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理中国】把握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三重属性

——基于《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读本》的思考

2024-10-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4年8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该《读本》为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统编教材,是高校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的权威用书,既是落实党中央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要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深刻认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政治性、体系性和战略性,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高质量推动开展国家安全教育。
  一、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政治性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政治性与国家安全、教育的政治属性紧密相连。国家安全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每个公民都有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国家安全的政治性通过其对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大影响显现出来。“培养什么人”是教育之首要问题,在教育的多重属性中,政治性同样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正是国家安全和教育的政治性,共同决定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鲜明而强烈的政治性。通过全面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可为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实现国家根本利益起到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一方面,政治性通过政治安全的根本地位得以呈现。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经济之集中表现,既指政府、政党等主体治理国家的行为,亦指围绕国家权力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之总和。政治安全的核心在于维护国家政权合法性、国家政治秩序稳定和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保障人民权益和福祉,因而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政治安全具有根本性,决定其他各领域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事实上,坚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同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高度契合的,后者是前者的根本政治保证,两者分别从核心领域和根本原则层面凸显国家安全的政治性,必须贯穿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各方面全过程。《读本》各章均需融贯坚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和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使大学生充分理解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另一方面,政治性通过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补契合的“大思政”得以呈现。高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所,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亦要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家安全形势变化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新趋势,此时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家安全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鉴于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由此这一课程成为与思政课相并行的课程。两者理应发挥好各自作用功能,在“大思政”语境下实现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与思政课、国家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合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二、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体系性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体系性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系统完备特征的逻辑必然。所谓体系性,是指组成有机整体的各方面所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方式,这意味着体系中的每一组成部分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相互连接、相互作用以维持作为整体的体系的有效运转。“大安全”认知中的国家安全正是一个牵涉诸多方面的复杂工程,相应的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必须系统性展开,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亦不例外。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均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无疑属于题中之义,其无论在内容抑或形式上都有鲜明的系统性。
  一是体现在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说明系统思维在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总体国家安全观关键在“总体”,揭示出国家安全的体系性特点,国家安全是由各安全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这背后强调的也是系统思维方法。国家安全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科技、粮食、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人工智能、网络、数据等多个重点领域,《读本》相关章节涉及到这些重点安全领域,教学过程中显然不能“就事论事”,必须运用系统思维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安全问题的联动性,各种安全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完全可能相互交织,传导、叠加、演变、升级形成风险综合体。只有把系统思维贯穿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始终,才能使其真正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蕴含的哲理精髓,提升运用系统思维把握国家安全的能力。
  二是体现在内容布局。作为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战略思想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十余年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已形成一个“总体”统摄下涵盖“五大要素”“五对关系”“十个坚持”“五个统筹”的精髓要义体系。《读本》在写进总体国家安全观精髓要义的基础上,以其中的“五大要素”进行谋篇布局,还涉及筑牢其他各领域国家安全屏障,这六章实际上大致形成“总—分”关系,意即人民安全为“总”,其他领域安全为“分”,因为维护各领域安全最终目的都在于实现人民安全。而从《读本》整个篇章设计看,也有着明显的“总—分—总”关系,第一个“总”包括导论、完整准确领会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要义)、在党的领导下走好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新时代国家安全的道路选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等章节,其核心内容理应融贯教学全过程;第二个“总”是最后的争做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践行者章节,居中的“五大要素”等章节则是“分”。这种“总—分—总”的内容布局,纲挈目张、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有助于体系性地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教学。
  三是体现在教学方式。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的不断发展、国家安全实践的持续拓展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决定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既有显著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2020年9月,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即要求,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要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专门课程与学科融入相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生动鲜活、易于接受,增强育人实效。具体可以通过开设专门课程、开展专题教育、融入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等多种途径实施。为此,以《读本》为中心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尤其是要注重将理论讲授与典型案例、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注重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同时利用好每年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有组织、有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家安全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国家安全入脑入心。
  三、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战略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日益凸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时期,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安全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不断对国家安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此时,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站在战略全局高度推进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以高质量教育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着眼于国家安全的战略定位开展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国家安全专章强调“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毫无疑问,高等教育属于“各方面全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扎实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深刻认识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可为,自觉从战略全局理解把握国家安全。事实上,从“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到“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再到“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党对国家安全的战略定位不断走向丰富和深化,这些无疑都需要贯穿以《读本》为中心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各方面全过程。只有让大学生理解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战略定位,才能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争做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坚定践行者。
  二是着眼于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开展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这一重要论述精辟阐述了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形势。正是在这种深刻认识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如果说“丰富”“宽广”“复杂”是对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的一种总体判断,那么,人民安全及各重点领域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挑战则正是这一总体判断的多维具体表现。从《读本》的“五大要素”和筑牢其他各领域国家安全屏障这六章编写体例看,均是由科学内涵、风险挑战、应对途径方法三部分构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深入浅出地讲授主要风险挑战,更好回应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总体判断。当然,对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的聚焦和展开,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这正是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
  三是着眼于增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开展教育。《读本》导论指出不断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原因有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举措、构筑维护国家安全合力的基本要求。而《读本》最后一章则从三个方面为争做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践行者点题,即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形成维护国家安全合力。这些都充分反映了通过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重任的战略考量。新时代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不断完善国家安全法治、战略和政策体系,在这三个体系中也都强调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重要性,由此高校应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培养作为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核心目标,使大学生清楚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成为国家安全的自觉维护者和坚定捍卫者,切实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面对国家安全的新挑战,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无疑已成为“国之大者”。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只有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用好用活《读本》,高质量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才能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提升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K24YG20303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