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驼队驰骋亚欧:中欧班列促进全球开放

2025-07-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13年7月18日,一列载着机电配件的火车从郑州鸣笛启程,驶向德国汉堡。彼时,这趟每月仅发一班的列车,如同投入亚欧大陆的一枚石子,在历史长河中激起内陆开放的第一圈涟漪。十余年后的今天,中欧班列全国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覆盖欧洲26国229城及亚洲11国超百个城市,总计通达超300个节点城市,全国累计货值超4500亿美元。日均十班的密集班次,正以“钢铁丝路”的磅礴之势,在亚欧大陆编织出一张纵横交错的物流巨网。从“月行一班”到“日行千里”,从“过路财神”到“产业引擎”,中欧班列的十二年,不仅重构了中国内陆的开放版图,更以东方智慧重塑着全球贸易的底层逻辑。

  一、破局:内陆突围的“钢铁密码”

  (一)地理困局中的突围智慧

  河南作为内陆省份,缺乏海洋运输的便利条件,曾因物流瓶颈陷入发展困境。中欧班列的诞生,让中原腹地完成从“地理末梢”到“开放前沿”的华丽转身:从单一线路到“八口岸四通道”的立体物流网络,铁轨如血管般将河南的茶叶、大蒜、新能源汽车直送欧洲市场。比亚迪郑州基地的新车下线后,经4.4公里专用通道即可直抵陆港,实现“厂门对舱门”的无缝衔接——这种运输模式的革新,让内陆城市彻底摆脱“配角”定位,跃升为全球产业链的关键节点。

  这样的蜕变并非孤例。西安国际港站平均每100分钟就有一列中欧班列吞吐往返,截至2025年年中累计开行量突破2.6万列;重庆团结村中心站从偏远村落蝶变为国际物流枢纽,带动成渝地区崛起为电子信息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数据显示,中欧班列带动沿线区域GDP年均增长约3%,创造就业岗位超20万个。当沿海城市依托港口融入全球产业链时,内陆省份正以铁轨为“陆上航道”,以班列为支点重构物流新版图,走出一条“以陆治海”的开放新路径。

  (二)技术赋能下的效率革命

  中欧班列的崛起本质是一场技术革命,北斗+5G融合应用使物流调度效率提升30%多,动态定位精度达0.8-3.5米;货物定位精度达厘米级,直逼德国工业4.0的±5厘米标准;95306“数字口岸”系统实现“秒级申报、分钟通关”,口岸平均通关时间压缩至28分钟,较传统模式提升90%;时速120公里的重载班列最大编组达55辆,牵引质量3000吨。与海运相比,中欧班列提速57%-67%,单位成本为空运的18-22%(高值货),形成“成本优于空运、时效远超海运”的竞争力。

  在河南,技术赋能催生出“中原集货+新疆出境”的联动模式——借新疆口岸“借船出海”,将西北内陆的地理劣势转化为多通道出境优势;在西安,全程时刻表班列将运行时间压缩至10天左右,较普通班列提速30%,吸引精密仪器、半导体组件等高附加值货物纷纷“弃空投铁”。当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形成共振,中欧班列的竞争力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二、重构:全球贸易的“中国方案”

  中欧班列不仅在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方面成效显著,在拓展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从物流通道到产业引擎

  中欧班列的价值,早已超越运输工具的范畴。在河南,“班列+产业”模式催生出新能源汽车专列、香菇大蒜专列等特色线路,本地货占比超三成,班列从“过路财神”蜕变为拉动产业升级的“火车头”。以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比亚迪、宇通等企业借班列通道将新能源汽车直送欧洲,带动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千亿元。深入分析,这一成就的取得,除了中欧班列的运输便利,还得益于河南当地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以及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

  在江西赣州,中欧班列推动南康区家具产业集群年产值从百亿元跃升至2700亿元,跻身全球最大实木家具生产基地行列。这种“以运促产”的发展范式,正彻底打破“内陆难搞高端制造”的认知偏见。郑州集结中心智能化管理系统堪称物流界的“最强大脑”。西安国际港务区集聚京东、菜鸟等电商巨头,形成 “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良性闭环。当内陆城市沿着铁轨脉络生长出一个个产业集群,中国式现代化的内陆篇章正徐徐铺展。

  (二)从区域合作到全球治理

  中欧班列的十年,亦是中国开放格局“从东向西”拓展的十年。当沿海开放经验邂逅内陆发展渴望,当“一带一路”倡议碰撞地方智慧,催生出“铁轨上的开放经济学”:北京首趟跨里海班列经霍尔果斯出境,穿哈萨克斯坦、越里海、过阿塞拜疆,15天直达巴库,较传统海运缩短35天;“越南?河内—中国?西安—匈牙利?布达佩斯”跨境公铁联运班列,将东南亚与欧洲市场紧密串联;中吉乌铁公联运新线的开通,更让中国与中亚贸易通道实现多元拓展。

  这些创新线路的开辟,不仅延展了中欧班列的辐射半径,更重塑着全球贸易的地理版图。当德国汉堡市民餐桌上出现河南大蒜,当波兰商人货架上陈列比亚迪电动车,当西班牙消费者惊叹于中国电商的物流时效——中欧班列早已超越运输工具的定义,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钢铁丝路”。正如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里奥?里奥斯所言:“中欧班列以开创性方式融合欧中需求,激活了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潜能。”

  三、突围:破解全球性难题的东方智慧

  (一)应对逆全球化的 “稳定器”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欧班列逆势成为区域经济的“助推器”。2024年11月15日,第10万列中欧班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驶出,满载电子信息产品、汽车整车及机械配件,驶向德国杜伊斯堡。这一年,中欧班列年运输货值突破580亿美元;货物品类从最初的IT产品扩展至53个大类5万余种,高附加值货品占比逐年提升。

  (二)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金钥匙”

  中欧班列的十年突围,为全球发展中地区提供了内陆开放的“中国方案”。在非洲,肯尼亚蒙内铁路借鉴中欧班列运营模式,将内陆城市与蒙巴萨港高效串联,带动沿线GDP年均增长1.5%;在拉美,巴西“两洋铁路” 规划参考中欧班列多式联运体系,致力于打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物流通道。这些实践印证着一个真理:不必困于先天地理劣势,先将物流效率做到极致;无需执念远方海洋,先筑牢脚下铁轨根基。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中欧班列打破了“内陆只能搞低端加工” 的固化认知。当郑州智能工厂通过班列向欧洲输送5G基站设备,当西安生物医药企业借班列出口疫苗原料,当成都光伏企业经班列参与全球碳中和,内陆地区正沿铁轨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这种跃升,既改写着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格局,更为全球产业链重构提供了“东方思路”。

  四、未来:驶向更深层次的开放

  (一)技术驱动的智能化升级

  站在新起点,中欧班列正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跃迁。6月26日,第二届中欧班列(郑州)博览会在郑州航空港区国际会展中心启幕。来自德国、波兰、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的政商代表、物流企业负责人及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路径,见证“钢铁驼队”如何以创新技术为引擎,推动“一带一路”贸易合作迈上新台阶。

  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着中欧班列的运营效能,更推动全球物流标准的重构。当中国数字技术借班列通道输向欧洲,当欧洲工业4.0经验依托班列反哺中国制造,一场无声的产业革命正在亚欧大陆腹地酝酿。

  (二)绿色转型的可持续实践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下,中欧班列的绿色转型颇具示范意义。PAS2060作为全球针对碳中和的国际标准,西安国际港务区于2024年通过该认证,成为亚洲首个实现全流程碳中和的铁路物流园区;德国杜伊斯堡港与重庆共建 “中欧班列绿色走廊”,推广可循环包装与冷链节能技术,打造跨国低碳物流样本。

  这些实践,既响应着全球气候治理号召,更为跨国绿色合作提供新范式。当中国光伏板借班列运往欧洲,当欧洲氢能技术依托班列进入中国,中欧班列正成为绿色技术转移的“桥梁”,推动全球产业链向可持续方向演进。

  (三)人文交流的文明对话

  中欧班列的十年,亦是文明互鉴的十年。当河南班列司机用德语畅聊足球,当郑州工程师为乌兹别克斯坦定制冷链技术方案,当德国工匠在杜伊斯堡港调试中国造自动化分拣设备 ——文化交流已深度融入班列运营的每个肌理。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的开行,让不同文明在旅途邂逅交融;跨境商务旅游的兴起,促进各国企业深度对话。

  这种“软联通”的价值,或许远超464亿美元的货值重量。正如古丝路上的驼铃,班列的汽笛声在诉说:真正的开放从非沿海专属,文明的互鉴从无地理阻隔。当中欧班列载着中国新能源汽车驶向欧洲,载着德国精密机床返回中国,它承载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向海而兴,无远弗届。从2013年的“月行一班”到2025年的“日行千里”,中欧班列的十年突围,是中国内陆开放的壮丽史诗,更是全球贸易变革的鲜活注脚。当“中吉乌”新线的汽笛与古代丝路的驼铃在时空中回响,我们得以洞见:改写内陆开放版图的,从来不是钢铁轨道的物理延伸,而是中国人“向海而兴、无远弗届”的开放雄心。

  11万列,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当中欧班列的铁轨延伸至更多国家,当数字化、绿色化技术深度赋能运营,当更多“中国故事”在铁轨上书写,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在这条横跨亚欧的“钢铁丝路”上,中国正以开放之姿,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共绘未来图景。

  (作者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员;民盟陕西省政府文学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

【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