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作者龙其林,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200240)。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成为指导新时代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引,勠力同心,书写新时代,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公报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总结中国文学批评界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引领下取得的实践经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2024年12月21—22日,由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文学批评话语创新的视域与路径”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7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130多名学者参加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文学阐释学的建构与中国文学批评的新质,传统资源与域外思想和中国文学批评的演进,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科学技术与中国文学批评的新视野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为了深入学习和领悟“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与会学者探讨了“两个结合”对于中国文学批评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上海大学刘旭光教授认为,文艺政策的变化推动着艺术理论话语的变化,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奠定的“平民的文艺”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两个结合”为标识的文艺话语,体现着文艺政策和艺术评论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文艺政策既是理论的核心,也是批评的尺度。深圳大学李健教授提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应站在现代立场,加强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观念、范畴的阐释。东华大学马欣副教授认为,毛泽东诗词及其相关理论是探索与实践“两个结合”方法的美学范例,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触媒,聚焦同中国密切相关的“实际”,扎根传统文化遗产与民族形式。
与会学者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学批评的关系进行了热烈讨论。吉林大学梁玉水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以美为媒”的观点是对人文与科学辩证关系的申明,是一种新的基于学理、立于实践的阐发。铜仁学院孙向阳教授认为任何文艺都离不开对时代生活的反映,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范畴,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
二、文学阐释学的建构与中国文学批评的新质
近年来,文学阐释学研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会学者围绕文学阐释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强制阐释现象及西方阐释学经典著作进行了多方面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教授在谈到文学阐释学的创新之道时提出,公共理性是公开运用理性的能力,是观念系统和机制,是公共空间内相互碰撞的一种办法,同时也是阐释人文社科的一种认知标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政文教授提出,理性是一种能力,通过理性能力践行真理,真理有因真而理和因理而真两种形式,前者本质上是理性展开的一种认知活动,最终结果是科学;后者是一个释义的过程,结果是阐释。认识与阐释在人类发展中并存。
强制阐释现象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关注,福建师范大学颜桂堤教授认为,尽管“强制阐释”可能违背文本特性或带来误读,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又能成为推动思想创新和理论突破的契机,中国文学阐释学应立足本土文化和社会现实,在借鉴当代理论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传统阐释学的思想价值。河北大学郄智毅副教授认为,“强制阐释论”反映出对阐释主体性与文本边界的复杂态度,在阐释活动中需要对文本的内在逻辑与学科规范保持尊重,将“强制阐释论”放回到阐释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反思阐释行为的边界与合理性。华南师范大学卢嫕副教授分析了埃科诠释理论的古典学传统,郑州大学肖文婷讲师则讨论了保罗·利科的叙事阐释学与中国文学阐释学理论建构的关联。
文学阐释学推动了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发展,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主张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批判理论要回应新的现实变化,回归中华文化精神当中,用新的感性深化批判理论的品质内涵。南开大学周志强教授主张文学批评应当采取“虎跃”策略,即从西方理论跳跃到传统理论中,让文学批评从多义性批评走向多异性批评。浙江大学苏宏斌教授提出形象理论要转向符号学范式,学术研究应当将形象视作一种符号,本质直观是形象思维的形式。
三、传统资源、域外思想与中国文学批评的演进
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适应全球化时代需要,批判性地吸收域外思想,建构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文学批评理论,服务于文学批评实践。
在建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对域外思想资源也应进行批判性吸收和借鉴。上海交通大学韩振江教授认为,当代激进左翼理论表现出了一系列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迥然不同的理论特征,其目的是让人能够言说、参与政治和审美,继承和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诸多命题,重新激活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上海大学曹谦教授提出,中国当代文论所借鉴和援引的外国理论资源主要来自俄国经典文论,托尔斯泰艺术论、普列汉诺夫美学、别林斯基文论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论情感转型的主要理论依据。广州大学吴长青研究员指出,后现代历史诗学主导的多元文化变异既是它自身的存在方式,也是自我解放的必由路径,具有极高的跨文化互释的价值。
四、历史反思、科技发展与中国文学批评的新视野
与会学者不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反思和重新认识上努力拓展,而且还对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及其可能引发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经过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文学批评话语创新的视域与路径”学术研讨会总结和审视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经验,明确了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建构的文化资源和建设路径,提出了新媒介时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可能发展方向。
(本文注释内容略)
原文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