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学理中国】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11-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一重大倡议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愿同世界各国政党一道,推进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年9月26日发布的《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指出:全球文明倡议向全世界发出增进文明交流对话、在包容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精神动力。文明交流互鉴是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文明交流互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联系

  (一)文明交流互鉴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涵。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人类共同体”演变要经历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然共同体”、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幻共同体”,并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样一个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原本分散的民族、国家与区域之间逐渐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普遍交往状态下,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吸收和借鉴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方面,从而进一步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在物质交往充分开展的同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与精神交往也得以普遍开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这表明,文明交往及其本质上蕴含的文明互鉴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又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真正实现“普遍交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普遍交往以全新内涵,使在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的普遍交往成为可能,为世界性普遍交往的开展提供了广阔场域,从而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二)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正因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世界文明才能够延续和发展。当前,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前所未有地紧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前所未有地频繁。但与此同时,“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仍甚嚣尘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加强交流和团结合作。

  文明交流互鉴使不同文明相互汲取营养、寻求智慧、创新发展,从而找到人类文明进步和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目标的最大公约数。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需要秉承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精神,需要大力开展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在一个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的世界,必须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让不同文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人类文明发展反复证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000多年的中外文明交流史表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既使中国吸纳外来文明的长处,推动了自身文明的发展,又使中华文明为世界进步不断作出贡献。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其1922年出版的《中国问题》一书中说:“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中世纪的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学习罗马帝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从2000多年中外文明交流史中汲取经验,主张通过文明互学互鉴、交流交融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通过汲取不同文明的有益因素为人类发展提供智慧启示,从而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中找到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不同文明只有平等相待、交流互鉴,才能取长补短、相互滋养。当前,个别国家出于私利,煽动不同文明、种族、宗教、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对立,给世界带来不安和动荡,其自身也受到反噬,这从反面证明,渲染“文明冲突”违背历史潮流,为世界带来灾难。各国必须平等相待、互尊互鉴、携手共迎挑战,推动历史车轮不断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一)始终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着眼于文化文明的发展赓续,致力于化解不同文明间的矛盾冲突,主张不同文明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取长补短,为实现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文明观立足于世界各国人民普遍交往的愿望,代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各种文明的相处之道,契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平等、开放、包容、和谐的核心理念,其真理性、时代性、实践性将在未来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进一步彰显。

  (二)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实现人类进步和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倡导不同文明交融互鉴、多元共生,为世界文明朝着平衡、积极、向善的方向发展提供助力,有利于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要向国际社会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进一步加深国际社会理解认知,推动世界更多国家走上现代化之路。

  (三)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不同文明和谐相处指明了正确道路。它立足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现实,既弘扬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共同价值,也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在价值实现路径上的特殊性,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了广泛价值共识。中国将始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同时敦促世界各国共行天下大道,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指引下,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取得进步,走向更加光明的前途。

  (四)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极大促进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提炼概括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新征程上,要大力推动各方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推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务实合作,将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成文明交流互鉴的样板,不断激发其作为各方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的作用,更大发挥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大推动作用。

  (作者系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系作者在“全球文明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晏清/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