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兼具时代价值与学术厚度的地方史新著——评《广东简史》

2025-11-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广东简史》由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李宜航担任编纂组组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众多学者参与编纂。该书系统梳理了广东历史脉络,深入挖掘岭南文化内涵,是一部兼具时代价值与学术厚度的新著。全书纵贯先秦至当代,充分吸收了近20年来有关广东历史研究的成果,全面展现了广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历程,为广东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借鉴。

  《广东简史》编排逻辑顺畅、层次划分清晰。除前言外,全书依时间脉络勾勒出不同时期广东历史的鲜明面相,有助于读者清晰把握历史纵向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全书高度重视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横向维度的阐释,经纬交织间,力图完整呈现广东历史发展的恢弘历程与关键事件。

  “发轫”编系统梳理了广东从远古文明萌芽到逐步融入华夏文明体系的历史脉络,展现了岭南早期独特的发展轨迹与多元文化特质。“磨刀山人”“马坝人”等遗迹为岭南早期人类活动提供直接证据,书中借考古资料揭示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佐证我国多民族多元共生格局。秦朝统一岭南设郡县开启汉越融合,南越国兴衰及汉至六朝郡县推广,反映中央地方关系与汉越文化互动;秦朝凿灵渠、设三郡,汉至南朝郡县完善、地方势力兴替,印证中央地方博弈与汉越文化融合。秦汉至南朝,中原移民带来技术文化,推动采珠、煮盐等产业及农业发展,广州港崛起成海上丝路重要节点,促进海上贸易。

  “崛起”编聚焦隋唐至明前期广东的发展历程,从政治治理、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繁荣四大维度,系统梳理了广东从边缘区域逐步融入大一统王朝体系、形成独特地域特征的过程。在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框架下,隋唐至明前期的广东实现关键性转变——从过去的蛮荒瘴疠之地,逐步发展为政治稳定、经济多元、文化兴盛的重要区域。政治层面,广东的省域范围逐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在岭南得到有效推行;经济层面,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与活跃的贸易活动,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格局。

  “转型”编从军政格局、经济形态、社会生活、学术思想四大维度,系统梳理了明中叶至清中期广东在内外变革中的发展轨迹,凸显其作为中国南方重要区域在历史转型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在军政格局上,明廷增县治、设两广总督强化管控;清初清军入粤,南明短暂存续、两藩曾割据,经迁界复界,清廷加强沿海及南海诸岛管控。在经济形态上,广东融入早期全球化,农业精耕细作、特色模式兴起、经济作物扩种,手工业多元兴盛,东西洋贸易活跃,广州十三行成为重要外贸机构,美洲白银输入推动商品经济。

  “革命”编从政治革命、经济转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凸显了广东作为近代中国反侵略重要战场、民主革命策源地的关键地位。在政治军事领域,鸦片战争、虎门销烟及三元里抗英,体现中国人民反侵略决心与民众爱国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广东是华南正面战场重要区域,东江纵队等武装开辟敌后战场,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在经济领域,广东较早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农业商品化提高,桑基鱼塘模式发展,经济作物规模扩大,政府推动农业改良。工商业转型加快,制糖、水泥等行业规模化发展;新式交通与信息事业起步,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广州等城市开启现代化。

  “超越”编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的发展历程,从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经济腾飞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创新与政府职能转变、科教兴粤与文化强省建设四大维度,系统梳理广东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轨迹与成就,展现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独特地位与示范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恢复经济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后,率先办特区、推承包制、发展乡镇与外向型经济,成为经济大省;新时代聚焦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业当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海洋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以相对有限的篇幅构建长时段的省域历史叙述,是一件挑战性不小的工作。该书以清晰的架构、简扼的行文,提供了阶段性、总结性的研究成果,对推动广东地方史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广东简史》作为一部兼具时代价值与学术厚度的地方史新著,既是对广东历史的系统梳理、对岭南文化的深度挖掘,也是对过往的回顾与对未来的展望。

  (作者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