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化强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看,在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敌对势力利用经济、文化、信息技术等先发优势,向中国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对我国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构成严峻挑战;从内部环境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加之网络文化空间治理出现的新挑战,我国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面临新变数。为了应对新形势下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的风险隐患,更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探寻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把握核心要义:维护和巩固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内核,关系着文化的命运和发展前途。意识形态安全与国家文化安全紧密相关,是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核心要义,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是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的关键。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有力维护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意识形态直接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关系到党和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建什么制”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对一个政党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意识形态的混乱无序不仅会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还会削弱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危害国家文化安全,威胁国家利益与长远发展。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既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也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之更加符合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实际和国际文化安全态势。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动摇,确保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的根基永远坚固、航向永不偏离。同时,还要加强理论武装,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
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党的领导是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宣传、党管国家文化安全。同时,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优化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实现对意识形态的科学管理。积极推进党的理论话语创新,以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亲和力,实现意识形态话语从“宏大叙事”向“大众话语”转化,有力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铸牢精神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决定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深层要素,因而成为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精神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意义阐发、生活化路径践履和常态化机制健全等方面系统推进,助力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
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阐发。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先一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对于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维护和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至关重要。要让全社会深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和意义,推动其从“国家叙事”走向“生活日常”,内化为全社会成员的价值图式和实践遵循。一方面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与意义的阐发,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凝聚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基础工程以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的阐释,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具本质属性和时空特性,同时也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
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的切实发挥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在社会生活场景中进行涵养。一方面要积极调动一切生活空间资源,如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社区以及网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覆盖社会成员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民俗节庆和人生礼仪等日常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形象化、情境化地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中。同时,还要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关键所在。为此,要在国家层面强化政策指导,在社会层面聚焦治理创新,在个体层面突出价值引领,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治理和个体行为中具备规范性和科学性,为推动全社会广泛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制度与机制保障。
厚植坚实根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蕴藏着解决当代国家文化安全隐患与危机等许多难题的重要启示,是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的坚实根基。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保护传承、教育普及、创新发展和传播交流等维度展开,有力推动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就保护传承而言,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与登记,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的政策法规,为保护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奠定基础,为推进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支撑。就教育普及而言,要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场域着力,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场域化,不断强化资源与政策供给,系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
就创新发展而言,要以历史思维谋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传播交流而言,要坚持系统思维,加强整体谋划,以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交流与传播体系为目标,聚焦主体、内容、手段和载体四个维度,致力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主体分层传播机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交流和传播话语,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叙事标识与符号,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交流平台与载体,不断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交流与传播体系,努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持续推进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
拓展时空场域:切实加强网络文化空间治理
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时空拓展,加强网络文化空间治理成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在网络文化空间,能否立得住、站得稳、打得赢,事关国家政权安全。然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受到较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给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带来不小的风险和挑战。因此,亟须加强网络文化空间治理,规避信息时代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隐患,以“清朗网络空间”助力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
要提升主流价值导向驾驭智能算法的能力。当前,网络技术行为受行为主体价值导向的影响愈发明显。因而要从价值理念层面规范和约束网络技术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面对“算法黑箱”等新技术带来的权利失约风险,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新技术发展之“魂”,推动多元主体合力共治,构建良性的网络文化空间新秩序,同时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和法律规约,构建“智能向善”的网络文化空间治理良序,实现以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网络信息技术行为的目标。
要加大网络文化空间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维护网络文化安全、推动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发挥党和政府在网络文化空间安全治理人才培育中的引导作用,高校在培育网络文化空间安全治理人才中的主渠道作用,并协同社会力量开展网络文化空间安全治理人才联合培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作风优良的工作队伍。
要构建文化共治共享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文化空间安全治理是一项全球性工程,构建文化共治共享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网络空间治理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诉求。新时代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网络文化空间治理,在文化安全共同维护、文化均衡持续发展、文化治理共同参与、文化成果共享中,努力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文化空间,推动构建文化共治共享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本文系广东省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构建研究”(2022GXJK124)、202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2021GXSZ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