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中国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号
全书包括16篇区域国别专题文章,分“跨学科的探索”“历史学的探讨”“圆桌讨论与个人访谈”三个部分,从不同维度探讨了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研究。
在文明冲突沉渣泛起的今天,这种立足文明本位又避免文化优越主义的理论探索,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彰显了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责任担当。
国家治理范式超越单一学科思维,以现实问题为中心,专注于制度—心理的互动,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全球南方国家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同时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本文遵循这一学术态度,围绕该书有关制度性权力的生成逻辑和现实制度主义的理论合成两个核心内容展开评论。
《德国政党体制的变迁(1990—2021)》凝聚了作者多年来对于德国与西欧政党政治、政治思潮、社会生态以及社会运动的观察与思考。
在多重压力结构背景下,探讨全球治理变革的逻辑、探寻其变革的支撑因素并剖析其机理路径,便成为当前学术界亟须解决的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许多传统文化、民间故事、历史记载和地方知识都依赖于语言得以保存和传承。
经济、技术与规则交汇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仅深刻影响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也塑造着未来国际社会的基本走向。
11月16日,《德国发展报告(2024):战略转型中的德国》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上海发布。
在制度、体制完备的情况下,法治实现也是个方法问题。法治思维能将法治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形...
抓住文体就等于抓住文学学术的“纲领”,可以激活文学活动的整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