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提出了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核心的全球安全倡议。准确把握该倡议的内在逻辑,有助于进一步凝聚国际共识,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全球安全倡议的历史逻辑
全球安全倡议在历史考察和经验总结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深刻把握人类文明进步规律,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外交往的成功经验,擘画了新时代维护世界共同安全的思想蓝图。
(一)蕴含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和合思想
全球安全倡议背后蕴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精神的创新性发展,从西周史伯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到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到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到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无不体现出“和合”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基因。事实上,这一优良传统体现了全球安全倡议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决定着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协商、和平为主的交往方式,也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延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外交理念
全球安全倡议回应了当前世界应当实现怎样的安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我国不仅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更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70多年来,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和“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提出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到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我国坚持维护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目标从未动摇。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球安全倡议的理论逻辑
全球安全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安全治理方面提出的重要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国际安全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建设安全领域的生动实践。
(一)立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在资本主义逐利与不断扩张的情况下,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民族史走向世界史的过程。[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因此,如果人类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成为了世界性的生产方式,那么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就应当具有世界性,其中也包括人类应当承担的责任、利益、使命等内容。[3]当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已经联系得越来越密切,为应对综合化、复杂化的全球安全挑战,实现世界的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这一倡议也是中国共产党心系和平发展事业、承担国际责任、维护共同利益的有力证明。
(二)彰显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人本精神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与共同体紧密相关的,所有人类社会形态都可以划归到三种共同体的范围之中,即“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4]但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社会的不平等问题、人的异化状态才会被解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会实现。[5]马克思对于共同体的阐述是出于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考虑,更是出于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而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实际是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一方面,全球安全倡议强调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相互调和,其提出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强调全人类社会的普遍安全。另一方面,全球安全倡议强调现实和理想的统一性。全球安全倡议以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为目标,但其提出的“六个坚持”的内容则是从现实出发,强调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规划了维护全球安全的实践路径。
(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外交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内涵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全球安全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领域的生动实践。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明确了维护和实现全球安全的核心理念、根本遵循、重要原则、长远目标和可行思路,[6]旗帜鲜明地捍卫了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符合大多数国家对于加强全球安全合作的共同期待,有利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全球安全倡议的实践逻辑
全球安全倡议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实践逻辑是全球安全倡议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逻辑,中国不仅是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者,更是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实践者。
(一)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履行国际责任义务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从未主动挑起过冲突或战争,从未侵略过别国一寸土地。同时,我国充分发挥大国表率作用,维护联合国的地位和权威,是当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当前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在联合国维和、远洋护航、联合军演、国际救援、医疗服务、撤侨护侨等事件中都有着我国的身影。我国当前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印度尼西亚“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评价称,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追求的是共同安全,是强调和平、合作的安全观,有利于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的国际秩序。
(二)始终坚持对话协商方式,积极参与热点问题斡旋
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是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必然路径。对话协商是弥合分歧和解决冲突的根本办法。当前,地区冲突引发的“蝴蝶效应”日益凸显,俄乌冲突的爆发尤为如此。一方面,由此带来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可能使得“全球经济正面临二战以来最大考验”。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刺激了一些国家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整体国际环境更趋恶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全球安全倡议植根于真正多边主义理念,从伊核问题、朝核问题,到阿富汗危机,再到如今的俄乌冲突,中方始终坚持倾听当事各方的呼声和利益诉求,为劝和促谈做出努力,中方的友善务实态度,获得了矛盾冲突各方的理解和赞誉。
(三)始终坚持推动国际合作,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
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不断推进合作。在传统安全领域,呼吁世界各国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零和博弈、阵营对抗的过时观念,倡导以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积极促进国际合作。新冠疫情肆虐,我国驰援多国抗疫,迄今已向120多个国家供应超过21亿剂新冠疫苗。数据安全风险加剧,中方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全球数字治理提供规则蓝本。[7]全球恐怖主义威胁上升,我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加大打击力度。坚持统筹传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是全球安全倡议的重要任务,为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视角新内容,也为在国际社会寻求最大公约数提供了新支撑。
参考文献:
[1]丁晔: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科学社会主义》2019年第4期。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3]田鹏颖:《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9期。
[4]黄其洪、方立波:《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学术研究》2021年第12期。
[5]徐斌、巩永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历史逻辑及其当代表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年第2期。
[6]王慧慧、冯歆然、孙楠:《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安全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专家解读全球安全倡议》,《光明日报》2022年4月24日第6版。
[7]徐步、陈文兵:《全球安全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指明方向》,《当代世界》2022年第5期。
(郭永辉,西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邢利莉,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博士研究生)
(声明:本网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相关领域学术理论研讨,为专家学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