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变局下的全球安全新态势与中国国家安全

2025-11-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段丹洁)10月25日,第五届国家安全与治理年会暨“大变局下的全球安全新态势与中国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国家安全计算实验室承办。

  在世界大变局中把握战略机遇
  本次会议聚焦全球安全新态势和中国国家安全。开幕式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戴长征表示,当前世界正在历经大转变、大调整,战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地缘政治的竞争已经是无法规避的现实。大国之间的博弈开始集中在军事、科技,特别是AI等新型的战略领域。全球安全新态势下,中国外交政策需要不断调整,战略的主动性要不断提升。面对仍然存在的危险和危机,需要稳住自己的阵脚,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把变机转成胜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安全计算实验室主任董青岭介绍了国家安全计算实验室的建设情况。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唐永胜认为,当前世界变局是全球政治经济长期发展、底层逻辑发生重要变化的必然结果。中国正在通过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在世界大变局中把握战略机遇,实现民族复兴并承担国际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院长刘凯分享了其团队开展的多元数据融合驱动全球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研究融合多源数据与智能模型,揭示风险驱动因素与传导路径,旨在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智驱动的转变,为提升国家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精准决策能力提供支撑。
  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公共外交学院院长肖晞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四大全球倡议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共同塑造了内外统和、辩证统一的中国国家安全观,形成了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统筹内外、倡导多元共生的系统性安全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更需加强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通过学术与教育实践提升中国安全观的国际传播力,为动荡世界注入稳定性和建设性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认为,当前地区安全格局日趋阵营化与碎片化,大国竞相扩大影响,中国在该区域的号召力正稳步提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傅小强谈到,世界正面临“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的趋势性转变,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倡议,倡导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通过强化科技自主与产业升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基础。
  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申世飞、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国家安全研究所所长陈建国分析了科技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关键地位与风险防控路径,提出科技安全涵盖科技体系完整、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抵御外部科技优势危害及保障持续安全能力四大维度。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安全学院)院长韩隽论述了中亚国家在地缘政治变局中的战略选择与韧性构建。南开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院长程同顺讨论了中国海外利益安全现状与维护策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院赵洋认为,中国在实践层面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以可持续行动消解美方叙事攻势,巩固自身本体安全。 
  为全球安全提供学理支撑
  与会专家认为,面对全球安全新格局,需进一步加强合作,为全球安全提供学理支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樊吉社认为,面对全球安全新格局,国际社会需正视体系性变革带来的长期动荡与不确定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若楠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与国际秩序关系的演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南方”的话语和实践中,倾向于通过小范围、符合身份认同的、功能性的伙伴网络维护自身利益,而非构建统一阵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拯讨论了构建中国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路径与核心问题,立足中国经验与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兼具中国特色与普遍解释力的理论体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檀有志回顾了中国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实践探索与理念演进。当前需警惕倡议空转,以务实姿态应对全球网络空间的不确定性。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院长储建国提出了琉球问题与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议题。中国需要在主权理论、国际法阐释与区域安全框架上加强研究,以应对日本消极动向所带来的战略压力,并为东亚和平格局构建提供学理支撑。外交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学科带头人郭延军研究员认为,构建“亚洲安全模式”需突破美国主导的等级化同盟体系与低效的弱约束合作传统,转向以真正地区主义为基础、统筹安全与发展的新型区域架构。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杨华锋强调国家安全治理中普遍存在安全感与风险感的认知差异,当前需警惕治理边界泛化与安全资源错配,结合发展阶段动态调整安全投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刘丰认为,地缘政治变局下各国防务合作呈现新态势,共同防御协议与基地使用协议数量显著增加。此类安全合作将持续塑造未来三大地缘政治板块的安全架构,成为各国应对格局变化的重要举措。
  闭幕式上,戴长征指出本次会议既有全球视野,也深刻分析了国家安全的诸多领域,将宏大理论与具体安全议题充分结合。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彰显了国家安全学科的政治性、战略性、全局性,充分体现了国家安全学科的开放性,实现了各个安全领域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映衬。期待学界共同奋进,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