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安全学既要回答总体国家安全观内蕴的理论之问,又要破解学科建设中的实践难题。在这一进程中,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理”与“力”相互支撑、协同共进。其中,“理”表征理论指引,为学科建设锚定方向;“力”代表实践动能,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学科发展的实际成效。从“总体”之理与“一体”之力的相辅相成,到“交叉”之理与“融合”之力的有机结合,再到“创新”之理与“守正”之力的辩证统一,共同助推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总体”之理与“一体”之力相辅相成
“总体”之理植根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厚重的理论积淀。作为涵盖多领域、多维度、多层次的有机整体,总体国家安全观清晰界定了国家安全的内涵与外延,有力夯实了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根基,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网络等20个重点安全领域有机整合,突破传统学科间壁垒,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清晰的知识图谱和方法论指引。在价值导向方面,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己任,指引学科发展始终朝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保障人民福祉的方向迈进。
“一体”之力彰显于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全要素的集成,意味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各个要素需相互配合、协同共进。在学科体系构建方面,国家安全学依据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打破传统学科间固有隔阂,把国家安全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梳理,以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作为新兴交叉一级学科,国家安全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既涵盖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军事学等传统学科知识谱系,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又融入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内容。
在学术体系建设方面,“大安全”理念的提出推动安全研究从分散化、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型,鼓励学者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倡导不同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催生多元化、创新性研究范式。具体而言,国家安全学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视角,进行理论探索与学术研究,通过搭建各类学术交流平台,整合各方科研力量,携手攻克国家安全领域的重大难题,以促进不同学科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在话语体系构建方面,国家安全学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和国家安全现实需求,深入挖掘和提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家安全话语体系。在国际舞台上,以中国话语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安全观”“新型国际关系”等重要理念,准确传达中国在国家安全领域的立场与观点,进而有效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交叉”之理与“融合”之力有机结合
“交叉”之理源自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糅合性本质。当今世界,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际安全问题与国内安全问题相互影响,其跨域性、连锁性、传导性进一步增强,单一学科理论和方法难以应对日渐复杂多变的国家安全形势,跨领域、多维度的安全议题倒逼国家安全学构建“交叉”学科范式。从学科发展规律看,交叉学科建设能够有效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新思路、开辟新理路。国家安全学通过融合政治学、管理学、军事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实现了对传统国家安全认识论、方法论的创新与超越。
“融合”之力迸发于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实践场域。在实践层面,国家安全学建设从人才培育创新优化等方面入手,逐步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中国特色创新生态。具体来说,高校依托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联合国家高端智库等机构,围绕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开展学科重大课题研究;科研机构通过打破“信息壁垒”“数据孤岛”,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嵌入重大风险识别与预警体系,以强化国家安全治理的数智支撑;政府部门聚焦前沿热点问题,及时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机制,以提升国家安全治理效能。作为国家安全学发展的基石,人才培育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边界,推行“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定向化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回应了国家对专业化安全人才的需求,更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反馈优化”等机制,着力推动学科知识体系与技术应用的迭代升级。
“创新”之理与“守正”之力辩证统一
“创新”之理孕育于国家安全环境的动态演进之中。当前,国际安全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碎片化”等特征。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大国博弈从传统领域向太空、深海、极地等新兴领域拓展延伸;另一方面,技术变革带来颠覆性影响,如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及使用,催生了“算法黑箱”“深度伪造”等新型安全风险。国家安全环境的动态性、跨界性特征要求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构建创新性研究体系,以动态适应新的国家安全形势和需求。在理论创新方面,国家安全学需突破传统安全研究范式,构建涵盖网络空间主权、数据要素安全等新型安全范畴的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叙事;在技术支撑层面,国家安全学应聚焦量子加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完善国家安全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人才培养维度,国家安全学应构建“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创新思维”三位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育具有战略视野的复合型安全人才。
“守正”之力体现为对国家安全学学科本质属性的坚守与传承。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贯穿学科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事实上,正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后,学术界深化了对国家安全的探索与思考,国家安全学应运而生。在此意义上,总体国家安全观既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又是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行动指南,重点体现在三个维度:在理论维度,系统阐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哲学内涵与实践要求,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价值取向与“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的辩证思维;在历史维度,深入挖掘《周易》“安而不忘危”、《孙子兵法》“上兵伐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安全智慧,为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体系提供深厚文化根基;在制度维度,严格遵循学术规范与政治纪律,依据“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等政治要求,共同构筑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战略、政策体系,确保学科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学分中心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