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主义”的安全逻辑进路

2024-07-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任何安全理论都必须回答谁的安全、如何获得安全、获得何种安全三个核心问题,分别对应安全研究的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西方安全理论在本体论上存在先天缺陷,无法有效揭示人类整体安全场域。本体论不足必然导致方法论的偏颇和价值论的缺失。余潇枫教授的新书《非传统安全理论图景》讨论并批判了西方国际安全理论,分析其“个体主义”“原子主义”“二元论”的内在缺陷,提出国际安全治理的中国范式——和合主义,核心理念聚焦“和合共享”安全。该书从三个方面详细展现了人类安全研究的内在演化逻辑:安全本体的转换、安全算法的优化和安全价值的延伸,代表着从非传统安全扩大到广义安全的理论尝试。

《非传统安全理论图景》,余潇枫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版

  从安全主体到安全场域

  安全威胁来自于我们生存的空间,但“我们是谁”不仅定义了安全的主体,也界定了威胁的范围,还预定了安全的本体论基础。安全主体既可以定位于个体,也可以定位于民族、国家或文明,还可以定位于人类。不同类型的安全主体感受到不一样的威胁,引发差异化的安全问题,进而塑造不同的安全理念。安全主体的扩大,代表人们的安全意识发生了重大变化。

  该书把对安全主体的思索转换为对安全场域的探讨,其目标是提供一种“广义安全论”。人类在空间上不断拓展,意味着新的安全问题不断呈现。太空探索把人类带到遥远的深空,卫星碎片、太空拥挤等成了安全问题。该书借用物理学术语“场域”描述安全,这是一种对本体论思维的超越。安全不再是“我”的问题,而是成为整体的“场域”问题。安全是场域中各要素在安全互构中形成的“场效应”,“安全的实质是关系”。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概念,即“关系性实在”,将安全定义为广泛意义上的关系网络。

  安全场域理论本质是安全主体扩大的结果。安全主体的扩大必然带来安全领域的扩张。从传统安全走向非传统安全;从军事安全扩展到女性主义安全、话语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最后囊括所有的安全领域。安全领域扩张的动力是人类意识的扩张,同时也是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的扩张。这正好对应了作者在建构“广义安全体系”中的思路,即安全领域扩展性、安全思想开放性和安全机制融合性。

  从战争算法到和合算法

  安全算法分析是该书的重点。任何行为体要达到安全状态,必然经过一系列的预测和推理,这些推演就是算法。每一种安全观都对应特定的安全算法。个体总是根据某种安全算法达成未来的目标。该书创新性地从算法角度分析国际安全,引入物理学概念“安全熵”,认为安全算法的目标就是降低“安全熵”。安全算法被划分为四种:战争算法、竞争算法、竞合算法与和合算法,并“在宏观的尺度上呈现出不断迭代升级的趋向”。

  战争算法是最传统的安全算法,是建立在物质实力基础上的算法。它的安全思路是通过发展物质实力、发动战争、夺取领土等战略实现自我的安全。这种思路跟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战争算法的原则是“独霸”。各国获得主权国家地位后,竞争算法成为主流安全算法。尽管竞争算法比战争算法稍微温和,但依然具有巨大的失控风险。战争算法追求绝对安全,而竞争算法追求相对安全,其核心原则是“独享”。作者将竞合算法称为“非传统安全算法”,思路是通过制度性合作改变彼此认知,塑造朋友身份,从而为彼此带来安全。它摆脱了现实主义的物质权力结构,表现为一种强理念主义算法。

  和合算法是一种未来算法,它是一种强理念主义、强制度主义的算法。它的逻辑预设是只要彼此互为朋友,就不会爆发对抗,也不会相互威胁。作者认为,和合算法将会成为人类安全算法的主导性选项,它以“共享”原则超越了战争算法的“独霸”、竞争算法的“独享”以及竞合算法的“兼享”。安全算法取决于决策者的智慧水平,是安全决策者对过往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学习。因此,安全算法是对安全困境学习和反思的结果。安全决策者在持续反思中最终认识到,物质强大不能带来安全,自我安全不能带来持续安全,只有整体的安全才能带来持久的安全。从物质走向理念,从武器走向意图,从敌人走向朋友,从个体走向交互主体,是安全算法的逻辑走向。

  优态共存是和合算法的逻辑终点,即由国际社会通过“互惠共建”达到“共存共优”。寻求安全,本质就是获得整体的安全。对少数群体造成伤害或威胁的安全算法,始终存在安全困境。安全困境的解决必须以整体安全的实现为前提。任何个体、局部的安全,都是短暂的安全。当人们以“和合”思维思考安全问题时,就会得出“安全不可分割”“没有全球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结论。优态共存意味着个体共存于同一个结构,但占据不同的位置,每个个体都对自己的安全状态感到满意。该书区分了两种优态,“帕累托最优”和“孔子最优”。前者是“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发展自我”;后者是“在帮助他人发展的前提下发展自我”。“孔子最优”不仅达成了力量上的结构平衡,更孕育了新的价值观,充满了利他精神。

  从生存价值到生命价值

  安全算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价值立场。该书提供了一幅清晰的价值图谱。“和合主义”的价值内涵不仅把安全与发展关联起来,而且把安全与正义、安全与自由、安全与解放关联起来。和合主义价值体系的建立基于“类生存”“类伦理”与“类安全”,理性原则是“社会共有、权利共享、和平共处、价值共创”。

  人类想要实现真正的安全,必须以其他价值的实现为基础。除了生命与国家的安全外,发展、平等、公正等社会价值,都是安全的价值基础。这些社会文化层面的规范与物质层面的价值共同构成了一个价值链条。安全的获得有赖于其他价值的实现。在全球化过程中,如果各国没有实现共同的经济发展,国际社会就很难获得安全。发展不均衡的国际社会,容易塑造不健康的依附结构,进而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

  国家尊严也是安全价值的基础。若国际社会中存在普遍的不尊重,那么这个体系很难获得安全。大国政治、强权政治、霸权政治都体现了不尊重。没有获得尊严的国家必然会反对既有秩序。不自由,也是不尊重的一种表现。国家若是在发展道路上没有自由的选择权,在国际场合中没有自由的表达权,就很难塑造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

  该书谈到了认同安全。国际安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异质性的挑战。异质性的认同,主要表现为对价值观的认可。身份认同需要以价值认同为基础,身份认同危机不再是单纯的价值观问题,而是转变为重大安全问题。多样化的价值观构成了潜在冲突。只有在生命层面,人类才可能接近统一的价值观。该书明确提出,和合主义的“共享安全”是以人的生命为价值基点。只有当人类围绕生命价值观达成了共识,才可能彼此平等相待,获得安全。如果人类把生命视为竞争性的个体,那么竞争将给世界带来安全困境。和合主义需要人类塑造一种新的身份,同时也需要人类孕育新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需要人类以生命为核心来看待安全问题。只有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人类交往,才可能谈尊严、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从战争、竞争甚至竞合的角度,都不可能实现人类生命价值观的觉醒。

  和合安全需要善意传递

  该书提出的概念和思路极具创新性和启发性,但真正解决人类安全问题仍然需要克服“最后一公里”难题。和合安全的最大挑战在于,人们如何在冲突或竞争的世界中走向和合。在一个充满恶意的世界中,无论何种算法都无法保证安全。对于一个以食物链为基础的丛林世界,任何安全设计都没有意义。因此,人类安全不仅要依靠制度设计、技术发展、身份改变,还要依靠意识觉醒。

  人类内部安全的根本问题在于,交往的行为体之间是否怀有善意。自我的强大并不能保证对方的善意,反而可能激起敌意。竞争社会虽然满足了人类天性,但也容易激发人类恶意。国际社会是一个强意图的世界。无论具备何种安全能力和机制,恶意都能够穿透它的保护层,在任何安全机制或安全共同体的内部生成。因此,防范恶意比建构安全机制更为根本。克服人类安全困境不仅需要强化全球安全制度建设,更要扭转国家敌意、增强彼此善意,这是国际社会获得安全的根本策略。

  善意与人类心灵有关,即该书提到的“国家心灵”。其超越了现实主义的权力、利益和无政府结构,超越了新自由主义的制度和机制,也超越了建构主义的身份。和合安全的价值起点应该是善意。没有善意,如何共享,何来利他?只有人类心灵包容了彼此的差异,他们才会感到安全。只有博大的包容之心与深层的共情之心才能容纳各种差异。和合安全的本质是包容,包容的前提是彼此之间传递善意。只有善意在国际社会中积极传递和自由流动,人类才会获得真正的安全。

  (作者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政治研究所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茜(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