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皮尔逊 (Chris Pearson)的《狗狗都市观:犬与人类如何共同打造现代纽约、伦敦和巴黎》(Dogopolis: How Dogs and Humans Made Modern New York, London, and Paris) 由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邹赜韬及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林青青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24年3月出版发行。这本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运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丰富了我们对城市历史和人与动物关系的理解。通过借鉴历史文献、文学资料和当代科学研究,皮尔逊揭示了三大城市中人犬共存模式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以及西方城市现代化与狗狗都市(dogpololis)的流变之间的密切关联。本书的叙述既有学术性,又通俗易懂,使复杂的历史过程为广大读者所理解。
全书的学术旨趣在于将动物纳入到情感史研究的脉络中,用历史的方法来研究人犬关系,及其背后更广泛的情感意义。皮尔逊认为,城市环境中的人犬关系深深植根于西方城市化的特定情感历史之中。狗在城市中不是被动的居民,而是塑造城市环境的积极参与者。狗狗都市的概念隐喻了狗和人之间的共存以清洁、安全和人道主义情绪等中产阶级价值观为纽带。不同角色的狗带给人的情感体验是多元的,这加剧了中产阶级对于狗在城市中理想地位看法的分歧,而狗狗都市正是在这样的论争中发展起来。近代以来,纽约、伦敦与巴黎的医生、兽医、警察与记者们共享了有关犬类治理问题的经验,最终将狗狗都市打造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并将其影响力辐射到其他国家。
具体而言,皮尔逊通过狗的流浪、咬人、受虐、思考以及排便这五章,集中展示了中产阶级市民对狗表现出的情感反应及其冲突、融合。第一章阐述了流浪狗如何在与宠物犬的对比下被视为混乱的象征,以及控制流浪狗的努力如何反映了人们对公共卫生和城市秩序的担忧。皮尔逊认为,人们对流浪狗的仇视构成了狗狗都市的基础。第二章讨论了市民对狂犬病和猛犬袭人的焦虑如何导向了关于安全和动物控制的公众辩论。第三章深入探讨狗的待遇,特别关注虐杀犬只问题。皮尔逊强调了动物保护运动的作用和人们对动物受虐的态度转变,展示了这些发展如何与不断演变的人类文明观念交织在一起。消灭流浪狗和将非家养狗驯化为有用的动物,构成了狗狗都市的标志。第四章研究了狗的认知和情感能力,特别是在它们扮演警犬角色的背景下。该章揭示了警犬的训练和部署如何反映并加强了社会规范,以及警犬的思考能力如何缓解中产阶级对犯罪的恐惧。第五章概述了将狗训练成“谨慎的排便犬”是构建狗狗都市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
值得关注的是,狗狗都市在塑造过程中充满了“排斥异己”的特质。皮尔逊指出,对狗的管理和控制往往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偏见。例如,流浪狗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是社会边缘化和贫困阶层的象征。同样,警犬的部署往往通过展示可控的暴力行为来加强社会界限和维持秩序。这表明,物种间的亲密关系也时常充斥着对部分人群和动物的排斥,并非总是纯粹的爱与同情的情感宣言。
总之,《狗狗都市观》一书在多个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于城市史研究而言,该书揭示了动物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经常被忽视的作用;在动物史研究中,它展示了一个关于人与动物互动的绝佳案例;在社会史研究上,它还深入剖析了动物反映与塑造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方式。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本书讨论的问题——如公共卫生、动物福利和社会包容——仍然是当下的焦点问题。当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狗狗都市观》鼓励读者持续思考,如何为所有居民——无论是人类还是非人类——创造更具包容性和友好的城市环境。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