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作者徐啸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广州510006)。
一、中国美学的阐释与中西对话
中国美学的现代路径一方面离不开对传统美学资源的深入挖掘与阐释,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对话。在中国美学的阐释方面,朱志荣提出,审美意识是中国美学的源头活水,中国美学元范畴围绕一个核心不断衍生,形成了独特的以意象为中心的范畴系统。王德胜强调,现代中国美学自20世纪初以来不断融合西方美学理念与本土传统文化精髓,经历了一个从引入、适应到创新的过程。刘敏提出董仲舒的三种解经方法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正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神学自然观为魏晋自然审美意识开出先路。李昌舒提出北宋士人一方面需要通过“文”消解矛盾,获得精神的闲适;另一方面,“文”是维护精英身份更为长久而稳固的途径。北宋士人严格区分雅俗之辨,关键在于审美趣味的区分。相关讨论还包括简圣宇对意象理论的研究、张欣对“乐”文化的审美意蕴的探讨、张巍对恐怖美的重新审视、陈娟对清代诗学中“意境”的解读、蔡萍对戏曲中“孝女”形象的分析、冯晓对川丑戏的探讨等。
在中西对话方面,李健提出中西审美心理都追求对功利或利害的超越,虽然手段存在差异,但目的却一致,都是为了摆脱功利或利害对审美的阻碍,以便进入纯粹的审美境界。李庆本探讨了过去一个世纪中,西方学者如何解读和传播中华美学。代迅提出中国的山水不同于欧洲语言中的风景,自然审美的伦理化推动中国山水美学形成简淡疏阔的民族特征,构成了中国山水美学的基本走向。相关讨论还包括闫月珍的中国早期“技”论的分判与合、封振国的劳申伯格思想与中国现代艺术的历史契合、郝二涛的罗蒂伦理美学与中国美学的互鉴、皮佳佳的从古典美学理论外译看中国美学的现代性、戴兴达的西方公共艺术理论、付骁的如画概念在中国的接受、黄靖涵的格林伯格《审美判断》的学理建构、寇鹏程的论中国古典美学的两种情感范式等。
在中西书画艺术与美学理论方面,薛富兴提出,山水意象程式化严重的内在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山水画家普遍在认识自然方面未能做好探究自然内在之真的“格物致知”功课。张晶提出画论中的“天机”其实是感兴观念在绘画理论与实践中的呈现,是画家与自然造化的神遇,也即“应会感神”,“感兴”的创作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彰显了中华美学的精神气质。张郁乎提出中国艺术中的模仿分为“师古”和“师自然”两个层面,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固然有重模仿的基因,但是亦始终对模仿的局限性或负面效应有清醒的意识。
二、中国美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中国美学的现代化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与转化,更是对当代美学理论的创新与建构。在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专家们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语境下的阐释与发展。如徐碧辉提出情本体是实践美学的旨归,其哲学基础仍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张成华介绍了丹柯·格尔里奇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沈文秀探究了新中国两次“美学热”与文艺人民性理论的知识建构,李红春探讨了衍射阅读观的建构,向丽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审美人类学的当代回响,史晓林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做出了中国当代阐释,等等。
在美学现代化理论探索方面,高建平提出,美和崇高看似对立,却在体验和理论上相统一。在现代转向中,这一对概念从自然审美扩展至艺术、社会现象,甚至科技领域,反映了人类价值观念的变化。牛宏宝提出康德的目的论批判才是第三批判的核心,而美学则是归属在这种目的论批判之下的。陶东风提出,文学自主性有对内与对外两种,20世纪末矛头对内,而21世纪以来的矛头从对内转向了对外。赵奎英提出当代艺术的跨媒介性创造的“具身性时空”,为情境生成本体论提供了存在基础,而情境生成则使当代艺术的时空具有了生命、质感、密度、力量和运动的潜能,并具有了一种“复杂审美共感知性”。张伟提出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当代主义历史发展时期,而所谓当代性是指以反思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为出发点,倡导异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新的文化属性,其主要特征是建构与回归。
在美学基本问题方面,有刘桂荣“法而无法”的艺术哲思、孔天伊“自然人化论”的思辨逻辑等新视角、肖建华对“美是什么”的超实践美学探讨等。赵静蓉考察了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品格与知识感觉;鹿咏探讨了《点石斋画报》器物叙事的“现代性”表征;王前超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跨媒介传播的美学样态。此外,李诗男和杨宁分别通过“主敬身强”的修身美学理念和对中国美学现代化叙事方式的反思,思考传统美学资源的现代转化。
在艺术理论与审美现代性批判理论方面,阎嘉提出列斐伏尔的艺术作品论挑战了欧洲古典艺术传统的静态视角,强调日常生活与艺术的交融。杨向荣提出气氛遮蔽了具体的现实关系,传达出品味、格调等话语隐喻,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资本主义的隐喻。曹晖探讨了阿比·瓦尔堡思想方法中的“游牧”图景。李圣传分析了尔湾学派美学与批评。柏奕旻则以和辻哲朗为例,解析日本美学的独特难题。在理解艺术体验的新视角方面,刘玲关注分析美学中的审美注意,李永胜讨论了杜威主体观及其融合模仿论的表现论。在艺术理论研讨方面,张佳峰追溯了巴洛克艺术史学的文化逻辑,孙婧围绕波德莱尔美学展开研究,张红芸探索了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哲学“图式”,贾永平通过探讨黑格尔和阿瑟·丹托的艺术哲学质疑了“艺术终结论”,妥建清考察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思乡情结,许栋梁则辩证地探讨了列斐伏尔的空间美学。
美育是美学的重要实践领域。杜卫提出理解和阐述美育的性质需要先回到席勒,张宝贵提出现代中国对杜威美学思想的接受分为三个时期,冀志强提出了中国古典美学学科话语返本归新的思考,高辉则探讨了费希特对席勒审美教育理念的批判。陈碧和殷玲玲分别从《周易》四德对政德教育的影响和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思政的逻辑出发,探索了审美教育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点。宋妍将美感理论应用于中学文学教育。黄璐解析了尼采超越感性的审美教育。徐丽鹃探究了叶嘉莹诗教美育的精神特质。王艳以陶艺课程为例,展示多学科融合的审美教育实践。鲁君、李若彤关注革命文化美育的出路。
三、技术革命与跨学科视野下的美学新走向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对美学的影响日益深入,在这个过程中,跨学科视野也愈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宋瑾提出,虽然人工智能已经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审美资源,但人的创造过程和审美体验是机器不可替代的。丁月华利用眼动数据分析了艺术图像的视觉吸引点及情感共鸣,练暑生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写作及其批评,仝妍、胡博探究了舞蹈与科技的融合,廖茹菡探讨了身体的缺场与再生数字时代的时尚美学重构,刘丽娟研究了成都“十二月市”的数字重构,而周达祎以眼动追踪实验为证据探究了目光的漫游“触感视觉”理论及其影像美学实践。赵伶俐和张颜讨论了中华美育精神境界及其实践场域创构,梁玉水则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探索认知神经美学,丁峻和崔宁分析了审美中介体的功能及表观遗传机制,曹正操通过行为和脑成像实验研究了真实电影中颜色和剪辑对情绪感知的影响,李伟提出了基于脑神经科学的认知模块论,以上研究都从多角度展示了科技在艺术中的应用,以及美学与科学的融合。
跨学科视野与方法是当代学术研究的一大趋势,在本次论坛中,相关议题主要分布于生态环境美学、音乐美学、审美文化、审美社会学与人类学等方面。在生态环境美学方面,程相占提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应确立双峰并峙、并行不悖的立场,在着力深化拓展生态美学的同时也应深化拓展环境美学,建构显著不同于生态美学的环境美学理论框架。骆玉平关注了城市更新的美学转向,汤凌云探讨了“山水”对中国现代美学建构的意义,屈行甫对乡土审美视域下的山水经验展开研究,李映彤和陈森考辨了环境概念及其审美边界。此外,讨论还涉及聚落景观审美伦理、节气诗与佛塔审美意象重构等议题。在音乐美学方面,涵盖了连秀丽对《文心雕龙·乐府》音乐美学的解读、何艳珊等对汉代乐舞的原始意象的研究、刘晓慧对彼得·基维的形式主义美学的探讨、陈桑对洛采声音理论的分析、楼逸秋对生命哲学与西方现代音乐观念关系的研究。在审美文化方面,有王琦对审美共同体的构建原则、属性与方法,陈海以青年大龄单身现象为例对新媒介审美生态视野下的情感批判,张向荣对于杜威经验主义美学思想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启示的研究等。黄倩的发言涉及品牌美学视角下民宿设计的发展策略。史风华分享了“岭南斫琴工艺研学”教学实践及其美学思考。
与会学者深入挖掘了中国美学的传统资源,并结合当代语境,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路径。本次会议不仅为全国美学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为中国美学的现代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
原文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