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综述】弘扬学术精神,合力绘就学术命运共同体崭新画卷

——第十一届“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暨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成立十五周年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2023-11-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海外华侨华人与侨务工作。海外华侨华人因自身独有的特点,始终是中国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重要贡献者,也是推进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优势力量。10月21—22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侨办、武汉市人民政府侨办、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与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武汉研究基地承办的第十一届“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暨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武汉基地成立十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间,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海外华侨华人发挥了重要角色。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教授王望波在宏观层面探讨了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与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海外华人企业家如何加强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通过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并且海外华商在投资创业进程中日益注重本土化经营,在与中国经济合作中的角色由“引进来”逐渐转向“走出去”,合作形式日趋多元化,实现了经济与文化合作的良性互动。

  马来西亚大学娄雅图则从马来西亚华商的个案出发,探讨了马来西亚华商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华商的积极参与促进了马来西亚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推动了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同时,华商们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两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广东工业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教授林逢春从华文媒体的视角出发,探讨华文海外媒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角色功能、动因与局限。在新形势下,相关部门要推进海外华文媒体高质量发展,以文化互动增进海外华文媒体对祖籍国的国家形象认知,协同海外华文媒体加强“一带一路”的互惠性宣传。

  中央统战部培训中心项健探讨了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承和传播问题。华文教育是华侨华人学习中华文化的主要途径,也是海外民众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做好华文教育工作,对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承和传播具有深远意义。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鸿阶在整体层面研究了华侨华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华侨华人作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纽带,具有“融通中外、联系东西”的独特优势,他们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是可供依托的重要资源,也是实实在在的积极推动者和获益者,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常轶军提出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联结个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视角。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研究员邢菁华通过对微观主体的现实考察,探讨华侨华人自组织的跨国治理行为特征、治理机制、动力因素与挑战等问题,诠释华侨华人自组织在与国家、社会、社群互动的复杂跨国实践中,作为多边合作协同治理网络中的多元主体,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参与路径及其作用。

  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教授宋全成研究了世界新格局变化下海外华侨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发展上所面临的新挑战。

  华侨华人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此次会议中,相关学者从宏观理论建构到微观个案研究,视野贯通中外,对华侨华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势与作用进行了新探索。

  在20世纪,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就为新中国建设与改革开放作出了卓越贡献,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又与具有“中华根性、在地性和跨国性”特征的华侨华人有天然的相通之处。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庄国土在开幕式主题报告中认为,在当今国际权力格局高度动荡和中国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时期,海外侨胞实力同样也在高速成长,实力强大的华侨华人始终是中国最重要的友好力量和合作伙伴。

  广东嘉应学院叶小利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维度探讨了近现代以来梅州归侨与中国的现代化。鸦片战争后,梅州客家人纷纷出洋谋生,他们在海外披荆斩棘、艰苦奋斗,随着海禁的开放,他们当中的侨商、华工、知识分子等带着资金、技术、理念等回归祖国和侨乡,积极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文艺事业等现代化,推进侨乡的工业、金融业、农业、文化教育事业等的现代化。

  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小玲以广西沿海钦廉地区为个案,探究了钦廉籍海外移民在海外争生存、拓植和发展的过程。钦廉籍海外华人不但促进了侨居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还是祖居地近代化进程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秋梅则以贵州省为例,研究了要素流动视域下侨务资源与中国式现代化。她认为,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通过“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尤其是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种要素国内的自由流动。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海外贵州新移民人数逐年上升,侨力日增,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贵州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教授江靓从理论建构的层面探讨了新形势下涵养侨务资源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他认为,目前华裔新生代逐渐成为华侨华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海外成长的广大华裔新生代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中,侨务部门需采用新思路涵养侨务资源。他着重分析当前涵养侨务的资源现状、问题,据此结合相关学术理论成果提出解决思路和方式方法。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庞卫东通过对华侨华人在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作用的考察,用比较的视野来关注华侨华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他认为,马来西亚的现代化肇始于英国在马来亚的拓殖,其进程从时间上可分为殖民时期、独立时期和独立以来的现代化三个阶段。经过60余年的发展,马来西亚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时代侨务政策与人才流动、人才回归研究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海外人才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华侨华人成为中国大陆引进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侨务部门更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需要,以完善侨务事业发展格局和健全侨务工作体系为重点,团结和凝聚广大海外华人社会力量。

  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任贵祥与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张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思想与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侨务思想,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侨务实践和其本人在侨乡开展侨务工作的实际经验,以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为主题、以“根”“魂”“梦”为主线、以实事求是为思想精髓、以广大侨胞和归侨侨眷为实践主体,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时代性与规律性、主体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副教授邵春芬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经济和文化的迅速演变,人才流动不再受限于地理边界,而是形成了一个跨越国界的无形桥梁。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历史性进程中,海外人才在国家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充分把握利用机遇、应对挑战,中国完全可以在全球创新竞争中赢得更有利的地位,并在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为世界的和平共处、海外人才与中国社会的共同进步发展,最终取得三方共赢,继续作出新的贡献。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其荣探讨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海外人才回归及原因。当前,第三次海外人才归潮的原因包括:中国经济发展对海外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美国对华人的打压刺激了华人科学家回归;国外就业环境形势不好留学生难以找到工作;海外华人的根在中国,爱国情怀驱使华裔科学家回归。最后,文章提出了中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5条建议: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华侨华人与侨乡互动、根亲认同问题研究

  与海外华人居住地的华人社会相对应,侨乡是海内外华人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侨乡完全融入国家治理体系,成为国家县域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侨乡由于海外资源众多,又成为中国乡村改革开放的前沿。本次研讨会中,相关学者围绕华侨华人与侨乡互动、海外华人在侨乡的根亲认同问题展开充分讨论。事实上,侨乡研究不仅关乎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达宏主要探讨了新时代福建侨乡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思考。福建侨乡素来拥有大量的“侨”资源,是当地侨乡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更大突破的良好基础条件。新时代福建侨乡在推进侨乡共同富裕的实践上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取得一些成功经验。本文在分析新时代福建侨乡实现共同富裕优势的基础上,总结了侨乡推进共同富裕实践探索的成功模式。从五方面提出加快推进福建侨乡共同富裕的对策路径,促进福建侨乡实现共同富裕。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林心淦则从对外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全球文明倡议下发挥侨乡对外人文交流的纽带作用。响应全球文明倡议,需要发挥好侨乡作为海外华侨华人人文祖地的作用,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使命,建强祖地文化能量场、海外文化场,炼强侨乡与海外华社同频共振的文化纽带,筑牢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根基,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贾俊英研究了海外华商与福建福清侨乡的经济互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福清的海外华商继承和发扬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积极投身侨乡现代化建设,在基础设施现代化、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公益事业、教育事业等方面贡献良多,甚至成为福清侨乡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柱。在众多的福清爱国华商中,林绍良与林文镜尤为典型,透过二林的个案,可一窥海外华商推动侨乡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与经验。

  浙江省文成县玉壶镇是此次会议中学者们关注的侨乡重点个案。温州大学华侨学院副教授胡春艳通过对玉壶侨乡的实地调研,探讨了新时代侨乡“洋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胡春艳表示,“洋留守儿童”是海外侨胞与家乡的重要情感纽带,是未来重要的侨务资源,关爱侨界留守儿童是培养和保护宝贵的华侨资源,增强侨胞家乡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的留根工程,意义重大。

  温州大学华侨学院教授方明则从侨韵生活角度考察了玉壶侨乡。玉壶镇于2016年被国际慢城总部认证为其成员。文章运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分析玉壶镇充分利用侨乡资源,积极建设“侨韵玉壶?国际慢城”的实践,从文化空间与慢生活两方面呈现侨韵玉壶的文化图像,为知晓侨乡文化变迁提供个案参考,也为如何挖掘侨乡特色,探索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发展路径。

  丽水学院教授石雷山专门研究了浙江青田侨乡新生代华侨华人儿童的根亲认同及提升对策。他认为,抓住儿童关键期培养与强化新生代华侨华人的根亲意识及认同,对扎实推进青田县“新侨培育培根工程”、促进“青田华侨要素的回流”具有深远影响。在提升新生代华侨华人儿童根亲认同上,已形成青田经验,政府高度重视,举措颇有成效,渐具地方特色。

  结语

  在此次“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多元化的主题让与会专家学者有了充分的讨论空间,也丰富了我们对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的认识。此次研讨会的成果,更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以比较、开放的视野借鉴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与方法论,才能更好地推进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更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