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多次提及“安全”,将“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十五五”时期必须遵循的六项原则之一,把“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中,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谋划部署了安全领域重要事项和重点举措。全会关于国家安全的新蓝图擘画,蕴含着对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和水平更高标准的要求,为做好国家安全工作,进一步巩固国家安全屏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准确把握“十五五”巩固国家安全屏障的核心意涵
筑牢和巩固国家安全屏障不仅是防范和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战略任务,更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的命脉所在、保障所在。国家安全屏障覆盖广泛,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和整体性,其核心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安全贯穿于国家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不断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力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巩固国家安全屏障的根本原则。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宪法》在第一条便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国家安全工作具有极其鲜明和强烈的政治属性,更应注重党的领导。《国家安全法》第四条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指出“加强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新时代,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基本构建,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得以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全面提高,国家安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历史与实践证明,必须将党的绝对领导作为推进国家安全工作、巩固国家安全屏障的根本原则。
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巩固国家安全屏障的行动纲领。国家安全屏障不仅包含宏观层面和整体领域,还应着眼微观层面和具体领域。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遵循和强大思想武器,如擎天之柱,承载举国安危,为塑造新时代国家安全屏障提供了行动纲领。在其指导下,我国在“十四五”时期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等重点安全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安全体系得到了系统完善。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整体的、全面的、联系的、系统的观点思考和把握国家安全问题,是实现国家安全屏障巩固和发展的方法路径。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国家安全屏障的内在要求。制度规范、体系建设赋予国家安全屏障以结构韧性,各领域的安全功能体系构成织密国家安全屏障的肌理,如江河之堤坝,纵遇惊涛骇浪,亦能安如磐石,固若金汤。国家安全屏障并非静态的、单向的安全防御,而是与时俱进、动态多元的发展统筹,其既是识别和防御外部风险的“护城河”,也是调适自身发展与生长的“细胞壁”,需要通过不断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以应对新时代发展的新挑战,战胜现代化内外安全的新风险。
二、清醒洞察“十五五”国家安全领域面临的现实威胁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发生深刻演变,面临国内外诸多挑战和威胁,大国博弈激烈交织、外部环境动荡不安、泛安全化滋生蔓延、全球性挑战增多、新一轮科技革命“双刃剑”效应突显,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随之升高,安全风险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多元。
外部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趋势日益明显,地缘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通道威胁、粮食短缺、难民问题等已突破国界成为全球性挑战。个别国家仍固守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挑起关税战、贸易战,推行“断链脱钩”,发动舆论战、认知战,制造对抗阵营。与此同时,反华势力千方百计对华实施渗透破坏,暴力干涉中国内政,强行插手地区事务,挑唆中国周边关系,试图西化、分化、围堵、打压、遏制中国,对我边疆、边境主权和领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致使我国外部安全环境压力增大。
内部重点领域风险突出。受外部安全形势影响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我国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叠加共振,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空间安全、文化安全、人才安全、生态安全等重点领域安全问题突出。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冲突在多个维度时有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恶性犯罪事件等冲击公共安全秩序;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犹存,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尚不稳固;科技安全风险与日俱增,新兴技术正在重塑人类文明形态、社会治理模式、全球权力结构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难以预知的风险;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仍面临西方媒体污名化的被动局面;生态安全领域面临发展、减污、控碳降碳、保障安全等多重压力;我国海外发展利益和公民人身安全亦存在恐怖主义威胁风险。
三、树立大安全理念,巩固国家安全屏障
国之大者,安全为要。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十五五”时期,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强化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树立大安全理念,围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目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布局“总体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安全大局。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相互联系依存日益紧密,国家安全早已跨越地域限制,与国际安全和全球治理相互联通。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体性”在国家层面,体现为发展目标与安全诉求的辩证协调,是突破传统安全领域局限,涵盖政治、国土、社会、科技、网络、金融、生态、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安全的系统整合;在全球层面,则展现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树立全球安全观,推进国际共同安全,参与协调全球治理的战略视野。党的二十大指出,“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深刻阐释了国家安全的全球视野。因此,巩固国家安全屏障也应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有力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切实保障人民安全,还要积极履行国际安全责任,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
坚持“系统性”,构筑维护人民安全的铜墙铁壁。大安全理念要求以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整体思维、综合思维掌握国家安全的内生逻辑。巩固国家安全屏障应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将宏观的系统性思维运用到治理实践层面,从顶层设计的制度保障,到资源整合与能力建设,再到全社会参与协同治理,自上而下建立起动态的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的跨部门协同响应机制、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共治结构,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安全”格局,使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发挥出更强的合力效能。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不断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实现战略统筹;重点加强国防现代化、关键基础设施、战略资源安全保障建设,全方位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着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强化企事业单位的安全责任,发挥社会组织隐患排查和风险预警作用,筑牢人民防线。
推进现代化,打造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引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均明确要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安全的保障,必须要把国家安全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谋划、一起部署,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才能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也必须与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布局相一致,同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国家安全工作要自觉在大局下行动,立足根本、从实落细,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筑牢国家安全群众基础。锻造一支党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治干部队伍,巩固坚不可摧的国家安全屏障,守好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院长,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