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为当代旧体诗词研究建库立传

——评《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下册)(1949-1999)》

2024-06-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进入21世纪以来,二十世纪旧体诗词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经过二十年积累,现当代旧体文学研究这个新的学科领域逐渐形成。由张海鸥主编、彭敏哲著《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下册)(1949-1999)》(中山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第1版)就是当代旧体诗词研究走向深入和系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该书是中山大学张海鸥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结项成果,入选“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从书名上看,“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大事”,二十世纪旧体诗词研究文献浩如烟海,信息量巨大,如何取舍是研究的首要难题。从“大事”这个概念可见,该书选取事件是带有历史眼光的。作者在凡例中列出“大事”取舍的主要七条标准,包括:产生较大影响的诗词作品;重要作者的生平事迹;有重要影响的诗词社团;重要人物发表并产生导向性影响的关于旧体诗词的讲话或者文章;有影响力的重要旧体诗词作品集;专门刊载旧体诗词的重要报刊;关于旧体诗词的重要活动、学术会议、有影响的论争及重要赛事。力求全方位审视二十世纪诗词界的所有事件,包括诗词作家的生平活动与行迹、诗词创作与评论、诗词集编纂与出版、诗词团体及流派的活动、诗词刊物的创办以及与诗词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政治、军事、文化事件,从中挑选出重要的人和事,并简明扼要表述出来,为现当代诗词史长编、诗词编年史、诗史、词史、诗词批评史等相关文学史书的编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一定的范式意义。二是“编年”,采用“编年体”写作是借鉴了中国古代史学的编年体传统,以时系事,尽可能全面收集文献,对诗词界人物活动、作品刊发、社团活动、历史事件钩沉索引。同时还借鉴中国古代史学“纪事本末”的写作理念,在一位作家首次呈现或者唯一呈现时,对其生平信息做全面而又简要的交代。同一事件的起讫始末放入同一条。对历时较长的诗词事件,在最初发生的时间列入,并尽可能在其呈现的若干个时间内,选取其中最主要的核心时间点集中呈现其“本末”梗概。这是该书研究的特色之一,也是将文学与历史结合的原创性体现。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下册)(1949-1999)》分为上编“1949-1999年旧体诗词大事编年”、下编“1949-1999年旧体诗词大事概述”与附录“相关研究文章、资料”三个部分。上编“大事编年”对1949年10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在中国内地发生的旧体诗词大事,按照公元纪年依时序编排,对引用的材料如报刊、杂志、日记、年谱、传记、年鉴、地方志、诗文集等,均以注释的形式注明出处。体现了作者体例严谨,行文简洁的特色。下编“大事概述”按照时间段分为三节进行评述,分别是:第一节1949-1966年;第二节1966-1976年;第三节1976-1999年。二十世纪后五十年是旧体诗词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旧体诗词经历曲折、低谷,然后快速复兴并一直影响到二十一世纪。在此阶段,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双百方针”与“新民歌运动”,对旧体诗词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详见作者以《1949-1999年旧体诗词创作史论》为题发表于《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的独著论文。下编附录收录了作者关于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三篇论文与一篇研究述评。对1980-1999年成立的诗词社团及社刊进行了统计以表格形式呈现,并简要介绍中华诗词学会及其刊物。从学术史、诗词社团、诗词刊物等角度对1949-1999年旧体诗词的发展情况展开研究,作为大事编年的补充。

  1949-1999年的诗词体量巨大,内涵丰富,《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下册)(1949-1999)》的出版,为这五十年的当代旧体诗词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信息量巨大、信息源可靠的信息资源库,对现当代旧体文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该书的体例与写作特色来看,作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写作传统,是立足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尝试,对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传统史学中,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是互参互补的体用模式。编年体成果的面世,意味着二十世纪旧体诗词的编年研究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二十世纪旧体诗词记事本末”工程即将开启,让我们期待“二十世纪旧体诗词记事本末”为学术界奉献更为瞩目的成果。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