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小说出现了跨文化书写的新兴现象。该现象补充了聚焦本土的中国式童年书写,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建构意义。相关作品具有鲜明的“寻绎”意味,形成贴合其不同主旨的跨文化书写,包括平行视野中的文化比照与互鉴、跨国友谊中的文化与趣味共融及历史追溯中的文化与人生纵深。儿童小说的跨文化书写可拓展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格局,拓展并丰富其文化视野和内涵,为处于全球化时代的少儿读者提供理解并参与文明互鉴和文化共生的文学路径。
关键词:儿童小说;跨文化;寻绎;成长
作者谈凤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210097)。
引言
新世纪以来,跨文化书写成为儿童小说创作的一种新兴现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文化建构的意义。它拓宽了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视野和格局,帮助儿童读者理解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互鉴。创作这类题材的作家一般都具有跨国界或跨文化的生活经验,其亲身经历有助于更真切地表达跨文化体验。中国儿童小说中的跨文化书写有着鲜明的“寻绎”意味,即对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生态度等问题进行寻根、
一、平行视野中的文化比照与互鉴
拥有鲜明的跨文化书写意识的作家大多侨居国外。身处异域文化,他们对自身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并自觉比较和思考中外文化的异同。旅德作家程玮和旅法作家邹凡凡即是代表。她们的作品用中文书写、在中国出版,其故事多以“系列”形式推出,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叙事风景。
程玮新世纪以来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少女的红围巾》《少女的红衬衣》《俄罗斯娃娃的秘密》以及“周末与爱丽丝聊天”“周末与米兰聊天”系列小说等。“少女红书系”小说聚焦于少女成长故事,将少女的成长置于中西方不同文化与思想的碰撞之中。如在《少女的红衬衣》中,十四岁的双胞胎姐妹汤妮和汤莉玩起了交换身份的游戏。来自德国的汤妮为生活于中国的汤莉打开了世界文化的窗户,其勇敢洒脱的性格也使原本文静柔弱的汤莉发生了转变。这一转变寄寓了作者对中国少女从保守被动走向独立自主的期盼。程玮在书写少女精神成长时关注其情感意识、家庭关系、文化冲突等,她笔下的少女们的成长都经历了由不同文化经验的碰撞而带来的思想震撼,进而引发内在的精神蜕变。程玮成功地将宽阔的文化背景与深沉的文化思考融入少女成长主题中,拓展了成长小说的文化内涵。
“聊天”系列小说展现了中西间的文明互鉴。生活在德国的华人女孩米兰与德国老太太爱丽丝在一场场“专题”聊天中打开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世界。“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小说以观瞻西方文化为主,涉及礼仪、家庭、情感、财富等议题;而“周末与米兰聊天”系列小说则以中国文化为重心,探索并诠释中华文化的特质。米兰在文化寻根的过程中对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在汲取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成长。两个“聊天”系列小说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中西间的文化差异,并以相互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考量二者的文化精髓。该系列以并列对照的结构,“在东西方文化的逡巡与对话之中建构了多元互补的文化认同,形成了交往融通之后达成的饱满的文化主体性……在去向和来处的对举和相互照耀中经历‘远行—归来’,确认自身的文化归属和开放立场”。
居于他乡的中国作家追寻中华文化,源自其文化乡愁,也源自清醒的文化考量和自觉的文化使命。从猎奇异域文化的“秘密之旅”三部曲,到回归中华文化的“奇域笔记”系列,旅法作家邹凡凡凭借自身的跨文化经验,以虚构或写实的方式创作了以文化为核心的儿童文学作品。
在虚构性的“奇域笔记”系列中,邹凡凡将文化寻根演绎成引人入胜的寻宝历险记。十四岁的少女夏小蝉将自己在网上开的古董铺命名为“奇域”,与少年冯川一起展开了猎“奇”的文化之旅。“奇域”之“奇”在于古董本身,更在于揭秘这些古董所经历的奇遇。这些奇遇切换了不同的时空,所涉猎的时空囊括古今中外,更涵盖了对未来智能科技的遐想,使主人公的文化追寻过程兼具历史感和现代感。
文化互鉴在邹凡凡的写实小说《华灯初上》中有着更为鲜明的呈现,这部作品是关于法国巴黎和中国南京的“双城记”。作者借助法国华裔女孩黎雨宁的视角,在探寻一盏古灯来历的过程中描述了从建筑、风物、美食到文学等的“文化时间胶囊”。黎雨宁在满怀惊奇的发现中逐渐领悟:是祖辈的故事让自己成为现在的自己,而民族文脉则是历史与现实的重要链接。作者追寻中华文化历史,同时观照中法文化的对比和古今文化的遇合,拓展了文化寻根的时空维度。
这些作品多采用平行对比式的叙事构思,涉及中外不同的实体物理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而穿梭在古今中外文化中的“旅人”则充当文化“信使”。这种跨文化书写在多个平行时空中进行对文化源头的回望和对未来的眺望,而作家们对个体情感和心灵深处的凝望则使得这一具有广度的跨文化书写拥有了暖心的温度。他们以温润的笔致传递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及对所有宝贵的人类文明的喜爱,为中国儿童打开一扇扇丰富多彩的文化之窗,并激发其对文明互鉴的好奇和探索。
二、跨国友谊中的文化与趣味共融
侨居国外的作家因为对异域文化深入了解而有着跨文化书写的优势,而另一些在外国短暂生活过、作为文化过客的作家也有其惊鸿一瞥之下的新鲜觉察,如荆凡的《遥远的彩虹班》、荆歌的“西班牙三部曲”等。在这些作品中,暂居异国的中国孩子发现不同文化趣味并与外国同学建立友谊的过程成为故事的核心情节,尽管其中会经历些许困难或波折。
荆凡的《遥远的彩虹班》以作者赴南非探亲的亲身经历为蓝本,记述了文化过客的生活境遇与思想认知。南非是个融汇多民族和多文化的“彩虹之国”,中国男孩苏远一家也以开放的心态与当地人交往。苏远妈妈在当地华侨和外国友人的请求下,于开普敦创办了中文学习班,以优雅的中国诗词来传递中国语言文化。“在异国他乡的汉语荒漠里,他们竟然在这小小的书房里挖出了一口母语的井,养育了一片小小的、小小的绿洲。”书名中的“彩虹班”喻指由中国语言文化凝聚起的国际友谊,而首尾多次描写的不同颜色汇聚的圆形田地则象征了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
上述作品描绘了异国文化之趣,同时也发掘了自身文化之长,表现了中外文化的汇通。跨国友谊构成了贯通两个文化世界的重要线索,而来自中国的小主人公们也大多在异国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误解到理解、从隔膜到融合的过程。小说中的冲突涟漪微起、转瞬即逝,而不同民族的孩子在文化交汇中的成长则静水流深。“在不同文化的对照甚至碰撞中,我们需要清醒地辨识自身文化的优异与缺失,去芜存菁地吸收异域文化以取长补短,在保持自己身份之际又扩展自己的世界,并思考可以有何增进文化交流的作为并付诸实践。”
相比身为海外移民后代的作家对华裔儿童在双重文化身份中挣扎的书写,中国本土作家笔下的中国儿童由于文化身份的单一性和身份认同的明确性,在涉猎异国文化的过程中没有出现文化取向的纠结。因此这种文化融合的写作展现出轻盈、平和的风格。尽管这种对文化分歧的圆润化处理方式未能发掘异国社会文化的深层次问题,对跨国文化之间矛盾的揭示力度也不够,但就儿童文学本身而言,“儿童文学要达到美学的完满性,需通过对称的安排或从缺乏状态发展为充沛状态。”这一理想化处理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传统与内涵,即由文化的“和合”走向身份之“和谐”、情感之“和乐”及艺术之“和美”。
三、历史追溯中的文化与人生纵深
关于当代社会生活的跨文化书写具有平面性(往往也寓含平等性)的现实观照意义,而具有历史性的跨文化书写则是一种纵深式掘进,对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交织的探索能赋予这类书写以更为深厚的文化气度。这些小说在叙事视角上大多将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相结合,在叙事架构上往往将当下时空和历史时空相结合。作家们捡拾多种与长时段人生相关的故事,来检视跨文化的历史境遇和其中的生存之义。
挖掘历史纵深的跨文化书写大多包含苦难叙事。曹文轩的《蜻蜓眼》是一部有历史感和沧桑感的跨文化小说,故事以女孩阿梅的成长经历为线索,讲述她的爷爷奶奶缘起于20世纪上半叶的异国婚恋。小说在一家人多舛的命运历史中展现了他们相互扶持的亲情,并以阿梅的视角描绘了法国奶奶的优雅与高贵,以及在坎坷际遇中所闪耀的人性光辉。法国奶奶的文化气质与精神风貌滋养了小梅的心灵成长,寓含了作家对于文化所关联的人格和道义并重的考量。
保冬妮的《夏天见》讲述了三位女性近百年来的人生历程。故事从年迈的三人从海内外共赴跨世纪之约开始,以回忆的形式倒叙成长故事:从三个女孩进福缘寺小学读书开始,到升入慕贞女中相伴学习后分开为止。小说表现民国时期的教育景观并涉及跨文化内涵:婉珍因父母双亡而选择就读免费的教会学校,在美国基督教会老师的带领下皈依宗教;思想解放的蕙儿不信神的存在,只相信自己的奋斗,她挑战了教会学校的清规戒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露西则不管信仰,只醉心音乐。不同的人生经历给她们带来了不同的思想和气质,她们细碎的回忆中涌动着时代的风云,也氤氲其内心的雾霭。她们在历史、文化和命运的洪流中找寻自己的方向,新旧交织的思想与多元并存的文化影响了她们的成长轨迹和人生抉择。
“红头巾”“帆”“蜻蜓眼”等在故事中是一种文化意象,“携带着个人之痛和历史创伤,铭刻着爱情、亲情、友情之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历史不会说话的见证人和亲历者,它们既是故事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同时,也是无言的讲述者。”这些文化意象内涵丰富,兼具生活、生命、情感、精神或成长之意味。此类小说在过去与现实的交替叙述中进行跨文化书写,激发读者与先辈的家国情怀产生同感共振。跨文化的历史场域提供了他国社会中的文化景象,小说以文化和情义兼备的叙事直抵人类共同的生存之义与心灵困境。
结语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的儿童文学对国际沟通和建造人类共同家园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英国学者金伯利·雷诺兹(Kimberley Reynolds)强调了儿童文学之于文化改造的意义,“要承认写给儿童的书——以及日益增多的其他叙事形式——孕育并植入了关于社会、认知和美学的变化”。毕竟,文学是有能动性的,它不是文化的被动反映,而是具有主动塑造文化的力量,因为“叙事话语暗地里提供给读者一些可能的主体地位”,跨文化的儿童小说以鲜明或含蓄的方式传递文化观念和思想,启发儿童对跨文化问题进行发散思考,在认同或思辨中对文化进行二次阐释甚至创新性理解和运用,这正是儿童小说跨文化书写春风化雨般的影响与回响之所在。
〔本文注释内容略〕
原文责任编辑:马征 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