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网络文学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当代呈现,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具有传统性和中华性特征。中国网络文学是网上的文学,网络是平台,文学是根本。中国网络文学呼唤着经典化,而认知和明确网络文学的属性是中国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前提。作为新媒体时代重要成就的中国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成就斐然,对其进行经典化批评需要具备世界文学的格局和世界文学批评的学术视野。
关键词:网络文学;属性;经典化
作者汤哲声,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苏州215123)。
中国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之一。2022年4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规模为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互联网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网络文学用户总规模达到5.02亿,较去年同期增加4145万,占网民总数的48.6%,读者数量达到了史上最高水平。如此巨大的读者群,使人吃惊,也令人感奋,同时也提示我们要重视中国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构建,对中国网络文学如何经典化做出更为深入的科学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中国网络文学也许不全是“顶天立地”,但一定是“铺天盖地”。不仅仅要传得开,还要留得下,这才是优秀作品。
中国网络文学经典化的研究与探索,近年来已被很多学者所关注,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不少论者的卓见给人很多启发。然而,也有很多论述让人难以释然,甚至是一些基本性的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其中最亟须解决的问题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属性。中国网络文学究竟是什么属性的文学,这是研究中国网络文学所有问题必须要明确的前提,论述中国网络文学经典化更是如此。中国网络文学的属性都不清楚,又怎么确定经典化路径呢?对于中国网络文学的属性,我的观点是它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当代呈现。这样的观点的形成基于两个判断:一是史学判断,二是文学判断。对于中国网络文学的经典化路径,我的观点是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文学性的坚持和中华性的创化。这样的观点的形成同样基于两个判断:一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实践判断,二是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认知判断。
一、中国传统通俗小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根”
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根之木,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元末明初成书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大概是中国最早用“通俗”冠名的历史演义小说。何谓“通俗”,庸愚子在为其所作序中有这样的表述:“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这是一种介于“理微义奥”的“史之文”和“失之于野”的野史评话之间的新文体,其目的是读史劝俗,使得读者“留心损益”,“人人得而知之”,即所谓“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根据史实讲故事,将大众作为目标追求文本阅读的最大化,并从中体现文化思想和道德品质,这就是这部小说被命名为“通俗”之意。这部小说所创造的文体也就被称作“通俗文体”。根据小说的创作实践以及社会影响,晚明时的冯梦龙对中国小说文类做了进一步分类。他将中国小说分成两类:“大抵唐人选言,入於文心;宋人通俗,谐於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於选言者少,而资於通俗者多。”一类是知识分子偏好的小说,如唐传奇;一类是老百姓喜欢的小说,如宋话本。“通俗小说”至此也就成为一种文类。冯梦龙不仅给通俗小说命了名,还对其美学特征做了深入阐释。他明确提出了通俗小说的类型化特征:“私爱以畅其悦,仇憾以伸其气,豪侠以大其胸,灵感以神其事,痴幻以开其悟,秽累以窒其淫,通化以达其类,芽非以诬圣贤而疑,亦不敢以诬鬼神……姑就睹记凭臆成书,甚愧雅裁,仅当谐史,后有作者,吾为裨谌。”通俗小说是不同于“雅裁”的类型小说,不同类型的通俗小说有不同类型的表现方式。至冯梦龙时,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形态已基本成型,表现为阅读最大化的大众性、传统文化的劝俗性和讲故事的类型性。《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通俗小说成为中国小说创作的主流,并出现了《隋唐演义》《水浒传》等一系列的优秀小说。善与恶、美与丑、悲与喜、曲与直,中国人深浸其中,在阅读中形成了中国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国通俗小说所形成的美学形态在众多优秀小说创作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代代相传的众多读者阅读中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创作与阅读、传播与接受、作家与读者共同构建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中国小说要想被中国大众最大化地美学性接受,毫无例外地要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因为这已成为“民族传统”。
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然而,无论有什么变化,它们还都是在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中创化与前行。一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虽然运作的手段和表现的空间都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通俗小说,但大众文学的性质不变。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中国网络文学受到了很多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欧美奇幻小说的魔戒文化、日本动漫的虚拟文化等。这些外来文化增强了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给小说的文化设定和人格表现增添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但是中国网络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人格标准,国家意识、道德伦理评判着人物的善恶是非,即使是在那些想象力非凡的架空历史小说中,那些极度的个人欲望追求者都难善终,例如江南等人的“九州系列”、猫腻的《庆余年》等小说。同样,即使是在那些魔戒气息浓厚的灵异空间中,中国的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还是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无论是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中的斗气,还是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中的斗魂,都是如此。三是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中国网络文学叙事形态有着多方面的呈现,游戏话语、动漫呈现、影视形象等都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叙事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无论叙事形态多么多样,中国网络文学一定是类型化表述。早期中国网络文学的类型依据中国现当代纸质通俗文学而设定,例如武侠小说、悬疑小说、都市小说等。随着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发展,其类型快速裂变,以致眼花缭乱。中国网络文学发生在媒介传播如此发达、信息交流如此便利的当下,多样的文化观念的接受和多样的美学形态的交融势成必然。令人惊叹的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优秀作家们能够将这些多样性纳入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中,并能够有逻辑性地使其融为一体地呈现出来,这使得中国网络文学进入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系列之中。
中国通俗小说的审美传统是中国网络文学的“根”。这不仅仅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客观存在,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优势所在。根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底气。1917年以后,被新文学作家严厉批判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所以打而不倒,凭借的就是其创作中的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当下中国网络文学之所以蓬勃发展,凭借的也是创作中的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为中国读者熟悉之、认可之,并赋予它巨大的生命力。网络文学之后中国一定会有新的文类出现,如果想获得中国读者最大程度的接受,也一定会赓续中国通俗小说的审美传统。
认知中国网络文学是中国通俗小说审美传统的当代呈现,是为了明确传统是中国网络文学发生、发展的根本,是为了明确只有在中国传统的传承和创化中中国网络文学经典化才有根基,是为了明确传统中的发展思考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经典化的科学思考。至于中国网络文学发生于国内还是国外,是什么网站还是什么论坛,都是技术层面上的探究,何况这些技术层面上的探究也只是比较文章发表时间和文章的网络文学性,都是些很难说清的表层现象。纠缠于表层现象,而忽视本质属性,是当下中国网络文学经典化研究的重要缺陷。
二、文学性是中国网络文学的“本”
中国通俗小说与大众媒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媒介性是中国通俗小说创作机制的重要特征,跨媒介是中国通俗小说传播机制中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作品基本上是根据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改编的文人创作,民间的口口相传和书场书肆是小说创作的媒介平台。正因为是来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就有浓厚的“说话味”和“说书味”。19世纪末以来,报刊是中国发展最为强劲的大众媒体,也迅速成为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的媒介平台,包天笑、周瘦鹃、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王度庐、金庸等人是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优秀作家,同时也是中国现当代报刊的优秀编辑。同样,新闻报刊的写作风格直接影响了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的创作美学,说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就是报刊文学并不为过。20世纪末,网络成为最为强劲的大众媒体,成为当代通俗小说的媒介平台,网络文学免不了具有网络特征。通俗小说追求的是阅读的最大化,对大众媒介的追求自然能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以说通俗小说的大众媒介化势成必然。然而,无论通俗小说与何种大众媒介融合,大众媒介只是创作传播平台,而不是主体。因为大众媒介产生不了作品,只有创作者依据文学的创作规律创作才能产生作品。
明确了“文学”的主体性,必然会引发对当下中国网络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很多现象和问题展开思考。
1.网生文学。无论是将“网生文学”解释为“网络产生的文学”还是“网络发生的文学”都不科学,因为网络既不能产生文学,也不能发生文学。网络的一些媒介特征会形成网络文学的一些美学特征,但形成不了文学的美学体系。所以严格地说,只能称为“网上的文学”,如同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不能称为“报生文学”,只能称为“报上的文学”一样。“网生文学”的提法是因为对“文学”主体性的认知不够,其结果是割断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历史传承,并对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产生伤害。
2.爽文。网络文学被很多学者称为“爽文”是因为很多故事情节能使读者从中获取存在感和成就感,例如很多写手特别喜欢写小人物在职场(或江湖、武林)击败对手和在武林中等级升级。文学创作本无规例,但是深刻的社会思考和人性思考是优秀作品的标准。如果仅仅停留在借文学获得舒爽感,难以产生经典的作品。“爽文”提法的产生应该有三个原因。一是网络文学的草根性。无论是创作还是阅读,很多人都是在网络文学中获取认同感。二是网络信息所具有的现象性、情绪性特征。三是网络游戏叙事模式的移植。“爽文”实际上是阅读网络文学的感觉化。感觉化的阅读是一种浅阅读,文学经典需要从阅读感觉走向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从这个要求出发,网络文学就不能仅仅是“爽文”,而应是承载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文学文”。
3.对网络文学IP的极度追求。“IP”是通俗小说重要的传播机制,是通俗小说获取社会、经济利益的重要路径。但是当下的中国网络文学却要警惕对“IP”的过度追求而伤害文本创作。自大众媒体流行以来,“IP”一直是通俗小说的追求,包天笑、周瘦鹃、平江不肖生,一直到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都有大量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评话、漫画、连环画等。他们的作品能够“IP”是因为文学文本的经典,具有很高的质量。经过大众媒体的改编,他们的作品流行更广、影响更大。中国网络文学的“IP”最大的问题是很多改编本与原创本的脱节。很多原创本只起到提供“IP”故事梗概的作用,例如《琅琊榜》,电视改编本和原创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过度依赖“IP”,受到伤害的是网络文学的原创质量和能力。打铁需要自身硬。自身不硬,网络文学就只能是引发其他大众媒体二度创作的故事梗概,看起来轰轰烈烈,却不是网络文学的经典。
4.网络文学批评中新词满天飞,不断玩弄新概念。黄发有对这样的现象也做过批评:“我们不妨先看看在网络文学研究中不断出现的新词:赛博空间、比特世界、大数据、互联网+、二次元、区块链、人工智能、异托邦、后媒体、后女权、元宇宙、VR、AR、IP、人设、营销学4R理论、文创产业的OSMU原理、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模因传播、SWOT分析法、Folksonomy、Cite Space、调色盘、互动仪式链……这些术语或方法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细察之下,不难发现一些研究者自身对这些概念和方法也缺乏深入了解,只是通过移植看似新奇的术语和方法,对网络文学进行表象化的现象描述,概念和方法都只是一种外在的马甲,处于一种悬置和空转的状态。”他将这样的现象称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快闪”“马甲”“玄学”。我赞成他的观点与评判。
值得思考的是,中国网络文学的批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和现象呢?其根本原因是对网络文学的网络性和文学性的关系缺乏科学认知。网络对网络文学的文化构成、美学呈现和语言书写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样的影响客观存在,也无法抹去。但是网络对网络文学来说就是一个媒介平台,网络文学就是凭网络平台而兴起的“文学”,“文学”才是根本。没有这样的认知,网络文学的批评就只能停留在媒介层面上。停留在媒介层面上的批评,再怎么论证,说的都是网络文学的媒介性。如果为了强调网络文学的独特性而有意区隔纸质文学,不但与网络文学的实践不符,还将使得中国网络文学经典化所有的探索变成空中楼阁。
三、中华性是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魂”
《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报告》对网文出海给予了重点关注。报告显示,有20多万名外国作者开始使用自己的母语在中国网络文学海外网站创作小说,海外原创小说上线近40万部。海外用户数量超过1亿。另据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已向海外传播作品1万余部,其中授权实体书4000余部,翻译上线作品3000余部,网站订阅及阅读App用户达1亿。《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报告(2021年)》也显示,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268.1亿。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现象,并且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最热赛道。在这条赛道上的选手,不仅有中国人,还有正在增多的不同国籍的选手。这就提示我们,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绝不能停留在先发优势的位置上,而应提纯取粹进行经典化探索。中国网络文学经典化的研究不仅要具有中国判断,还应有国际视野。
何谓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经典化?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保持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如何经典化,我认为应从两个层面加以思考。
首先要认知海外读者对中国网络文学兴趣何在,从而认知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活力所在,认知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经典化的核心内涵是什么。与中国很多图书海外传播推广项目不一样,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基本上是商业行为。虽然近年来题材有所扩大,但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主要题材还是玄幻类小说。海外最有影响的中国网络文学的翻译阅读平台是北美的WuxiaWorld(武侠世界)。目前该网站首页呈现的作品以仙侠、奇幻和玄幻作品为主。对此,该平台在官方介绍中进行了说明:“网站起于翻译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后转向如《盘龙》《我欲封天》《修罗武神》等现代的仙侠、奇幻和玄幻小说,致力于将中国流行文化和小说的影响力扩展到西方世界。”网站中并无详细的类型导航,不同的作品通过标签进行分类。首页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题材标签主要有:Xuanhuan(玄幻)、Xianxia(仙侠)、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Fantasy(幻想)、Action(动作)、Modern Setting(现代)、Romance(浪漫)、Reincarnation(重生)等。从这些热门标签及作品来看,WuxiaWorld最受欢迎的作品是玄幻小说。中国网络文学最大的海外推送平台起点国际(Webnovel)的作品分类导航虽然种类繁多,但最热门的搜索是Fantasy(幻想)、Romance(浪漫)、Action(动作)、Adventure(冒险)、Reincarnation(重生)、Comedy(喜剧)、R18(成人)、System(系统)、Harem(后宫)、Cultivation(种田) 、Magic(魔法)。由此可见,网站的推送最受欢迎的还是玄幻类作品。为什么玄幻类作品在海外最受欢迎呢?主要原因是中华文化。中国玄幻小说从传统神魔小说发展而来,经还珠楼主(李寿民)将其现代化,黄易将其科幻化,并给予“玄幻”命名,至网络文学蔚为大观。从《西游记》《封神演义》《蜀山剑侠传》《月魔》《寻秦记》到《诛仙》等网络玄幻小说,中国玄幻小说产生了众多经典作品。以中国道家文化为主,兼以儒佛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生价值观,将人生境界、人性境界和人身境界融为一体构造奇幻的故事,将中华宗教、艺术、文学、食品、服饰等点缀其间,中国网络玄幻文学打造的是中华文化之境。解读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是中国网络文学能够海外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活力所在。这就提示我们,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经典化的核心内涵就是科学地传播中华性,使其更有活力,更有竞争力。近年来,在大国崛起的形象展示中,中国网络文学创作题材正在扩大,现实题材、科幻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多。但是无论是何种题材,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核心内涵都是中华性。中华性是中国网络文学的标识。没有中华性,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将黯然失色。
其次是对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如何表现中华性的思考。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状态就会发现,不同地区对中国网络文学的接受状态并不一样。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更多地接受中国网络文学的故事性,例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在这些地区掀起了一阵一阵的阅读热。虽然该书也有英译本,阅读却没有那么热。英语地区的读者似乎更喜欢有着更多东方文化秘境的小说,例如《择天记》。英语世界的受众之所以被这部小说所吸引,是因为这部小说所设定的进阶境界:洗髓境(凝神、定星、洗髓)、坐照境(初入、中境、上境、巅峰)、通幽境(初入、中境、上境、巅峰)、聚星境(初入、中境、上境、巅峰)等。这些词汇来自中医、围棋的术语,被作者捏合在一起构成武功境界,并上升到人生境界,其中渗透了中国老庄生命哲学的玄妙。不同地区不同受众的不同接受,与本土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与中华文化属同一个文化圈,读者对中华文化有着更多的认知感,而英语世界的读者更多是对东方文化的感受,他们将那些玄幻小说当作“东方文化密码”来解读。对于这种现象,金庸在《书剑恩仇录》日译本的《给日本读者序》中就曾说过:“我的小说虽有英文版、法文版等,却很难引起西洋人的共鸣。而以朝语、印度尼西亚语、泰语、越南语等东方语言来翻译却能博得好评,这是因为文化背景相似吧。”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读者精准施策,作为成功案例的金庸小说海外传播的经验很值得借鉴。东亚、东南亚地区文化圈大致相同,各个国家本土也有武士道文学、义贼小说、剑侠小说等。金庸小说在这些地区能够广为流传、受到读者极大的欢迎,是因为他的小说所展现出的大格局、大传奇,展现出大中华。金庸小说所具有的文化纵深和艺术呈现,是那些国家的本土同类小说无法比拟的,甚至受其影响,其本土同类小说创作也都有了“金庸味”。在英语世界的金庸小说的翻译中,不仅故事情节做了大量的删减,主人公的姓名都做了改动,突出的是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有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人物名称甚至用注释加以介绍。显然,面对英语世界的读者,金庸小说翻译追求的是东方文化的传播和读者如何接受。金庸小说海外传播的经验得失对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来说,有很多启发之处。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如何表现中华文化还在于如何书写。为什么是网络文学成为当下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热门文类,除了网络传播快捷流畅之外,还与网络文学的故事构成模块有关。中国网络文学的叙事模式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发展而来,还是类型化的情节套路式,但是与传统通俗小说的因果式的情节套路不一样,中国网络文学采用最多的是“折叠式”叙事模式。所谓“折叠式”叙事模式是指情节模块的组合。中国网络文学的故事构成有着很强的世界性,日本的动漫叙事、欧美的奇幻叙事,还有遍及全球的电子游戏叙事等对中国网络文学的情节模块的构成有很大影响,例如近两年在国内外大受欢迎的作品《诡秘之主》(Lord of the Mysteries),故事情节模块就有着很多西方奇幻文学的叙事模式,有着明显的克苏鲁风格和维多利亚蒸汽朋克风格。在中华文化中读出似曾相识的故事是很多海外读者阅读中国网络文学的感受。这样的感受对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走向有很强的影响力,很多海外阅读网站都是跟随读者偏好进行动态调整。如掌阅科技公布的《2021年度掌阅数字阅读报告》显示,掌阅海外阅读平台iReader中最受海外用户欢迎的题材为甜宠、狼人、吸血鬼等。在iReader上,这些主题的作品相应较多。如何在与外国文化和文学情节模块的组合中突出中华文化就成为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经典化的重要创作路径。折叠叙事有利于中国网络文学走向海外,但是如果为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出海就削弱中华文化,这样的网络文学就是“假洋鬼子”。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中,中华性的主导性、主体性的需求应该在思想观念上非常清晰,也需要在创作观念上加以明确。近期起点国际版翻译作品排行榜(Translations’Power Ranking)榜首的作品《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My Post-Apocalyptic Shelter Levels Up Infinitely)是部值得肯定的作品。小说有“末日流”“全球流”“避难所”“基建流”四大功能模块的组合。“全球流”和“基建流”是大国崛起全球化建设的中华叙事,具有很强的大国风范和当代性。“末日流”和“避难所”则是西方电影叙事模块。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艺术性地表现中华文化的价值和中国大国形象,是这部小说获得好口碑的主要原因。
结语:中国网络文学经典化需要固本培元
新媒体时代中国网络文学风云际会,急速地扩展。中国网络文学经典化就是要让这个文类为中国文学留下点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否则,再怎么铺天盖地、再怎么气势磅礴都是过眼烟云。
经典化的过程是核心价值的评判、留存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网络文学具有当下性、网络性和多元性,新媒体对网络文学的文化构成、情节组合和语言书写都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和美学的烙印,这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个性,谁都不会忽视,谁也不能否定。但是,对中国文学发展史来说,它们都是不同姿态的枝叶,都是不同颜色的花朵。中国网络文学的血脉是传统性、文学性和中华性。没有传统性,中国网络文学就无家可归;没有文学性,中国网络文学就无美可谈;没有中华性,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就没有生命力。无家、无美、无活力的中国网络文学谈何经典?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传统性、文学性和中华性是一个整体。传统性是说明中国网络文学的基因,文学性是说明中国网络文学的面相,中华性是说明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它们彼此关联不可分割,在世界文学场域中呈现出了独特的“这一个”。强调这些看似老生常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似乎空泛,但对当下中国网络文学经典化研究来说却极具针对性和必要性。
原文责任编辑:马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