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时代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丛书”(十卷本)

2025-03-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中真正体悟马克思主义大本大源,切实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沿着“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指引前进,南京大学哲学系张亮教授和孙乐强教授悉心组织国内一批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推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丛书”(十卷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后陆续出版】,助益我们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考、解决实践中的时代课题。

  深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形成与传播的时代语境

  在“双元革命”激荡的时代背景下,思想家们都敏锐意识到了真正的哲学与时代的密切关系。黑格尔因此提出,真正的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马克思则高呼“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理解一种哲学、一种思想,就需要深入到它赖以生成的时代之中,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丛书”(十卷本)尤其关注经典著作孕育、诞生的社会历史情境,以清晰、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形象地勾勒出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革命、资本与帝国”复杂交织的宏阔时代,从而引领读者真正走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殿堂。作为在实践中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走出了创始人的书桌案头和诞生地的空间藩篱,走向了无产阶级的工厂车间和世界历史的广阔舞台。在经典著作的不断流传和文本发掘中,我们既能够看到经典著作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扮演的核心角色,又能够欣赏在理论争鸣中始终煜煜生辉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对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不断提出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丛书”(十卷本)没有止步于关注经典著作的文本本身,而是引导读者思入时代语境的深处,从形成史和传播史的双重维度出发,向读者呈现马克思主义更为生动、完整、有生命力的形象。

  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回应与解答的时代问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用思想去把握时代,正是在思考、回答时代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应运而生。“革命、资本与帝国”的年代造就的“时代精神”,其理论上的结晶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未来的批判思考。因此,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要坚持运用历史性的方法,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回应与解答的时代问题域,在思想与时代的交汇处捕捉马克思主义绽放的理论光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丛书”(十卷本)选目贯穿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基本涵盖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时代问题的准确把握、创新思考和深度解答。马克思恩格斯不断探索时代提出的经济、社会与思想难题,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种下了独立思考的理论“种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走向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明暗双重逻辑,并自觉站在了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的政治立场上;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中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与德国哲学意识形态见解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宣告问世;在《共产党宣言》中掷地有声地要求“消灭私有制”,架设起通向共产主义的桥梁;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法国政治实践,留下了不能忘却的政治遗产;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言简意赅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经典表述;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基于欧洲工人运动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发展形势,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和政党建设的思想;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系统展现了晚年恩格斯对变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新问题的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由此得以丰富发展和广泛传播。概言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丛书”(十卷本)为读者系统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时代问题变化中的思想演进,有助于读者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走向当代的思想逻辑,从而更好助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彰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反思与实践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其具体生成的时代语境和针对解决的时代问题,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其超越时代的思想价值。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打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思想联系,在立足实践的深切反思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质言之,我们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在原原本本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经典作家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我们观照现实、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丛书”(十卷本)无一例外,皆是从多重角度带领读者深度思考经典著作的当代价值。借助这种方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蕴含的“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的辩证批判精神得以高扬,并使我们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直面、破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论底气。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丛书”(十卷本)回到历史和问题的深处,以面向时代的写作完整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思想与意义,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作出了应有的理论贡献。

  (作者系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 徐飞越(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