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与市场,协同推进土地要素合理配置

——《“多规合一”视角下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评介

2025-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土地作为最基本的供给侧生产、生活和生态要素,是我国整个供给侧体系的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探讨如何统筹规划与市场、协同推进土地要素合理配置,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严金明的专著《“多规合一”视角下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科学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基于“多规合一”视角系统探索了中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回应现实挑战:揭示“多规合一”与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与制度张力

  该书立足新时代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变革,聚焦“多规合一”如何系统服务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命题,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与制度互动机理。围绕现实中“规划冲突—功能错位—制度碎片”交织下的改革困境,提出需以“多规合一”为统筹导向,重构土地供给体系的制度基础、调控机制与实施路径,明确其在要素配置、结构优化、资源集约中的前置作用,为破解土地资源配置失衡、改革难以落地等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指引。

  深化机制创新:形成“数量—空间—时序”三位一体的耦合改革路径

  该书围绕“数量结构—空间结构—时序结构”三大维度,系统构建“多规合一”引导下的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制体系,拓展了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边界。在数量维度,强化土地指标与多元用地需求的精确匹配,解决供需错位问题;在空间维度,构建“人口—产业—生态”耦合下的空间功能分区优化方案,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效统筹;在时序维度,联动土地供给节奏与多规编制周期,实现土地配置的动态调节与反馈优化。

  丰富技术体系:打造多模型融合的“规划—市场”分析工具箱

  针对多规融合与土地市场调控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该书提出五类模型工具,强化“理论—方法—工具”协同体系:包括基于灰色系统的数量结构阈值模型、基于TOPSIS与矢量投影的风险预测模型、基于PLESD的“人口—产业—生态”空间匹配模型、基于离散时间控制协议的多规周期耦合模型、三阶段全生命周期的土地预警诊断模型,覆盖从数据分析到政策仿真的全流程,为多规背景下土地要素供给的精准调控与动态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拓展实践路径:提炼纵横联动与跨区统筹的典型改革经验

  该书以河北省、武汉市和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为典型案例,横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覆盖省市县多级治理空间,构建纵向联动、横向比较与跨区统筹的改革路径体系。在纵向层面,分析不同治理单元中规划分割对土地供给机制的影响;在横向层面,比对不同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下多规融合的路径适配性;在跨区层面,探索“点—线—面”统筹机制,推动区域土地资源协同配置。通过多尺度实证研究,提炼出具备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为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实践样本与理论支撑。

  引领范式转型:推进“规划—市场”融合的制度体系与政策框架

  该书紧扣生态文明、区域协调、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提出以“多规合一”为引领、制度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框架,构建“规划统筹—精准供给—动态调控”的协同机制。通过强化“规划—市场”系统协同,推动土地供给由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由静态配置向全过程调节转型,实现从“多规衔接”向“多规耦合”、从“供地保障”向“结构调节”的范式跃迁,拓展了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空间与政策内涵。

  总之,《“多规合一”视角下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一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论述严谨、资料翔实,为统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和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推进土地要素合理配置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指导。这部专著在保持学术前沿性的同时,也兼具实用性,它不仅为我国协同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与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实际操作提供了系统的参考。

  (作者系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