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要论】构建新安全格局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布局

2023-11-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构建新安全格局,是国家安全治理中的战略布局。新安全格局,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家安全治理“大格局”;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实践的创新发展;是应对新发展阶段安全局势,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塑造国家安全环境的战略举措;是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具体体现。因此,新安全格局的构建,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坚持、贯彻和遵循以下内容: 

  必须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新发展阶段要求将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寓于发展之中,把发展建立在安全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安全工作是党治国理政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保障国泰民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新安全格局的构建是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问题总体性和系统性的把握,它不仅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观纳入新安全格局的概念和体系中,还将文化安全、国民安全、科技安全等非传统安全观置于新安全格局的概念和体系中,使国家安全概念摆脱了传统,形成了更为科学的理念。构建新安全格局必须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大安全”理念贯穿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全过程。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中统筹推进各领域的“大安全”理念,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用系统思维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防范和化解“两个大局”交织下形成的安全风险和挑战,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必须着眼于国家发展的视域和国家利益的边界

  国家安全涵盖领域十分广泛。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国家安全”,是与“国家发展”对应的概念。国家安全的边界就是“国家利益的边界”,国家安全涉及的时空视域和影响因素日趋宽广和复杂,国家安全范围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诸多领域。”国家安全随着国家利益的扩展其所涵盖的领域也将逐渐发展变化。新安全格局包含的安全领域是动态和开放的,构建新安全格局必须坚持开放的视野、发展变化的思维:一方面要紧跟安全领域的拓展。相比较于一般领域内的安全,新时代提出了加强维护如人工智能技术安全、大数据安全等新型领域内的安全,新安全格局构建要为新型领域内的安全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要立足安全面临的新困境。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和中美经贸的分歧摩擦使生物安全和产业链安全成为安全领域中新的防范重点和风险领域,新安全格局构建要为消除新的安全风险扫清障碍。新安全格局是有别于传统安全格局的开放性格局,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安全道路,统筹两方面的安全。一方面,要维护海外利益,注重“走出去”安全,强化海外利益保障、风险防控和安全体系,深化国际执法合作和安全共建合作。另一方面,要立足国内发展,注重“引进来”安全。实现油气进口多元化和稳定化,掌握能源采购主动权,保障能源安全。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点,健全产权保护、激励创新、市场法律和公平竞争等制度建设,维护经济安全。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走“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将“科技安全”提升为国家安全的保障要素,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思想内涵,也再次明晰了构建新安全格局的内在逻辑:国家安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国家安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明确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最本质特征;国家安全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坚持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国家安全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确立了军事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支柱地位和保障作用;国家安全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系统思维和“天下”胸怀。

  构建新安全格局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而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成为构建新安全格局的根本遵循,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优越性以及国家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和明显变化所决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征程上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目的、根本、基础和环境,为新安全格局构建指明了框架逻辑。构建新安全格局必须围绕“人民安全”并依据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要素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进行逻辑构建。

  必须坚持“五个统筹”

  “五个统筹”是系统思维、总体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非传统安全思维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体现,是新征程构建新安全格局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进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则遵循。

  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具体体现。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压力,“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新征程上,我国国家安全仍然会面临国内国际各种风险挑战,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既是继续贯彻落实“大安全理念”题中之义,也是保障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统筹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是新安全格局中统筹国家内外主权安全的体现。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本是伴随着国家出现时就存在的国家安全“源生”要素,然而由于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土安全一直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被重视和强调,而国民安全长期被阶级社会中的统治阶级所忽视和忽略。近代以来,随着国家领土主权和人民主权的出现,领土主权(对外)和人民主权(对内)的安全就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统筹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就是不仅要对外保障国土(主权)安全,更应强调和重视人民(主权)安全。国家安全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这是“人民至上”在我国的具体体现。

  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是构建新安全格局对国家安全内容总体把握的要求。冷战结束后,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的出现,国家安全内容发生重大变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作出了“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的判断。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传统安全要素和非传统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形成了“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系统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作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将“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作为安全发展的指导思想。新征程上,为构建新安全格局,推进安全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确立为遵循的重要原则。

  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慧的表现。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增强国际合作交流的同时,也在加剧国际竞争和博弈,各主权国家的安全相互关联、激荡,彼此交织、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以普遍安全促进自身安全,以自身安全推进共同安全,在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理念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可为民族复兴提供战略机遇,又可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统筹塑造和维护国家安全,是新征程上防范与化解国家安全风险的新要求。新安全格局构建,应当“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新发展阶段中,国家安全既可能面临可以预见的风险,也可能面临难以预见的风险。防范与化解风险,成为国家安全治理的重中之重。国家安全治理,既要对风险来临后进行化解处置,尽量将风险带来的影响和造成的损失减少或降到最低限度,维护国家安全环境;更要对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积极对风险源进行防范,将风险抑制于萌芽状态,避免风险的发生及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因此,推进国家安全治理从风险的化解处置向风险源治理模式的转型,主动把握国家安全态势,塑造国家安全环境,将成为新安全治理格局构建的新标准与新要求。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推进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建设研究”(22ZDZA12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国家安全专题监测数据库”(2022SJKJS04)部分成果】

  (马振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刘展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警察学院侦查系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