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云教授领衔的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研究团队于2024年11月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国际发展、区域国别与全球治理系列丛书,包括《援助的命运——比较视角的国际发展合作》《发展援助体系——美国、英国、日本国际发展合作多元主体的构建》《全球公共品——供给、需求与治理的挑战》《国际发展教育全球概览》《全球事务与发展》《全球农业通论》等多部著作,系统展现了团队这些年来围绕国际发展问题所开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该丛书由徐秀丽、唐丽霞、陆继霞教授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研究团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重将国际经验与中国本土现实进行紧密结合,进而创生出适合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混杂性发展知识体系。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该团队就开始与联合国机构、世界银行等多边、双边发展机构开展了诸多合作,并在项目咨询、评估、监测、培训等技术性工作的同时,将其经验吸收转化为中国自身发展的资源。在这些实践工作的基础上,中国农业大学于1998年开始在国内率先申报、建设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发展研究专业教育体系,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的发展研究学科。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研究团队对于国际发展问题的观察视角也开始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团队针对中国在非洲等地的援助与合作项目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向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中国对外援助和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相关的政策咨询。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时间里,作为中国在国际发展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探索者,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研究团队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这套丛书系列反映了研究团队在从国际发展知识的引进者向新的发展知识创建者的身份转换过程中所做的深刻思考。
《援助的命运——比较视角的国际发展合作》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对中国对外援助实践与西方发展援助体系相关的理论演变、知识体系构建、战略与政策的变化、管理体系、援助有效性和发展有效性问题、援助专家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等不同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吸取西方援助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过程中应该坚持南南合作的理念、加强基础知识研究、规范对外援助预算、强调经验分享、注重援助效率等政策建议。《全球公共品——供给、需求与治理的挑战》对全球公共品概念的形成和演化进行了梳理,从发展研究的视角考察了全球公共品供给和全球化进程之间的互动机制,重点围绕减贫、公共卫生、粮食安全、气候治理等国际发展议题所涉及的全球公共品的生产、供给和治理展开讨论。
专著讨论了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之后,在全球发展风险与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全球公共品生产、供给机制所面临的挑战,总结了中国提供全球公共品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全球公共品供给战略定位、知识体系建设、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等相关的政策建议。《全球事务与发展》包括中国与世界、全球公共挑战与全球治理实践、国际发展政策与实践三个部分,通过对全球发展格局的变化、全球治理的机制与实践案例等内容的讨论,意在展示伴随着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变化而出现的全球事务与发展这个新兴领域所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全球农业通论》从生产、科研、贸易、治理等不同维度考察农业资源在全球层面的流动和配置状况,通过农业部门面临的复杂挑战来展现当前全球化进程的变化,进而从全球视角来回应关于粮食安全、气候变化、贫困与不平等、农业伦理等议题的关注。《发展援助体系——美国、英国、日本国际发展合作多元主体的构建》通过“叙事-主体-实践”三维分析框架,比较分析了英国、美国和日本三个援助国基于不同的援助目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国际发展实践过程中援助管理机构、相关公共部门、企业、民间组织、金融机构、媒体、研究智库等不同主体如何协调整合进而形成生产发展知识、构建共同叙事和品牌形象的共同体,比较分析三个国家对外援助实践中相关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多元、立体、具有效率的对外援助实践机制提供了借鉴。《国际发展教育全球概览》是国内首部系统介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发展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建制的参考书。该书能够帮助我们比较系统地了解上述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发展教育方面的专业特色、学科建制、课程结构、培养模式等,从而为我国开展国际发展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丛书系列涉及国际发展合作相关的理论衍变、实践模式、管理体系、政策设计、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相关内容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是一套自成体系的研究成果,从中可以看到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作者们付出的辛苦努力和对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在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比较的基础上,研究团队提出了中国在构建国际发展合作体系过程中在治理、管理、执行以及理论研究、知识生产方面的建议。例如,丛书提出中国应该坚持以南南合作的方式展开国际发展合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的路径,考虑建立南南合作国际发展合作机制,将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不同合作机制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国家间的发展合作组织”;作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战略工具,国际发展合作战略的制定应广泛征求国内、国际相关机构的意见,并建立相应制度和规范保证国际发展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应坚持以受援国需求为导向,注重国际发展合作的有效性问题;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完善鼓励企业、高校、智库、民间组织等加入全球公共品治理和国际发展合作事业中,推进国际发展合作共同体的建设;为保证国际发展合作工作的专业化和技术化,应避免西方援助体系中庞大专家队伍所形成的“援助产业链”对效率的影响,可以考虑筛选在国内从事相关领域实践工作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建立一支兼业化的国际发展合作专家队伍。同时,鼓励民间组织“走出去”,承担国际发展合作项目的具体执行工作;加强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工作,推进国际发展合作知识体系的建设;改变国际发展合作工作只强调政策研究的问题,积极鼓励针对国际发展合作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避免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的不系统性和碎片化。这些建议是符合当下中国国情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我们重蹈西方援助体系走过的弯路,对于构建我国国际发展合作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从国际发展理论到国际发展实践,再到今天中国在国际发展领域可能的知识创新方向,丛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笔者在此也提出几个问题:
第一,西方发展援助体系不断修复的内在动力是什么?西方国家政府援助意愿降低及其私营部门援助比重增加是不是一种长期性的趋势?未来的西方发展援助体系可能怎么样变化?对这些问题的研判对于我国国际发展合作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对于中国主张的国际发展合作体系与西方主导的国际发展援助体系之间的沟通、对话与嵌入方式也至关重要。
第二,如何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知识构建基于中国自身发展实践之上的新型国际发展知识体系?启蒙运动之后,伴随西欧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进步与发展的概念进入了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之后的数百年时间里,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并且使得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慢慢渗透到社会科学领域,逐渐形成了一个分门别类的现代社会科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国家知识分子围绕着社会变迁和发展问题建构起来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一步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知识领域,希望利用基于西方社会变迁经验的知识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转型和发展,也就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发展研究或国际发展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在国际发展领域,是随着中国从援助接受国向援助输出国身份的转换,从而开始尝试影响全球发展进程,我们才有能力来思考这个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思考如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问题。由于当前全球发展治理深陷困境,表明西方社会变迁经验基础之上的发展知识和治理机制已经很难应对全球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知识来构建新的国际发展知识体系就成为了中国学术界需要面对的课题。丛书系列多次强调加强国际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和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国际发展研究涉及复杂的思想线索和多学科知识,在当前条件下,这一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从何处着手,如何着手,在现有学科体系下如何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三,如何使区域国别学与国际发展新兴学科双向互动?总体来看,随着中国开始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发展援助提供国,与这个领域相关的问题才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从国际范围来看,国际发展研究也是一个新兴的、充满争议的学术领域,同时,即使是在国际发展教育学科建制比较成熟的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援助输出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问题很长时间以来就是一个极富争议的国内政治议题。对于中国而言,要从知识层面上讲清楚对外援助的必要性和理论意义,并非易事,要从理论上和知识体系上建构一个成熟的学科,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从学理层面上讲,回答好国际发展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基础问题,能让更多人理解我们。通过提供援助参与全球发展治理能够为我们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进而更好地促进国内的发展。
由此可见,中国和世界关系发生变化的客观事实使得知识界开始思考国际发展相关的理论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发展研究正在逐渐成长为一个极富活力的学术领域。从研究对象、多学科研究方法等特点来看,国际发展研究和区域国别学有许多共通的地方。由于国际发展研究既包括针对发展中国家宏观层面的转型与发展政策的研究,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发展项目的研究与实践,这一研究领域可以为区域国别学注入新的视角、素材和与全球发展治理体系对话的渠道。区域国别学下和国际发展研究的双向互动,要求组织力量研究、明确国际发展研究二级学科的学科建设目标、知识边界、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性问题,夯实学科发展的基础。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加强国际发展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能够促进公众从更开放的视角理解中国和世界之间关系的变化,推动我国国际发展合作体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作者系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