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近日,汕头大学区域国别与华侨华人研究院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泰国华侨华人口述调研活动。该团队由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前往泰国对潮籍代表性华侨华人进行了深入采访。这些受访者均为泰国华侨华人界的杰出代表,拥有深厚的社会影响力。此次调研不仅丰富了该校泰国华侨华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更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助力他们在学术研究与国际视野中成长。
本次活动由区域国别与华侨华人研究院精心策划,采编团队人员由20余位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他们分别承担了口述史的访谈、转录、编写等工作。在泰国与受访者面对面交流,记录下他们感人故事、传奇经历、奉献精神及好家风。在调研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设计访谈提纲、整理录音,还在与华侨领袖的互动中感受到潮汕文化的韧性与传承。
此次调研也是汕头大学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汕头大学区域国别与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郑慕强教授表示:“此次抢救性口述史料采集工程是汕头大学的特色研究项目,汕头大学也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汕头考察时关于做好“侨”的文章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希望通过口述采集记录东南亚潮籍华侨华人的感人故事、传奇经历、奉献精神。”
汕头大学区域国别与华侨华人研究院郑锐彬表示:“通过实地采访,我学会了如何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田野调查中。”汕头大学区域国别与华侨华人研究院林紫凤则感慨:“与这些前辈对话,我更加理解华侨精神的价值。”通过带队调研,我院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学术研究素养以及对华侨华人历史的责任感,为未来的区域国别研究储备人才。
调研期间,团队还走访了曼谷唐人街,考察当地华侨社区发展现状,拍摄了大量珍贵影像资料。此次调研成果将整理成口述史档案,计划在今年出版《泰国潮汕籍华侨华人口述史》著作,为中泰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抢救性口述史料的采集对于潮汕籍华侨华人研究具有独特且紧迫的重要意义。随着第一代移民及其亲历历史的后代逐渐老去,他们的生命经验和鲜活记忆正面临流失的风险。口述史能够直接捕捉这些宝贵的声音,特别是那些在官方文献中常常缺席的真实故事。通过细致记录他们漂洋过海的动因、移民路上的艰辛、在异国他乡的奋斗求生、面对文化冲突的适应过程,以及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不断调适与构建的身份认同等主观经历,口述史有效弥补了传统文献重宏大叙事而轻个体感受的不足,为历史注入了生动的细节与深厚的情感温度。更进一步,这种带有抢救性质的口述史采集,对于帮助潮汕籍华侨华人塑造和巩固身份认同起着关键作用。当个体将尘封的记忆——无论是创业的艰辛、社群的互助,还是对故土的思念、对新家园的融入——讲述出来并被记录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自身经历的梳理、确认和价值赋予。这些汇集起来的个体故事构成了社群的集体记忆,为后代提供了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的生动教材。它们传承了潮汕人坚韧不拔、团结打拼、维系乡情的文化特质,强化了社群内部的凝聚力,也帮助他们在居住国的主流社会中,确立自身独特的文化坐标和身份归属感。因此,抢救性口述史不仅保存了珍贵的历史片段,更为理解和传承潮汕籍华侨华人的生存智慧、情感世界与动态发展的身份认同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活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