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

——论国家安全学学术体系构建的“四个意识”

2025-04-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从战略层面带动了学界对国家安全新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时代给出前提,国家提出命题,学界进行答题,国家安全学应运而生,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就。当前,推动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是构建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中之重,其中学术体系建设是核心环节,这要求我们以扎根意识、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开放意识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第一,扎根意识指向中国国家安全学的学术使命。我们要扎根历史,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治国安邦理论智慧中汲取养分、推陈出新,挖掘阐发关于国家安全的思想资源。我们要扎根时代,当前全球化发展调整、世界权力结构转移、科技产业革命发展叠加交错,中国国家安全学要立足时代背景深入探索,对时代课题作出科学解答。我们要扎根实践,作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中凝练出的学问,中国国家安全学要不断在实践中推出具有广泛和深刻解释力的研究成果,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理念。我们要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人民安全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防范化解关乎人民群众安全的重大风险,切实保障人民安全,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第二,问题意识指向中国国家安全学的学术起点。一方面,国家安全学作为一门典型的新兴交叉学科,要始终以回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目标,打破陈规、跨越边界,将战略研究与战术研究相结合,战略指导战术、战术反哺战略,更好地体现国家意志,完成国家使命。另一方面,国家安全学元理论探索需要从问题入手。作为国家安全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各领域国家安全问题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传导、层层递进,是一个形分意合的整体,并蕴含着严谨的内在逻辑,这需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以协调为抓手,加强统筹谋划,厘清各种形式的安全问题及其相互关联。
  第三,主体意识指向中国国家安全学的学术追求。回顾中国政治学恢复重建的历史,一直处在“外来”输入阶段,回溯西方国家安全理论的历史,各派学说大多在激烈的竞争中演进。面向未来,我们要始终坚持国家安全学研究的主体意识,学术体系建设要以创新为驱动力,努力贡献既有普遍意义又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学术成果。我们要加强学术自觉和自信,打破对西方的学术迷信,构建更具科学性、前瞻性、普适性和包容性的理论体系,敢于先行先试和大胆求新,致力于创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家安全研究“中国学派”。
  第四,开放意识指向中国国家安全学的学术境界。我们要涵养开放系统的战略思维,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开放的科学体系,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要以开放的全球思维谋篇布局。我们要秉持开放宽广的学术心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古今中外的积极研究成果成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的有益滋养。我们要构建开放多元的方法体系,不仅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类型来选择研究方法,还要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研究方法体系。我们要培育开放创新的研究生态,完善建设学术共同体、平台和载体,机制化推动学术研究,构建有利于交叉学科发展的、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涵养自由探索、积极向上的学术文化。
  国家安全学学术体系是构建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它的水平和属性,决定了国家安全学学科的水平和属性。学术体系构建应着力反思借鉴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交叉学科发展演进的经验与不足,以四个意识——即扎根意识、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开放意识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不断地推动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学术研究,使国家安全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不断发展壮大,有所作为。
  (作者系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院长、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