球化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显现,个别国家以制裁手段在经贸、科技等领域打压“全球南方”国家,破坏开放合作的发展环境,“全球南方”未来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带一路”倡议作为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自主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通过深化区域协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公正合理方向演进,彰显着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及“全球南方”国家成员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公正合理方向变革的责任担当。
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提升“全球南方”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推动构建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持续推动与“全球南方”国家间互利共赢、独立自主的合作新模式,为“全球南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十多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南方”国家产生巨大经济协同作用,为“全球南方”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变革性机遇:金砖五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实现了对七国集团的超越,且6名新成员加入金砖国家组织后其领先优势得以扩大,全球占比高达36.7%;“全球南方”国家当前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已经从24%提升至40%,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80%,成为带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合作项目为基础,“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进而提升了“全球南方”国家的话语权,推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始终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在G20成员资格、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等问题上呼吁关注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增强了“全球南方”国家的话语权和代表性,有利于国际秩序向更公正合理方向转型。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构建新型国际合作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体系,在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不断完善多边合作机制,携手各国共同完善区域和全球多边治理规则框架。首先,我国注重发挥伙伴、合作联盟等关系,通过一系列合作平台、合作计划形成合作共识,建立协调机制。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已有20多个中外合作伙伴建立了专业领域的多边对话机制,覆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绿色转型、投资融资等重点领域。其次,我国通过缔结多边合作原则、倡议等,推动规则体系与标准规范的系统对接。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与43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区域标准化机构签署54份合作协议,实现了标准合作交流的深化。最后,我国超越地缘博弈思维,拓展全球治理新实践。21世纪以来,全球治理的整体性趋于减弱,区域治理的潜在价值持续上升。“一带一路”倡议以经济合作为核心,围绕互联互通、互利共赢、优势互补三大主线,是区域全面开放,突破意识形态壁垒,拒绝零和博弈的区域治理典范,为“全球南方”高质量发展拓展了空间。
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勠力同心、携手共进,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继续深化各领域合作,不断推动全球治理规则革新,为塑造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