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日,“历史‘中国’及其政教‘天下’”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华文明史研究室主办,旨在以长时段、大历史、中外比较和跨学科视野,深入探讨历史“中国”及其“天下”政教建构的渊源与流变、传统中国文明秩序理念及其政教实践、政教“天下”的知识基础和文化原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及其所以然等关乎中华文明生成发展脉络及深层逻辑的重大理论问题,为在新时代构建和发扬中国文化主体性、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历史智慧。
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朱昌荣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中华文明史研究室副主任刘巍研究员主持会议开幕式。
在致辞中,朱昌荣代表历史理论研究所对与会学者表示欢迎,对会议内容和形式予以肯定。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正基于对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形势的深邃洞察。在中华传统文化观念中,由人而成家,由家而成国,由国而成天下,人、家、国、天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天下、中国皆可指九州、四海,包含了华夏及各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本次会议规模小、人员精,紧扣“历史‘中国’”“政教‘天下’”两个关键词,围绕中国古代的政教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传统的文明机制、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符号三个主题展开充分研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中华文明、历史科学、文化传承发展等重要论述进行学理化阐述和体系化研究,点抓得好,立意高,讨论历史、关照现实,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传承了我们党优良的学风、文风、会风,是历史理论所贯彻落实院党组提出的“三项共识”的具体体现,具有特殊意义,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图片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朱昌荣研究员致辞
本次研讨会设有三场主旨报告,与会学者对报告所涉议题进行自由评议讨论。会议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副主编李扬眉主持。
刘巍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广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易华研究员分别以“‘天命-中国-天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政教建构”“‘天下-国家’的赓续:中华多元一体传统的文明机制”“昆仑与天崇拜:中华民族认同关键符号”为题作了主旨报告。刘巍研究员分析了周初由天命观念、中国意识、天下话语所结构之政教系统的建设路径线索及其积淀之文明意蕴,对“轴心时代”“天下体系”等理论范式加以反思,回归中国自身的历史脉络和政教传统,为中华文明的向内凝聚、长期延续和普遍价值提供了历史的解释。张广生教授梳理了中华共同体从商周到近代的演进历程,从政治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内在结构和深层动力,并对由中国历史提炼出的“天下-国家”这一类型化概念、其所立基的文明机制及其对民族国家话语的超越价值作了阐发。易华研究员考察了边疆各族“天”崇拜的文化观念和祭祀仪式,将之与中原王朝的天命、天下观念相对比,认为共同的“天”观念在聚合中华各民族、形成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讨论环节,胡玉娟研究员、李锐教授、李扬眉副主编、罗新慧教授、申慧青教授、宋江宁副研究员、张涛副研究员、张翔教授,孟尧、胡其伟助理研究员,博士生王妍、白刚刚、陈岩、刘彦霖等与会学者围绕“天命-中国-天下”建构的时代意义、天下观与夷夏观的关系、“天下国家”概念的适用性及其与各民族“三交”的关系、中华文明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社会科学视角在理解传统中国上的适用性等问题展开热烈研讨,在跨学科、文明比较和古今对话的贯通视野中增进了对历史“中国”及其政教“天下”的理解,深化了对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学理认识。
最后,刘巍研究员再次对所领导和各位学者对本次研讨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