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智慧,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国际中文教育目前已经进入八十多个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这彰显了中国开放包容的魅力,展现了互学互鉴的价值,体现了合作共赢的精神,凝聚着中外人士共同的心血。国际中文教育搭建起了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
葡萄牙语是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官方语言之一,与中文具有同等官方地位,体现出澳门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语言的多元性。作为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澳门在葡萄牙语文化传承以及中外文化学术交流融合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是连接中国和葡语国家的桥梁。澳门特区政府在中小学开设中葡双语班,中葡翻译职业技术课程等,编写葡萄牙语的教材,支持澳门高校学生赴葡语国家深造,与葡语国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中葡双语人才,助力中葡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
目前,葡语国家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主要困境有:一是文化差异挑战,葡语国家的中文教育中可能会出现文化理解和接受的障碍,需深入研究葡语国家文化,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其更贴合当地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二是教材适应性问题,尽管目前市面上有近10套面向葡语国家的中文教材,因为出版时间较早,很难反映数智时代背景下日新月异的中国国情和葡语国家学生学习的需求;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在葡语国家国际中文教育,教师需要既精通中文又熟练掌握葡语、了解葡语文化,还要具备跨文化教学的能力和经验;四是教育资源不均衡,我国包括港澳地区与葡语国家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交流合作较多,与其他地区合作相对较少,导致中文教育资源在葡语国家分布不均衡,需要不断拓展合作范围,让更多葡语国家学生获得优质的中文教育资源。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发布,对葡语国家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教师对照标准可以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与内容,依据不同等级的词汇、语法、语言技能等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与深度,标准为新教材编写提供了准则和科学依据,教材可以精准定位学生的中文水平,为教材定级提供了提供了一套客观、公正、科学的中文水平评估体系,使针对葡语国家学习者的中文测试更具规范性和可信度。
澳门科技大学作为澳门最大的高校之一,在葡语国家开展国际中文教育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校与阿威罗大学等葡萄牙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开展高校管理、教师与学生交流等合作,推动师生交流互换及学术资源共享,并积极参加葡萄牙教育展,向当地学生及家长介绍学校教学理念、国际化课程等,吸引其来澳门深造,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葡语人才,部分毕业生投身于葡语国家的中文教育工作,促进了中文在葡语国家的推广。
基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澳门科技大学申报了教育部语合中心的重点项目,新编面向葡语国家编写国际中文教材,以切实解决在葡语国家国际中文教育开展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
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洪明教授带领编写团队针对现有教材的缺陷与不足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现有葡语国家中文教材使用的情形而言,葡萄牙、巴西、安哥拉、佛得角等都以其孔子学院为教学中心,主要使用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教材,包括《新实用汉语课本》《发展汉语》和《HSK标准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跟我学汉语》,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新丝路•初级商务速成汉语》,华语出版社的《当代中文》、河北教育出版社的《精英汉语》基础篇,部分学院亦选用自编教材,如2007年葡萄牙出版的《葡萄牙人学中文》等。这些教材为葡语国家的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积极推动了中文在葡语国家的传播。
在语合中心颁布《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简称《等级标准》)的当下,迫切需要新教材的问世。现有的几套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国际中文教育的需要。以最流行的某国际汉语课本为例,该课本是为海外成人汉语学习者编写的零起点综合汉语教材,内容围绕几个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展开,教材主要面向来华学习汉语的成人,而且目前仍只有英文和西班牙文注释的版本,没有葡文注释本。另外一本较为普遍使用的国际中文教材也存在类似问题。该教材明确指出为来华学习汉语的长期进修者使用,教材内容编排并不利于葡语国家的成人学习者,也没有葡文注释版本,并不适用非汉语专业的外国学习者,而且等级标准杂糅多类大纲和标准,兼顾各家难免顾此失彼。由此可见,在葡语国家学习中文热情持续高涨的今天,面向拥有人口超过3亿的葡语国家和地区,为学习者开发符合《等级标准》的中文教材势在必行。
张洪明教授带领编写团队在认真研读现有教材的优势和时代局限性之后,以其深厚的国际中文教育理论基础和专业优势,依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葡语国家权威出版社,制订编写大纲,精选单元主题,采用了最新的语言习得理论,编写出了一套全新的教材。一是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传统节日方面:详细介绍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起源、习俗(如春节的贴春联、放鞭炮、守岁;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配上相应的图片或故事,让学习者能够深入了解这些节日背后蕴含的团圆、祈福等文化内涵。历史典故方面:融入如“塞翁失马”“孟母三迁”等典故,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展现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同时也能提升学习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传统艺术方面:加入中国书法、剪纸、京剧等内容,介绍它们的特点和艺术价值,甚至可以设置简单的实践环节,如教一些简单的剪纸图案。哲学思想方面:适当提及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等思想,帮助学习者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教材强调中国特色的同时,兼顾国际共同价值,实现了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在教材中体现诚信、友善、互助等国际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同时结合中国在践行这些价值观中的故事和理念,如中国在国际救援中的人道主义行动,展现中国特色价值观的实践方式,通过对比中国和葡语国家在家庭观念、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异同,让学习者在尊重中国特色的同时,找到文化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用中文、英语、葡萄牙语三种语言编写,对于葡语国家的学生来说,母语葡萄牙语能够帮助他们最直接地理解复杂的中文概念、语法规则等内容。当遇到难以用葡萄牙语精准表述的中文文化特定概念时,英语可以作为补充的解释工具。因为英语在全球教育领域较为普及,葡语国家学生可能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这样可以利用他们熟悉的英语来辅助理解中文知识。三种语言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阐释。葡萄牙语可以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和学生的认知习惯来介绍中国文化,让学生产生亲近感;英语可以提供一些国际上通用的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解释和观点,使学生能够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理解;中文本身则用于原汁原味地呈现中国文化的内涵,如诗词、古籍等内容,帮助学生接触最地道的中文表达。多语言编写方式适合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目的的学生,初级学习者可以更多地依赖葡萄牙语和英语的解释来入门。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对中文的理解能力增强,逐渐减少对其他语言的依赖。对于有更高学术追求或从事与中文相关工作(如翻译、文化交流等)的学生,可以进阶进入到中级和高级教材的学习,三种语言的对照也有助于他们进行深入的语言研究和跨文化交流。
我们期待这套新编的教材出版以后能够切实解决当下葡语国家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困境,让这套新编教材真正成为中葡之间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和文明互鉴之桥。
(作者单位: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