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回首这部承载着时代重任、凝聚着全民意志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走过的非凡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其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护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压舱石”作用。十载春秋,法治护航,国家安全工作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实保障。结合我的自身学习体会,并着重围绕西北政法大学在贯彻实施《国家安全法》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谈几点认识。
深刻领悟《国家安全法》的时代价值与实践伟力,筑牢全民国家安全思想根基
《国家安全法》的出台,是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地位,构建了涵盖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以及海外利益安全等领域的国家安全体系,标志着我国国家安全工作进入了法治化、规范化的崭新阶段。十年来,这部法律的深远影响日益彰显。
第一,它有力凝聚了国家安全共识。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全社会对国家安全极端重要性的认识空前统一,“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亿万人民自觉成为国家安全的坚定维护者。
第二,它全面夯实了国家安全制度基础。以《国家安全法》为统领,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或修订完善,覆盖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依法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严密的法律依据和行动指南。
第三,它显著提升了国家安全治理能力。法律明确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职责、任务和措施,推动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专门机关依法履职、各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有效防范化解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大考验。
第四,它有效维护了国家核心利益。法律为反制外部干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强大法律武器,有力震慑了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活动,保障了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大局稳定。
十年来,国家安全法成为开展国家安全工作最重要的法律依据,对国家安全领域立法发挥纲领性作用,立法工作稳步推进,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国家安全防线进一步筑牢,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开创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局面。
立足法学教育研究前沿阵地,西北政法大学服务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地处国家战略要地、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法学底蕴的西北政法大学,我们始终将学习贯彻《国家安全法》、服务国家总体安全大局视为崇高使命和核心任务。十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将国家安全教育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和办学治校各环节,充分发挥法学学科优势,积极探索服务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的“西法大路径”。
(一)深耕教学育人主渠道,构建国家安全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深刻认识到,着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法治人才,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支撑。为此,我们着力推进国家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将《国家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纳入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设《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等特色课程,覆盖本科生、研究生各层次。
二是创新教学模式。依托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案例教学等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思维分析国家安全领域的现实问题;邀请实务部门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剖析热点案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深化课程思政。在所有法学课程中深度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国家意志、人民立场和安全考量,坚定维护国家安全的信念与决心。经过系统培养,一大批毕业生投身国家安全相关领域,成为捍卫法治、守护安全的中坚力量。
(二)聚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打造国家安全法治研究高地。学校充分发挥法学学科集群优势和地处西北的地缘特点,围绕《国家安全法》实施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特别是维护西北地区安全稳定的特殊需求,深入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对策性研究。
一是建好国家安全学科。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依托学校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安学、经济学等学科优势,完善二级学科体系,着力打造特色学科方向,注重学科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学院教师参与编纂《中国国家安全法教程》《中国反恐怖主义法教程》《国际恐怖主义犯罪问题研究》《反恐怖与去极端化前沿问题探究》等一系列国家安全、反恐专业教材,在全国国家安全法治、反恐法治教育教学中走在了前列,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是打造高端研究平台。学院重点建设国家级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反恐怖主义研究院,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地区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法治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南亚研究中心,中央统战部国家级智库培育单位——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等一系列高端平台,推动学科、地域、行业、系统间交叉融合发展,立足西安、辐射西部,面向全国、心系世界,打造全国一流、有世界影响的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共同体。
三是推动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新型智库,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关于国家安全法治的重大研究课题,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报告、学术专著和政策建议,为国家和地方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定期举办国家安全法治高端论坛、研讨会,促进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深度对话;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咨询、论证和评估工作,推动研究成果向政策法规和实践应用转化。学院始终聚焦现实问题,注重资政服务,形成众多高质量研究成果。近5年来共发表国家安全学科相关文章400余篇,其中,《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6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期刊40余篇,数百篇研究报告受到中央和省部级领导批示,1000余篇被省部级以上单位采用。
(三)拓展社会服务辐射面,助力国家安全法治意识普及与能力提升。学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服务地方安全稳定作为贯彻《国家安全法》的重要实践。
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师生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学校,通过法治讲座、咨询、知识竞赛、新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通俗易懂地解读《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法治素养,营造“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二是深度参与法治实践。选派优秀教师参与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协助地方完善反恐维稳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围绕基层治理、网络安全、民族宗教等领域开展调研,服务地方平安建设。
三是加强与实务部门合作。与政法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机关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共研课题,推动校地、校军在维护国家安全领域的协同创新。特别是在服务西北地区反分裂反渗透反恐怖斗争、维护边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方面,学校贡献了独特的法治智慧与方案。
十年成就鼓舞人心,未来征程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国家安全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形势。《国家安全法》作为国家安全的根本法治保障,其重要性愈发凸显。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更大的力度,持续深化《国家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要坚持不懈用总体国家安全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提升依法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和水平。要持续强化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法治教育,使维护国家安全成为全体公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更加注重科技赋能,运用智能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新领域新业态带来的安全挑战。
作为法学教育与研究重镇,西北政法大学将继续勇担使命,在深化国家安全法治理论研究、培养高素质国家安全法治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安全法治实践上持续用力,不断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共同守护好我们伟大祖国的安宁与繁荣。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