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好书·学者书单 | 陈奉林:我最近读过的几本好书

2024-11-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期学者书单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澳]杰弗里·C.冈恩 著)

《17—19世纪俄国对中国澳门的认识》(柳若梅 著)

《瀛寰识略:全球史中的海洋史》(陈博翼 著)

《长安未远:唐代京畿的乡村社会》(徐畅 著)

 

陈奉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最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喜人形势,好的著作目不暇接。最近,我读过几本好书,收获颇丰,我把读后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第一本是即将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由澳大利亚学者杰弗里·C.冈恩撰写的《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下称《全球化的黎明》)。

  国内读者对杰弗里·C.冈恩并不陌生。他曾出版《首次全球化:欧亚互动(1500—1800)》《无边界的历史:1000—1800年亚洲区域的形成》《东方和西方的世界贸易体系:长崎与亚洲金银贸易网络》等著作,有的已经被译成中文介绍到国内来,是一位用功甚勤的学者。与以前出版的著作相比,《全球化的黎明》的篇幅并不是很大,但书里所囊括的内容却是相当广泛的,建立的体系与分析的视野令人称道,可视为推陈出新的重要成果。

  简单地说,《全球化的黎明》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它关注了东亚历史的重要性,以世界区域史的视角看待东亚历史发展行程。以区域的视角研究历史,是该书的一个重要方法。该书的整个分析、论述与构建都是围绕着这个视角来展开的。其学术史论中有许多可贵的思想,力倡以世界史的视角研究东亚历史,不赞成把世界史视角仅仅局限于大西洋与地中海世界,也要把分析的眼光投向东亚、非洲、印度和各大洲地区。

  在解释历史上,作者把东亚古代历史看作是连续而发展的,并非“停滞的”。这个看法无疑是从长期思考中所得,绝不是随性而发。这样的观点也贯穿在他的东南亚历史研究当中,认为“中国并未停滞不前或是完全退出全球商业贸易,而是通过积极在日本、马尼拉以及东南亚其他港口参与贵金属贸易,为该地区注入活力,创造了许多新型产业”。作者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在他的著作中得到充分展现。作者视野开阔,没有像近代欧美国家一些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那样,把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古代社会看作是停滞的和不发展的;他擅长从长时段、大范围把握东方历史,看到东方社会在生生不息的演进中发生的变化。这样的看法精准有力,不落俗套,确有较多的开拓。

  《全球化的黎明》重视东方大航海活动在世界航海总坐标中的位置。该书以“亚洲大航海时代”为题,多方面展现东方大航海活动的作用与影响,别有新意。在走向海洋、利用海洋方面,东方国家已经走在世界的前面,留下先人的劳绩。可贵的是,第四章“朝贡贸易体系与海外华人”集中讨论了海外华人参与世界贸易竞争以及华人对于西太平洋贸易网建设的贡献等。作者对华侨华人的作用给予积极评价,认为他们是开疆拓土的先驱。作者看到,东南亚的伊斯兰宫廷都与海上贸易发生密切联系,许多城市因从事国际贸易而出现了繁荣。港口城市马六甲和印度西海岸的果阿吸引了来自阿拉伯、印度、爪哇、中国及其他地区的商人,前者更是作为国际大都会载入史册。中国国内的情况也发生变化,看到“夷物”对于国家致富致强的作用。

  亚洲内部海上贸易网络是作者倍感兴趣的问题,倾注的笔力也最多。亚洲海域贸易网问题是东方历史的重要内容,涉及国家众多,说各国都与它发生联系并不为过。东方历史是丰富的,对外交流交往无疑是重要的方面,书写历史不能没有这些内容。作者关注东亚—东南亚在全球瓷器贸易中的地位,从多方面考察中国瓷器生产、销售和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情况。无论从人类文明交往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待瓷器贸易,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对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亚洲区域史研究者,杰弗里·C.冈恩以其深入浅出的学术史论赢得了国际史坛的地位,在亚洲史探索方面要比其他的西方学者大胆得多。杰弗里·C.冈恩的研究领域包括全球史、区域史和国际组织等多个领域,是一位难得的历史学家,我们欢迎更多这样的著作出版。

 

  第二本是《17—19世纪俄国对中国澳门的认识》(柳若梅著,学苑出版社,2023年12月)。

  这是一本新书,也是值得一读的一本好书。尽管俄国与中国澳门相距遥远,但历史上两者相互来往联系时有出现,明确俄国与中国澳门的关系,不仅对于这两个主体各自在历史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来说十分重要,对于理清俄国和中国澳门在中欧交往过程中的位置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本书共11章,凡22万字,虽然算不上是大部头著作,也没有使用大框架和大理论,但它所涵盖的内容却是广泛的、丰富的。

  俄国是中国人跨出国门越过欧亚分界线的第一步,是中国对外签订国际条约的第一个国家,中俄之间有着最长的陆路分界线。两国交往的历史渊源深厚复杂,当代中俄关系又与纷繁多变的国际局势息息相关。历史上俄国从17世纪就觊觎西欧各国的对华海上贸易,冒险初涉中国澳门并实现成功贸易。19世纪后半叶,随着澳门在中国与西方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日渐式微,俄国已经可以平淡地看待中国澳门。百余年间,俄国对中国澳门的认识和态度随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而起伏。该书提取了俄国对中国澳门认识中的重大问题,如18世纪彼得堡科学院院士与经由中国澳门到北京在清廷任职的耶稣会士的通信,这是当时欧洲学术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也是俄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事件。作者梳理和再现了历史上俄国认识中国澳门的历程,分析了不同时期俄国认识中国澳门的根源和所反映的欧洲政治格局、国际政治关系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意义。其分析眼光是开阔的,以多层面视角看待历史上俄国人眼中的中国澳门及其对俄国人的中国观的价值。

  可贵的是,这部著作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如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及其他国家图书馆、档案馆收藏的中国问题档案材料,整个分析与论述都是建立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之上,从复杂的材料中理出头绪,给读者勾画出俄国对中国澳门认识发展演变的历程。这些努力对于了解俄国历史进程、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以及中欧文化交流史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本是《瀛寰识略:全球史中的海洋史》(陈博翼著,漓江出版社,2024年5月)。

  这部著作是作者多年从事海洋史研究的一个总结,是当前海洋研究热形势下海洋史研究的新探索。作者以《瀛寰识略》为名,别有新意,也别开生面。此前他写过《限隔山海:16—17世纪南海东北隅海陆秩序》《防海之道:明代南直隶海防研究》等,已经形成海洋史研究系列,表现出对海洋史研究的热情与执着。《瀛寰识略》出版后受到好评,李伯重教授评论指出,该书“从不同的方面,对全球史中的海洋史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讨,提出了不少饶有新意的见解,展现出了一位史学后起之秀的志向与才识,值得一读”。对此书发表评论的还有葛兆光教授。他认为,宋代以后中国的历史重点从陆地转向了海洋,过去中国的历史叙述不多,“近年来,这个偏向随着全球史的盛行发生了根本改变,陈博翼正是这一史学潮流的参与者甚至是引领者之一,他的这部书把中国和东南亚、印度洋和全球联系起来,给我们展示了过去不熟悉的新资料和新图景,丰富了我们对海洋中国史的认知”。这些评论平实深入,表达了读者的心声。

  《瀛寰识略》关注的问题较多,从大的方面说,涉及“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与太平洋”“全球史与海洋史”三大部分。在这些部分中,我们看到,早期西荷在东亚扩张的竞争与冲突、中国与东南亚互动、印度洋史书写模式、以印度洋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东亚海上贸易世界、太平洋时代概念、太平洋世界移民等多个有活力的主题,内容丰富、分析深刻,表明作者不拘一格的探索精神。陈恒教授在总结作者的学术贡献时指出,作者“‘立足南洋观察,思考两洋体系’,内容涉及海洋学、海洋史、海洋史学等方面,不但对这些领域进行有益的学术回顾,而且提出一些令人兴奋的观点。该书适合那些想从事海洋研究的人以及那些期冀理解人类是如何影响海洋的人来阅读。”我想,这些评断并非虚饰。

 

  第四本是《长安未远:唐代京畿的乡村社会》(徐畅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4月)

  这本书清新隽秀,值得一读。可以说,该书是作者用心用力、几年苦修苦练之作,材料翔实且有新理,观察材料纵横贯通,自己的观点尽述其中,书中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及其扎实的材料,使她有条件成为当前学科、学术与话语“三大体系”建设的探索者与实践者。《长安未远:唐代京畿的乡村社会》深入堂奥,直取根本,在研究深度上确系有不小的开拓,因此获得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英文版入选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唐代的历史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不凡的研究成果,也是一个常写常新的问题。徐畅教授的这部著作以摄取材料广泛、体系构建严谨与观察细致见长,有其鲜明的典型特征,有学者评论指出,该成果“研究概念清晰,逻辑严密”,“推进了中国中古区域史及城乡关系的研究,是一部出色的学术专著”。仔细观之,此语评论得当,准确客观。研究唐代社会要涉及许多方面,不仅有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知识,也有社会学与古气象学知识。只有如此,方能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作者对唐代的观察极为细致,聚落地理、户口居民、基层组织、大众生活、民俗信仰、典章制度、墓葬考古甚至灾异祥瑞观念都在考察之内,全方位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全貌,洋溢着作者锐意创新的努力。

  该书与众不同,值得一阅。“从区域史的视角,展现既是唐帝国中枢所在,又具有地方立场的京畿区域(尤其是乡村区域)内,国家与社会力量的互动、融合及矛盾、冲突,各阶层民众生产生活、安守流动、思想信仰之全景。书中重点剖析韦、杜家族为代表的京畿士族,白居易为代表的文人官员的长安城乡生活体验。该书是新时期长安研究的综合与创新,是中古乡村社会研究的厚重之作;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古代的城乡关系亦作出了贡献。”这正是作者在唐代历史方面推陈出新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