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

2024-06-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对于深化课程改革、建设教育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问老师如何将“课”变得更好,他们可能会说得头头是道,说出一套套概念或理论,如听评课、观课议课、磨课等,其实他们说的差不多是“课”的领导力。然而,课的领导力不完全是课程领导力,此两者的区别在于课与课程的区别。

  如果我们问一个教师“课”是什么,他会毫不犹豫地给你答案:学校里安排好的一节节课,或者与“课”相关的课堂、课文等。然而,如果问老师“课程”是什么,他们也许要想一想,然后给你一些“差不多”的答案,如语文、数学……他们会把课程等同于课程表上的学科或科目。这不能怪老师,因为老师从培养到培训,很少有人教他们什么是课程。在实施新课程期间,我们听到最多的也是课堂,诸如赢在课堂、决战课堂、高效课堂等口号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甚至可能会给人一种强烈的错觉:课改就是改课。究其原因,我们从理论到实践缺乏“课程”的意识与思维,误将课程窄化为内容或教材,将课程实施理解为教学,将课程评价等同于考查考试。其后果就是“课程”改革局限于“课”的改革,支撑“课”的单元、学期、学段等更深或更高层次的课程变革,似乎与老师无关,都留给专家了,导致老师无法建立起“先有课程,后有教学”“惟有课程,才有课堂”的观念。

  那么,到底什么是课程?简单地说,课程就是用“课”的方式规范与引导学习的过“程”。“课”可以用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来定义,如40分钟一堂课、语文课、实验课等,而学习过“程”可长可短,可以从课时、单元、学期到学段。课程不只是涉及分班上课,还涉及分科、分级。课程让学校教育专业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区别就在于课程。因此,老师不仅要有“课”的领导力,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更需要有“课程”领导力,以完善服务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提升我国基础教育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没有课程领导力,就无法把握课的领导力的正确方向,无法让老师摆脱“忙碌于琐碎中”的那种专业生活。然而,如何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我国对此课题的理论或实践探讨仍然十分薄弱。

  2017年,王淑芬以“赋权增能视角下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为题,成功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国家一般课题。经过认真的研究,该课题回答了“教师课程领导力是什么”“教师课程领导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教师如何发挥专业影响力”“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策略和路径是什么”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且创造性地建构了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在总结西方文献重视“赋权”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本土实践在“增能”方面的探索,这不仅丰富了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理论内涵,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近期,王淑芬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以学术著作《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样态》的形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书中,作者分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的内容,就教师课程领导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体分为七章:第一、二、三章回应有关课程领导和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一系列理论与现实问题,奠定了本书的思想基调。第四、五、六章回应教师、学校是如何在教师课程领导力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通过三个具体案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立体呈现了教师课程领导力发展的丰富样态。最后一章从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现有问题出发,提出了教师领导力的作用机制和提升策略。

  《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样态》的出版既是我国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基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期待有更多的教师、学校能够分享自下而上的改革经验,自觉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坚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