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这是儒学史乃至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著名典故。当代学界如何通过易学研究,大力研发弘扬中国哲学思想?近日,由新丝路民间经贸国际交流中心支持,浙江人文经济研究院主办的“《易传》孔子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国内多家机构的学者就此开展研讨。
浙江人文经济研究院顾问章关键研究《周易》已近30年,他表示,对于《易传》(“十翼”)是否为孔子所作,学界一直有争论,而从最新的研究成果看,《易传》确为孔子所作。中国哲学需要返本归原,就需要返《周易》之本,归《易传》之原,在这方面,学术大师钱穆走出疑古的经历就是一个榜样。他同时认为,从孔子开始,中国文化就非常注重通过文献层层考证记录传统,这一传统应该发扬光大。研发弘扬孔子哲学,是彰显中华文明的时代课题,当今学者应该特别关注孔子哲学中的文化理性,而孔子哲学的基础工作主要在于宣传教育。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沈立岩同样表示,在疑古思想盛行时,孔子作《易传》的说法一直受到质疑,但是结合《史记》与马王堆帛书的记载,这一说法仍然是有说服力的,“孔子晚而好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关键时刻。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何善蒙则表示,对于孔子哲学,不少人很长时间只是从《论语》去理解,事实上,孔子哲学内涵丰富,从《易传》出发也会有一片广阔的天地。中国哲学思想是“活泼泼”的,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在人的生命中落实。
“我遇到一些比较难的事情,就会把《周易》的《乾文言》《坤文言》读一遍,感觉气会顺,神会提起来。读《周易》的主要目的就是读易寡过,减少过失。”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冯国栋教授在介绍个人经验后表示,要把孔子与《易传》作进一步连接,这样才会发挥《周易》的经典作用。南开大学文学院张静教授举例说,清代的“乾嘉易学三大家”之一张惠言同时也是“常州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作中就有易学的基础,易学研究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性和当代性,需要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