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缅大师风范,传承学术精神——王佐良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暨《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新书发布会在京举举行

2025-04-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3月15日,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编辑部与河南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王佐良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暨《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国内外国文学界三十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追忆这位中国外国文学研究泰斗的学术成就与人格魅力,见证其学术遗产的传承与发扬。

  王佐良(1916—1995)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英国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他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牛津大学深造,其学术生涯横跨比较文学、英国文学史、诗歌翻译等多个领域。王佐良先生主持编纂的《英国文学史》《英国诗史》等著作至今仍是高校教学的核心教材,其译作《雷雨》《论学习》等以“信达雅”著称,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翻译理论与实践。作为教育家,王佐良先生培养了一大批外语教育与研究人才。他主张“中英文并重”,强调母语修养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其“开阔视野、严谨治学、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成为后辈学者追随的典范。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贾德忠、河南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纪庆芳代表主办方致辞。此次发布会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王佐良先生英文著作《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中文版的首发。该书原为王佐良在牛津大学完成的硕士论文,1975年由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出版,并成为该校编印的“詹姆士一世时期戏剧研究丛书”之一,受到国外同行学者的一致好评,是国际学界研究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重要参考文献。时隔近半个世纪,这部经典著作经王佐良弟子、河南大学教授高继海翻译校订,由河南大学出版社推出中文版。高继海在致辞中表示:“本书不仅填补了国内对韦伯斯特戏剧研究的空白,更展现了王公早年学术研究的国际视野与批判深度。”

  新书发布会后,与会学者围绕“王佐良的学术精神与当代价值”展开座谈。与会专家中,多位学者曾受教于王佐良先生。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张中载回顾王佐良的教学理念:“他强调‘文学史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思想的对话’。这种观念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研究方法,至今仍在指导青年学者。” 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刘意青回忆:“王公强调‘文学史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思想的对话’。这种观念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研究方法,至今仍在指导青年学者。他治学严谨,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但生活却简朴至极,并不宽敞的书房中堆满了书籍与手稿。不仅如此,王公还主张‘学术与人格并修’,常以华兹华斯‘青春如天堂’勉励学生。这种人文关怀,让外语教育超越了工具性价值。”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隆溪表示,王佐良先生始终倡导“学术无边界”,其研究贯通中西,尤其在比较文学领域开创先河,“他晚年反思现代派诗歌,转向对浪漫主义的深度探索,这种自我突破的勇气值得后辈学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陈众议从比较文学视角评价:“王先生对《英国文学史》的编纂,实为跨文化研究的典范。他始终将中国视角融入西方文学分析,这种双向对话的视野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曹莉回顾了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及《永不终结的契合——王佐良纪念文集》的编纂工作,回忆与王先生的学术渊源。她高度评价了王先生的著作内容和写作风格,强调王先生对学科发展的贡献,称赞其为多学科奠基者。

  《王佐良年谱》作者、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张生珍说在做年谱的过程中重温了王公的卓越成就,并誓言后辈学人将赓续精神,守护外国文学研究的薪火相传。

  最后,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金莉在总结中表示:“我们今天在这里重温王公的生平事迹,共话王公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传承他的学术遗产。王公的严谨务实、追求卓越的思想品格和学术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发扬广大”。在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星河中,王佐良先生的光芒永恒闪耀。而今日的纪念,正是为了明日更多星火的点燃。

合照

  北京语言大学英语系王阳炀/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