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理中国】《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为数字公平贡献中国方案

2024-02-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为规范全世界人工智能的行为准则,为未来世界的人工智能提出治理的规划、降低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风险,2023年10月18日,中国向世界提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下简称《倡议》),为推进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出了宝贵方案。中国社会科学网约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云山杰出学者”全燕,对《倡议》进行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网:《倡议》如何从国际层面规范人工智能运用?

  全燕: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的内涵。全球治理的一个总体目标是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并且要避免全球性的公共危害。今天,全球公共产品日趋依赖于人工智能的支持,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全球公共产品。因此,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可定义为由各国政府、国际和政府间组织,通过制定规则与程序来规范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和部署。

  倡议提出了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具有规范意义的问题,制定了使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产生正向社会效应所必须遵循的规范。通常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部署都是在跨国和跨地区范围内进行的,很少考虑传统辖区的限制,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考虑的是针对人工智能的全球性规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倡议内容涉及管理和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以确保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是安全公正且符合伦理标准的。

  首先,需要全面理解应该受到治理的主体。如何治理参与普遍开发和部署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主体是关键问题。倡议强调,发展人工智能应坚持“智能向善”的宗旨,遵守适用的国际法,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国贡献的治理方法论和元理论,通过一系列的期望提供理论框架,为更加具体的解决方案设定了原则和规范的界限。

  其次,要坚持公平性和非歧视性的原则。决策算法可能会反映和加剧现有的不公正,是算法偏见的一个集中体现。倡议中提到,要避免在数据获取、算法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发与应用过程中,产生针对不同或特定民族信仰、国别、性别等偏见和歧视。

  此外,人工智能的治理还应该注意到利润分配。技术利润是私有化的,而技术的负面效应是社会化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开发者和持有者带来利润,但它可能产生的有害影响以及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共担。

  中国社会科学网:《倡议》对实现数字平等的意义在哪里?

  全燕:实现数字平等的关键因素在于扩大透明度。为了确保人工智能在部署时能够遵循监管的框架,还需要更多的工具来支持治理。可解释的机器学习对于适当信任和有效管理新一代人工智能机器至关重要。无论国家和地区的差异多大,人工智能治理都需要得到验证工具和参与激励机制的支持。验证工具可以帮助国内、国际参与者之间建立对技术的必要信任,包括算法设计和监管机构用于评估人工智能实施的方法,例如数据科学方法、算法设计、硬件等。如果我们缺乏验证方法,对人工智能的有效治理就将面临无法深入的困境。

  有效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需要各国、各地区的参与,创建共同宪章或者公约。这就需要实施共享技术数据和专业知识等激励措施,促使多国、多边、多方能够参与进来。如果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没有参与制定和发展这些宪章,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就无法得到广泛支持,也就没有实际意义。多方主体的参与和共同宪章的创建将有助于促进有效治理,有效减少数字的不平等。

  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都颁布了相应的数据保护条例,欧盟颁布《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和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美国签署了阿西洛马人工智能23条原则,中国也陆续出台包括数据隐私保护、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法律法规。虽然各国都出台了相应治理方案,但是国家和区域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原则和方法不尽相同。只有就人工智能治理相关问题建立更大的对话机制,让各国都能够清晰地找到共同利益和争议点所在,并以此为基准,全球治理才能够实现实质性推进。因此,在构建起更广泛的全球框架之前,国际社会有必要建立特定的人工智能治理机制和标准,如规范致命自主武器系统、医疗保健、交通和通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标准等。在促进公正、平等的基础上,利用更加精准的法规和更恰当的治理机制,包括用于认证、解释和审计算法系统的方法等,都将有助于确保对人工智能的伦理关系能得到回应。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您看来,《倡议》如何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全燕:《倡议》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为国际社会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参考。

  首先为人类共同福祉而努力。《倡议》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将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增进人类共同的福祉,而这种理念有助于强调各国共同的价值目标,为国际合作提供动力。

  其次促进国际合作。《倡议》提倡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这种国际合作有助于加深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也能够促进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再次促进平等互利。《倡议》强调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鼓励各国能够平等地参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将有助于减少不同国家之间不平等的现象。尤其是缩小技术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鸿沟,促进共同繁荣。

  再其次有利于文明互鉴。《倡议》重点强调智能向善的宗旨,其实就是遵守适用的国际法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观,这也将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学习和交流。

  最后促进伦理与公平。《倡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和规范,注重公平和非歧视性,这些将有助于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建立起共同的伦理价值观,促进各国在技术应用中避免歧视性行为。

  当前,智能文明正在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倡议》中提到了“智能向善”,我将其具体化为“算法向善”,也就是如何促进在算法造福人类或者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的这样宗旨面前,控制由技术带给我们的风险。人工智能的确改变了我们的文明形态,但从另一个方面讲,利用好人工智能,就能够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

  《倡议》为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搭建了一个共同的平台,通过合作与对话来促进共同的发展,共同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同时推动国际社会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形成一个共识,从而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想/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