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想 通讯员 夏子媛)4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奉林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近百年日本丝绸之路研究的文献与分析》开题论证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会议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范立双在主持介绍中表示,当前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发展已经成一种大趋势与朝代潮流,建议加强历史文献数字化建设,顺势而为,知难而进,利用电子数据库提升研究效率与成果转化。
北师大社会科学处张勋认为,历史研究需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并希望在学术研究与成果推广的基础上,推动学科理论的一般化与普及化。张勋还表示,丝绸之路为中国人所开辟,但具有世界意义,给东方各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变迁。课题负责人把创新点归结为课题本身创新、体系与框架创新、理论与观点创新,是有充分的史实根据的。
郑州大学长聘教授魏楚雄在致辞中回顾了国内的“东方外交史”学科体系建设,以及与陈奉林共同推动国内的东方交史研究的情况,着重认为陈奉林教授及团队在跨学科、多元化研究方面的开拓努力与取得的成就,并认为这种研究需要坚持不懈,有自己的心力和定力,不断拓展学术视野,促进学科创新发展。丝绸之路史是东方外交史的重要内容,东方的外交史远比西方外交史内容丰富而深刻。该课题选题新颖,框架宏大,结构合理,兼具理论性与创新性。今后,应深入探究横亘东方历史若干世纪的丝绸之路是如何成为跨国交流重要桥梁的,深化对核心问题的论证。
课题评审组组长、郑州大学原副校长、历史学院院长张倩红主持了第二阶段的项目介绍和评审环节。她认为,陈奉林教授在开题报告书中已经从项目提纲、选题意义、研究基础与实施计划等方面作了详细汇报,重点阐述了本课题在精神文化价值、国家发展、方法与理论创新方面的重要性,并就研究框架、预期成果及保障条件作了说明,突出强调了课题的理论创新与材料挖掘的独特价值。
在专家评议环节,与会学者围绕课题的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时间划段、资料挖掘与学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宋成有建议在明确日本丝绸之路“双重属性”的基础上,适当拓展研究时段与文献范围,以增强研究的纵深性和学术厚度,不能忽视明治时期的研究。
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廷江表示,该课题的选题非常有意义和价值,内容分析需兼顾中日学界的共同研究,开拓视野,并将其延伸至国际思想史研究领域,凸显主题的创新之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王华认为,该课题关注学术研究概况的整理,构建了新的研究框架,并对搜集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强调学术逻辑与学术发展脉络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胡澎认为,该课题学术积淀深厚,既兼具史料梳理,也重视理论分析与构建,每向前推进一步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相信课题负责人有能力去完成这个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孟晓旭从学理与现实双重角度,分析了日本学界研究丝绸之路的动因,并对丝绸之路概念界定的多样性提出了进一步思考。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孙立祥提出了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认为需要时刻关注日本学者“海洋文明史”的观点建构与演变,辩证分析日本学界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多重目的。
张倩红最后表示,在后续研究中应当进一步细化研究路径,深化学术创新,确保项目顺利高质量推进。
专家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