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家安全学被设立为一级学科以来,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教学培养工作陆续展开。作为处于国家安全学教学科研工作一线的青年教师,笔者发现了在国家安全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共识性问题,因此以亲身经历浅谈关于国家安全学教学培养实践中的几点思考,特别是完善国家安全学教学培养的重要意义与具体路径。
图片来源:图虫
一、设立国家安全学为一级学科的重要意义
设立国家安全学为一级学科有助于更全面地维护国家安全,同时也为学生个人提供了更多的职业机会和专业发展空间。因此,设立国家安全学为一级学科在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家层面而言,设立国家安全学为一级学科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层出不穷的安全威胁。首先,国家安全学有助于支持党和国家科学制定政策,应对现实挑战,维护各领域的国家安全。其次,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可以培养一批既熟悉国家安全理论与政策同时具有专业素养的专门人才,为国家提供有深度、有广度的战略智力支持。最后,国家安全学的设立有利于提升各级政府应对包括网络安全、生物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环境安全等新兴领域威胁的能力,服务于总体国家安全。
从个人层面而言,国家安全学的设立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新的安全需求使得国家安全行业的就业前景越发广阔,毕业生可以从事国家安全相关的工作,从而获得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和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设立国家安全学科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个人对于国家安全问题的深刻理解和专门安全领域的专业水平,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变化性,有助于个人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适应性和领导力。
设立国家安全学为一级学科还有助于深入研究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间的互动关系,为国家制定有效的安全政策和应对国际安全挑战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安全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内部的问题,如跨国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大规模移民、网络攻击、跨国犯罪等,往往需要国际合作来有效应对。设立国家安全学为一级学科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威胁。
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当前,国家安全学的教学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笔者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发现了若干问题,如交叉学科融合不足、实践性培养不足、重意识轻方法、教学视野受限等。
第一,交叉学科融合不足。国家安全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很多安全领域都涉及不同的学科知识。生源学科背景的多样性本应成为学科建设的优势,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可以交流、碰撞出新的思想。然而,目前各高校的国家安全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由政治学、国际关系或其他单一院系承担,因此较为缺乏跨学科的视角。在实际教学中,出于课程安排考虑,国家安全课程教师知识背景往往相对单一,集中在政治学、管理学、军事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少数几个学科,缺乏其他学科,特别是理工类学科的研究视角。与此同时,受制于教材与专业背景,对于很多专业性较强的安全领域的课程也难免会蜻蜓点水、流于形式,缺乏专业分析视角与思路,没能用好全校和互联网的资源。技术层面的思路不足降低了学科交叉性,也让很多专业学生感觉授课内容远离自己面对的现实,无法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第二,实践性培养不足。国家安全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需要与丰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只停留在课堂授课,或者简单地使用一些教具、网络图片和视频,抑或只举行基础性的案例征集、征文和知识竞赛等活动,距离国家安全学的培养教育要求和学科设立初衷仍相距甚远。国家安全学的教学需要立足于祖国的大地上,但当前的国家安全教学工作过于局限在课堂和校园之内,并没能完全走出校园。大量实务机构也有强烈的合作与宣传需要,但缺乏学校与用人机构的有效对接,没能做到“打破课堂限制”。这导致教学培养与国家安全战线的一线实践工作相脱节,也让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第三,重意识轻方法。国家安全教育不仅仅是要学生记忆背诵国家安全概念,更要引导学生寻求应对解决现实的国家安全问题的路径方法,理解党和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参与和配合国家安全实践。但在当前的国家安全教学中,对于国家安全问题的题面分析与概念解读有余,并没能引发学生对于应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深层思考,更不足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国家安全工作的实务。这很容易让学生停留在遇到国家安全问题时只知“要重视,严管理”的表浅层面,缺乏分析现实国家安全问题及寻求应对思路的能力。
第四,教学视野受到严重限制,课程缺乏宽度深度。一方面,在国家安全学的教学实践中,通识课程往往只重视介绍性的知识,而专业课也在向各国国家安全政策概览和国家安全理论堆砌过度倾斜。另一方面,教学中相对忽略了“知己知彼”和“以史为鉴”的重要性,只将历史和国外经验教训作为简单的案例点缀,成为变种“形势与政策”课,让国家安全教学的广度与深度都存在欠缺,既不利于引发学生兴趣与思考,也限制了教学的效果。
三、完善教学培养工作的具体路径
针对当前国家安全学教学工作中的常见问题,需要探究如何能够为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提供一整套适应当前国家安全现实需要的教学培养体系。
第一,加强交叉学科的融合。高校应当充分整合分散在各院系的国家安全学相关教学与研究力量,协调分属不同院系的学科资源。从学校的宏观角度设计跨学科的国家安全教学计划,建立跨院系的联合教学团队,由不同专业领域的师生共同参与,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国家安全问题,培养全面的国家安全视角。各校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色专业和擅长领域,开设特色课程,不拘泥于以国际关系或其他单一学科为基础。同时,科学方法是交叉学科特征的中心特点,因此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的不同视角和维度寻找解决安全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第二,增加实践性培养项目。作为实践性要求较强的学科,国家安全学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加强实地实习与考察,结合模拟演练、案例分析、兵棋推演、课堂展示与讨论等实践性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当前国家安全学的人才培养集中在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授课内容不应局限于国家安全学的相关学科知识,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传授国家安全学的研究方法与视角。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后续的科研或实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培养国家安全研究的国际视野。坚持统筹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国际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依托。当前大国博弈的根本是国内治理竞争,无法立足于国内需求的安全战略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外部和内部安全相结合,不可孤立地看待彼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课程中加入国际安全合作和国际组织运作等相关内容,使学生们能够理解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多种安全挑战。还要鼓励学生们参与国际性的学术交流、研究项目和实习,培养国际安全的视野和意识。
第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当前主要存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不够灵活、跟不上社会实际需求的情况。高校和各级政府需要更加密切的合作,确保培养出更符合国家安全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服务于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开设国家安全学的高校需要结合本校的优势领域,与外事部门、国家安全机构、解放军、相关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和定期的沟通机制,获取各单位实际的用人需求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培养方向,为提供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实习机会,建立稳定的人员输送或遴选渠道,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国家安全环境和人才需要。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国家安全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