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胡立法
出版时间:2024年5月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内容简介:
红色理论宣讲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孕育、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一种宣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红色理论宣讲实践教程》是扬州大学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思政课尤其实践课改革创新重要论述的实践教学理论成果,也是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的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红色理论宣讲”的教学研究成果。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设计和撰写,主要内容由导论以及经典研学、专题报告、文创产品、调查研究、实地讲解、志愿服务、巡回展演七个实践项目构成;主要特色在于,聚焦思政课实践课改革创新的热点难点,依托扬州地域性及其周边的红色资源,秉承“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以红色理论宣讲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总结和提炼了扬州大学十余年来在全校开设“红色理论宣讲”社会实践课程的宝贵经验,是思政课社会实践课难得的一手教材。
作者简介:
胡立法,现任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
序言:
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历史条件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随着国际社会的变化,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常迅速,也非常大,从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非常多。所有这些矛盾和问题必然会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产生影响,也会给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把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教师富有成就感、党和政府十分满意的“金课”,成为摆在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难题。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重要论述的实践中,进行了富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探索,取得了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他们聚焦思政课实践课改革创新的热点难点,注重发挥扬州大学文科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等办学特色,依托扬州地域性的红色资源,秉承“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以红色理论宣讲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从2012年开始在扬州大学本科生中开设了“红色理论宣讲”社会实践课程。
十几年来,这门课程的教学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试点探索阶段(2012—2014年)。主要依托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团”及其实践活动开展尝试性教学,教学内容包括主题报告、文创产品、志愿服务等宣讲形式,开课对象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2)优化提升阶段(2014—2017年)。这一阶段调整和拓展了课程教学内容,增加了经典诵读、情景剧、实地讲解等宣讲形式,开课对象为扬州大学文科学院1-3年级的本科生。(3)全面推广阶段(2017年至今)。这一阶段进一步完善了课程教学内容,增加了情境体验、经典研学等宣讲形式,开课对象扩大到面向全校1-3年级所有专业的本科生。扬州大学“红色理论宣讲”社会实践课程的开设和不断完善,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学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红色理论宣讲”社会实践课程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挖掘“苏中元素”,创新叙事化教学模式。该课程在开设过程中,除了在一般层面上关照全国性红色课程资源之外,重点将课程资源的建设聚焦对扬州革命烈士陵园、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淮安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泰州市)等“苏中元素”的挖掘,活化用好本土红色资源,创新叙事化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展现红色历史,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扬好红色传统。第二,锻造“一院一品”,推广专业化实践形式。该课程在开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扬州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优势,针对不同学院的学科和专业特点及其学生的知识背景差异,强化学科导向、融入专业元素、突出特色塑造,打造“一院一品”,形成了“一个学院一种特色、一个专业一种特色”的专业化实践形式。第三,实施“六化两制”,建构立体化教学体系。该课程在开设过程中,坚持教学主体协同化、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目标靶向化、教学资源区域化、教学方法特色化、教学成果专业化以及专题制、菜单制相统一的原则,致力于建构契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正是因为有了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红色理论宣讲”社会实践课自开设以来,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力,受到了同行专家、学生等的高度评价以及国家级媒体的持续关注。第一,在课程建设方面,已先后获批江苏省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实践类课程)(2021)、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实践类课程)(2023)。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已获得全国性奖项8项、省级奖项25项。其中,代表性的有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竞赛金奖、共青团中央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15)、《中国青年报》“长征?触摸热血青春”优秀传播团队(2016)等。第三,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已有20余人次获得省部级各种荣誉称号和奖项。第四,在示范效应方面,已有50多家省内外高校的同行来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交流学习,并给出了高度评价。第五,在学生满意度方面,学生评教满意度达95%以上。第六,在媒体关注方面,已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国家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100余次。事实表明,“红色理论宣讲”社会实践课程,已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了可供社会各界学习借鉴的教学模式和经验,成为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类课程研究与探索领域应予以关注的精品课程。
令人欣喜的是,以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立法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红色理论宣讲”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团队,把十几年来的课程建设经验及教学心得以教材的形式呈现了出来。也许,“红色理论宣讲”社会实践课教材还存在些许缺憾或不足,但它却是“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己任”的课程建设团队,十几年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精神、勇于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而形成的鼎力之作,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当然,教学实践是无止境的,教学成果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期望广大思政课教师、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能够给予更多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以促进“红色理论宣讲”社会实践课程和教材的不断完善。
是为序。
张雷声
2023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