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要论】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个契合点

2023-11-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分别构成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新时代的新理念新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紧密联系、彼此相通的。只有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契合点,才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一、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既由党的性质所决定,也是宪法明文规定的。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场深刻革命,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民族复兴的根基,对于这些“国之大者”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历史纵向看,我国之所以能保持社会长期稳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十一个坚持”中,放在首位的即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这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这些重要论述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也有很强的现实性、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其中“魂”“最大的区别”的论述清楚表明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性、思想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展示出坚持党的领导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现实性、实践性。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五大原则之一,并“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原则下,党的领导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高度一致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核心要义“十个坚持”把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放在首位,这里“绝对”二字深刻体现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坚持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国家安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推动各级党委(党组)把国家安全责任制落到实处。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这实际上对坚持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说明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其构成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才能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现代化新局面。

  二、中国道路: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安全的道路选择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体现在“中国特色”四字上,两者都是管总的东西,这也是“鞋子论”深刻寓意之所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其核心要义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等三个方面,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对于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在时代话语体系中总是与总体国家安全观连在一起,例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安委第一次会议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2015年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纲要》指出,“必须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和重大利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在发展和改革开放中促安全,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等等。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指针,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在表达上与之相连接,充分说明了国家安全道路选择的方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反映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方向把握、理论逻辑、实践路径等方面的相互契合。

  正是在总的方面的契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在一些具体方面存在交叉重合,譬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亦如此,并要求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而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则强调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等。当然在哲理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统合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中。

  三、人民中心: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安全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并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既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又体现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总体国家安全观将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作为其精髓要义之一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立场,两者高度契合于共同蕴含的人民观,深刻反映出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而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和价值遵循。

  一方面,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安全为了人民。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此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伸拓展。在法治方面,要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法治领域的新期盼新要求,把牢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通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国家安全方面,则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把维护人民安全作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权益。通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维护国家安全,推动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另一方面,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安全依靠人民。要深刻认识到法治和国家安全的根基都在人民,两者都同每个人切身利益休戚相关,也都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法治上,要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在国家安全上,则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把人民群众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力量,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

  四、系统统筹: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安全的路径方法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必须坚持”,其中之一即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强调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善于以整体、全局和战略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把握好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间的关系,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因如此,系统观念成为我们党长期以来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安全都是事关战略全局的系统工程,因而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的“十一个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核心要义的“十个坚持”都涉及方方面面,两者皆为内涵丰富、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也都得到了强有力的组织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对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与之相应,习近平法治思想涵盖了党的领导、方向道路、根本立场、基本原则、时代使命、目标路径、工作格局、重点任务、涉外法治、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内容,而每一方面往往又包括若干子体系,如在工作格局上就涉及“治国—执政—行政”“国家—政府—社会”等法治子系统,在重点任务上就包括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在组织保障方面,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其目的也在于加强党中央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好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

  对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的重要论断,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势必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下系统谋划、科学应对,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在“总体”,突出“大安全”理念,强调构建集随着形势变化而拓展的若干安全领域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从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丰富发展的精髓要义“五大要素”“五对关系”“十个坚持”“五个统筹”看,其本身就蕴含深刻的系统思维,总体国家安全观追求的理想结果“大安全格局”“新安全格局”同样内蕴着系统观念。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同样的组织保障逻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其为更好统筹国家安全事务、对国家安全工作实施更加有力的统领和协调,健全完善集中统一、有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队伍建设: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保障

  古语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各项政策制度的落实落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执行力”一词,而政策制度最终都得靠“人”来执行,可以说“人”构成了政策制度执行最为重要的基础性保障,在这之中领导干部则是“关键少数”。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因此,不管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还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无不包含了队伍建设的相关论述。

  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中最后两个坚持即“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和“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一方面要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如果说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对队伍建设的要求是针对法治队伍的一种普遍性要求,那么,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有关干部队伍的论述则是除普遍性外的更高要求。总体国家安全观“十个坚持”中的最后一个“坚持”要求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和国家安全战线党的建设,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打造坚不可摧的国家安全干部队伍。进入新发展阶段,统筹发展和安全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重大原则,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势在必行,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强调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其中的“高标准、严要求”与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国家安全工作突出的政治性、全面性、系统性又是高度契合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持续推进,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尤其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国家安全领域立法取得显著进展,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加快步伐,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思想上有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引领,而正是两者的契合性和相通性为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和理论指导。

  【本文系2023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G23304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