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网络文学难觅“永恒经典”,但产生了大量“时代经典”和具备经典“潜质”的作家作品。
关键词:
摘要:文学经典是时代性的,网络文学经典是时代文学机制的产物。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更具有消费性、亲民性,更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评价网络小说不能简单套用现代文学以来的思想艺术标准,而应在艺术考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网络小说的网络性、大众性、市场性、文化产业转化的影响力等。经典网络文学作品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和动人的艺术力量。中国网络文学难觅“永恒经典”,但产生了大量的“时代经典”和具备经典“潜质”的作家作品。
关键词:网络文学 经典 大众文化 文学机制
作者周志雄,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合肥230039)。
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网络文学已然走过20多年的道路,在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机制、以文学网站为中心的商业机制及以国家文学主管部门为主导的引导机制等多重合力之下,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通过网络读者推选及影视改编等途径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正成为新的时代经典作品。中国网络文学是世界级的文学现象,走的是一条不同于以文学期刊和图书出版为载体的文学道路。如何看待中国网络文学经典化道路,如何评价网络文学经典化作品,本文试对此展开初步理论探讨。
一、网络文学经典是时代文学机制的产物
文学经典的形成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伊格尔顿认为,“所谓的‘文学经典’,以及‘民族文学’的无可怀疑的‘伟大传统’,却不得不被认为是一个由特定人群出于特定理由而在某一时代形成的构造物。”文学经典总是时代性的,经典的时代性意味着经典总是应时而生,被时代所选择,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经典总是那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永恒文学魅力的作品,从网络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网络文学经典的形成是新的文学机制下的时代选择。
文学机制是特定历史语境下文学写作、阅读、生产的外在规约,文学机制包含文学作品的写作机制、传播机制和阅读评价机制等,不同的文学机制决定了文学经典的样式、内容规定性和价值导向。文学机制与布尔迪厄“文学场”的概念有类似之处,在布尔迪厄看来,作家是被造就、被发现的,“只要提出这个被禁止的问题就可看到,创作的作家本人是在生产场中被一群人——批评家、作序者、商人等等——造就的,他们‘发现’了艺术家并封他为‘著名的’和公认的艺术家。”布尔迪厄的观点对理解网络文学经典颇有启发性。
从文学的写作机制来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文学载体决定了不同的文学形态。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文学只能流传于口头文学;在甲骨文时代,由于书写介质的限制,文学必然是简约的、片语式的。在纸张没有发明和印刷技术没有普遍应用之前,小说停留在说唱文学阶段,印刷术和纸的发明为长篇小说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中国近代报纸和文学期刊的出现,使独立的、以稿费为生的现代文人创作成为可能。现代的稿费制度拓展了现代文学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的空间,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变革是借助文学报刊体制推动的。20世纪形成了以图书和文学期刊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文学写作机制。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现有的出版社及文学报刊都是由国家新闻出版部门主管的,文学期刊隶属于文联、作协等,是国家意识形态机构的一部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出版发行开始市场化,但所有的出版社、杂志社并未完全剥离国家“体制内”的性质。互联网的出现为文学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从早期的BBS论坛到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阿里文学、百度文学等商业文学网站,网络文学的诞生是民间化、市场化的,网络文学写作、发表方式与传统报刊文学有很大的不同,网络文学写作的自由度更大,读者意识更强。
与纸媒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具有作者的匿名性、发表的快捷性以及在线交流的互动性等特点。匿名(网名)写作让作者放得更开,更能表达内心的愿望,从《悟空传》《蒙面之城》到《间客》《傲世九重天》,网络小说表达的是一种不受约束的自由情怀,所谓“爽文”“热血小说”,就是作品跟着人物的愿望走,让读者获得畅快的阅读体验。网络文学在互联网上快速发表,让人人都可以当作家成为现实,激发了民众的写作热情,使网络文学成为真正的“人民文学”。网络文学的互动性,使其成为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文学。在网络文学商业化阶段,通过商业资本的进驻,网络文学借助资本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阅文集团和中文在线成为上市公司,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国门,在海外获得大量读者,成为最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当代文学样式。
用电脑写作,通过互联网发表作品给文学带来了什么?“换笔”不能改变文学的本质,但电脑写作提高了写作的速度,电脑打字远比手写快得多,修改也容易得多,如唐家三少每天只要写两小时左右,就能保证每天七八千字的更新量,广东网络作家风轻扬曾连续每天写作五万多字。电脑快速打字导致了网络小说越写越长,导致了网络超长篇小说的盛行,当然不仅仅是打字速度,还有商业VIP阅读机制的经济驱动也造成了网络小说越写越长。在互联网上,百万字的小说只能算是“短篇”,二三百万字的作品比比皆是。因此,网络文学经典多是超长篇小说。
从传播机制来看,网络文学在线发表,与读者即时互动,这种直面读者的写作方式让作者在写作时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甚至直接采纳读者的意见对作品构思进行调整。传统文学以作者为中心,网络文学以读者为中心,如果说传统文学是“精英的”“小众的”,那么网络文学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众写作。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更具有消费性、亲民性,更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为作者提供了写作动力,读者的订阅、点赞、打赏都是对作者创作的激励,网络读者成为作者的“衣食父母”,网络文学为读者写作变得非常清晰,网络文学经典必然是那些有着众多粉丝读者和良好读者口碑的作品。
从网络文学的评价机制来看,网络文学作者直面读者,读者的评价与VIP阅读机制相关联,评价不仅仅是作品写得好坏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作者的声誉和收入。除了读者的评价,文学网站对网络文学的影响也很大。文学网站首页推荐、榜单推荐、网站作者之间的互推,都会推动作品的传播。网站举办的各种活动会促进创作交流,有利于提高写作者的水平,如17K小说网组织的网络文学培训、阅文集团组织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作品大赛、各网络文学网站的行业年会等。在网络IP产业化机制形成后,文学网站有意打造一些大神,将人气作品进行IP产业开发,以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也扩大了网络小说的影响,促进了网络文学的经典化。
国家对网络文学的政策导向,以及相关部门对网络文学的引导、管理,也促进了网络文学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如中国作协从2015年开始实施的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国家新闻出版署举办的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中华文学基金会组织的“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新人奖”,橙瓜网络文学奖,浙江的网络文学双年奖,江苏的网络文学金键盘奖,广东的花地网络文学奖,共青团中央组织的网络作家井冈山培训班,鲁迅文学院组织的网络作家班,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与上海市作家协会等部门联合主办的“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优秀作品”评选活动,等等。这些评选活动意味着网络文学不仅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相应地,那些上榜作品也为网络文学经典化的道路提供了导向。
综上分析,网络文学经典是时代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多重合力推动的结果。网络文学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尚短,猫腻的《间客》、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今何在的《悟空传》、阿耐的《大江东去》、萧鼎的《诛仙》、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萧潜的《飘邈之旅》、桐华的《步步惊心》、酒徒的《家园》、金宇澄的《繁花》、月关的《回到明朝当王爷》、天下霸唱的《鬼吹灯》、wanglong的《复兴之路》、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血红的《巫神纪》、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吃西红柿的《盘龙》、蝴蝶蓝的《全职高手》、辰东的《神墓》等有众多读者的网络小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如何?能被称为“文学经典”吗?如何确立网络文学经典?
二、网络文学经典标准的形成
对于什么是文学经典,学界有不同的说法。T.S.艾略特认为,“经典作品必须在其形式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地表现代表本民族性格的全部情感。它将尽可能完美地表现这些情感,并且将会具有最为广泛的吸引力:在它自己的人民中间,它将听到来自各个阶层、各种境况的人们的反响。”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经典作家在于其崇高性和代表性,在他看来,西方经典作家包括:“英国的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和狄更斯;法国的蒙田和莫里哀;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俄国的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西班牙语美洲的博尔赫斯和聂鲁达;美国的惠特曼和狄金森。主要剧作家是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和贝克特;主要小说家是奥斯汀、狄更斯、乔治·艾略特、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和伍尔芙。”如果从中国文学历史来看,屈原的《离骚》,李白、杜甫的诗,苏轼、辛弃疾的词,《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是文学经典,现代文学中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作品是经典,新中国成立后“三红一创、保林青山”(《红旗谱》《红岩》《红日》《创业史》《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是经典,新时期以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推选的作品是当代文学经典。这些经典作品往往具有时代性、民族性、思想性和艺术创造性,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网络小说与以上经典作品既有相类似之处,又有根本的不同。相似之处是,网络文学富有民族特色,有鲜明的中国时代气息,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为中国读者所喜闻乐见;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网络小说大多是大众化的通俗小说,具有鲜明的娱乐性和商业性,不追求思想的深度,不追求艺术创造的密度,如果以现代文学经典的标准来评判网络文学往往会得出大多数网络文学是“快餐文学”的评价。
所有的文学理论都是从丰富的文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中国网络文学写作实践为网络文学经典的确立提出了新的课题。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修改评奖条例,将网络小说纳入评奖范围,让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同台竞技,以同样的标准评价网络文学,最终没有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入围获奖名单。评委们认识到,评价网络小说不能简单套用现代文学以来的思想艺术标准,而应在艺术考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网络小说的网络性、大众性、市场性、文化产业转化的影响力等。如同伊格尔顿所说:“文学批评根据某些制度化了的‘文学’标准精选、加工、修正和改写本文,但是这些标准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争辩的,而且始终是历史地变化着的。”
常有人批评网络文学粗、浅、水,格调不高,商品化,甚至将其称为垃圾,玄幻小说被人批评为“装神弄鬼”,这些评价很难说就是毫无道理,但是这些评价中很明显有用中国现代文学以来纯文学的评价标准来衡量网络文学的倾向。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样式,必须确立大众文化样式的评价标准。如何评价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动漫和韩国的电视剧?中国的网络文学或可以这些世界大众文化现象为参照系。近年来学术界提出应建立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实际,有多维度的考量,在传统文学“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之外加上“读者影响力”“商业效益”等维度,而“思想标准”也不是简单等同于传统文学中的“思想深度”,而是体现在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现代精神的嫁接,作品价值导向的社会效应;“艺术标准”也非作品艺术上的先锋性、探索性,而多指作品的“创意”“脑洞”,以及自身的风格。这种根据我国网络文学的实际情况,结合网络文学的读者对象及作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考量的“兼容”式评价正慢慢成为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的共识。
各种文学排行榜和文学评奖是网络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网络文学经典标准确立的实践过程。2008年中国作协举办“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此间的少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新宋》《窃明》《韦帅望的江湖》《尘缘》《家园》《紫川》《无家》《脸谱》入选十佳优秀作品;《尘缘》《紫川》《韦帅望的江湖》《亵渎》《都市妖奇谈》《回到明朝当王爷》《家园》《巫颂》《悟空传》《高手寂寞》入选十佳人气作品。“十佳”和“人气”隐含了对作品的文学品质和网络影响力的双重认定标准。中国作协自2015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年度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在评选的程序上首先由各家网站将年度最有影响力的优质作品上报,经过各家文学网站的初步推荐,征集入围的作品经由网站编辑、研究专家和知名作家组成的评委会的评审,最终确定20部作品上榜。从评审的程序看,网络小说排行榜的推选兼顾了读者反响、文学网站数据和研究专家等多重评审标准,力图把我国既有影响又有较高文学品质的优秀网络小说推选出来,借此引导中国网络小说的健康发展,促进网络小说质量的提升。
与传统文学经典相似,各种网络文学评奖所推举出的经典作品,必然要考量作品的原创性。对于网络类型小说,富有原创性的作品往往是那些开风气之先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艺术上也许并不成熟,但有“特色”,或引领一时之风潮。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之于网络BBS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之于网络都市小说,《回到明朝当王爷》之于网络历史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于网络青春小说,《杜拉拉升职记》之于职场小说,《无线恐怖》之于无限流小说,《后宫·甄嬛传》之于宫斗小说,《我们是冠军》之于体育竞技小说。这些作品在网络文学发展史上影响较大、关注度较高,被影视、游戏改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诸如今何在的《悟空传》、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我吃西红柿的《盘龙》等作品已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
如果以轻小说、通俗小说、大众文化为参照系,中国网络小说就是当代的通俗文学,中国网络小说经典就是当代通俗文学经典。但中国网络小说与传统通俗小说还有所不同,中国网络小说不仅有通俗性,还有网络性,网络小说中蕴含丰富的网络文化;中国网络小说不仅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还受世界文化的影响,有世界性元素;不仅有传统通俗小说的商业性,还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中国网络小说形成了小说、漫画、动漫、影视剧、游戏等产业链条,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超越了以往的通俗文学。
作为通俗文学的网络文学经典作品应以古今中外优秀的通俗小说为标准,如中国古典通俗小说“三言”“二拍”《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国外通俗小说作家大仲马、斯蒂芬·金、东野圭吾、J.K.罗琳,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金庸、刘慈欣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艺术想象力的拓展、人情世态的表现、作品意义的多层性等方面明显高于同类作品。网络小说经典也应有相应的文学品质的要求,在网络小说的阅读中,读者会评价作品的文笔(语言是否优美、风趣),作品的“脑洞”(故事有创意),作品是否有“违和感”(风格、逻辑不统一),作品是否“烂尾”(结构不完整,或仓促结尾),作品是否有“爽点”(情节是否吸引人,能否让读者精神放松),等等。
三、作为类型文学的网络文学经典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生产机制和商业营利模式日趋成熟,基于类型化逻辑的写作、接受和传播的结构逐渐定型。网络类型小说是中国网络文学中影响最大且最有中国特色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网络文学发展与成就的部分。网络小说类型的区分,是文学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文学生态。对类型文学价值的评定,首先要认识到类型文学是有价值的,各种文学类型的价值并无高下之分;其次是不能简单认为类型文学的价值不如纯文学,正如陈平原所说:“现实情况下某些小说类型没产生艺术价值高的作品,可这并不等于这一小说类型天生注定低级。至于由类型的高低来判定具体作品的艺术价值,那更不得要领。……你只能说《天龙八部》本身艺术价值如何,或者说它在武侠小说类型发展中地位怎样,但不能将其作为武侠小说代表来与《子夜》或《活动变人形》所代表的小说类型一决雌雄,更不能依照所谓的类型等级不加论证一口咬定前者不如后两者(具体评价是另一回事)。”既然网络文学主要是类型文学,网络文学经典的评定也必然要充分考虑类型文学的特点。
五四新文学以现代精神和现代小说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类型化小说的写法,积极吸收西方现代文学手法,“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中国小说迅速完成了从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的嬗变,并为世界文坛贡献了鲁迅、老舍、茅盾、巴金、沈从文等小说大家以及一大批艺术珍品。”中国现代小说融入了现代思想,注重个体价值,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故事叙述被打破,叙事的繁复性增加。中国现代小说的这个转变使小说的娱乐功能淡化,现代小说发展为“雅”文学,通俗小说被视为“鸳鸯蝴蝶派”,被“五四”作家视作落后的封建文学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雅”文学压制“俗”文学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网络小说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接续了通俗小说的文脉,发展了新的小说类型。
网络小说类型化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榕树下网站早期的作品分类仍沿袭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样式,小说并未有清晰的题材类型分类。成立于2001年的幻剑书盟网站最早对网上文学作品加以分类,并以奇幻、武侠类作品闻名;2006年前后,伴随大量文学网站商业化,类型化写作已经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主流;2011年,盛大文学推出中国网络文学分类标准,将网络文学分成奇幻、玄幻、武侠、仙侠、言情、都市、历史、军事、游戏、竞技、科幻、悬疑、灵异、同人、图文、剧本、短篇、博客及其他等19个类别。近年来,网络小说类型从玄幻、仙侠、穿越等热门品类拓展到古言、二次元、体育、军旅、美食、科举等新的类型。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根据文章风格的不同区分了文体的类型,提出了“本同而末异”的理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在曹丕之后,陆机、刘勰等人又提出了更加成熟的文体分类理论,从而使文体分类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颇有建树的理论之一。正如韦勒克所说:“假如我们能够描述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的文体风格,我们也就无疑能描述一组作品和一个文学类别的文体风格、哥特式小说、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玄学派诗歌,也能够分析像17世纪散文中的巴罗克风格的文体种类。我们甚至还能进一步总括一个时代或一个文学运动的风格。”以上关于文体分类的理论对理解网络类型小说的价值非常有启发意义,不同类型的网络小说有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中既有对传统类型的传承,也有新的时代创新性。如起点中文网以玄幻小说主打,起点的读者多为男性,最有影响的是唐家三少、血红、跳舞、天蚕土豆、我吃西红柿等“小白文”作者;晋江文学城是一个以女性作者和女性读者为主的网站,代表作家有明晓溪、顾漫、施定柔、晴川、蒋胜男、赵熙之、红九等;起点的常见主题是“升级打怪”,晋江则是“谈情说爱”;起点的小说长文多,三四百万字以上的比比皆是,而晋江多是一百万字左右的作品;起点的风格豪放、阳刚,晋江的风格婉约、细腻。同是写玄幻小说的唐家三少和血红的风格迥然不同,唐家三少的小说活泼、单纯、明快,主人公一心向善,一步步成长,满满的正能量,行云流水的故事推进,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血红的小说豪放、洒脱,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崛,令人脑洞大开,将西方玄幻小说和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有机融合,富有民族气息。如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网络小说富含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总体的风格基调是明亮的、欢脱的,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焦灼”“悲凉沉郁”总体美感特征完全不同。
规范是对变异的约束,而变异是对规范的突破,任何题材类型都有较为恒定的被人认可的规范,也有变化流动的一面,旧的规范被打破,新的规范开始建立,使题材类型得以拓展和丰富。比如近年来在文学网站及国家网络文学主管部门的倡导鼓励下,现实题材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越来越多,有打破类型化的倾向。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开展“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将优秀作品分为“现实组”“幻想组”,评选办法中明确提出鼓励反映现实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关怀的作品。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有很大区别,又与玄幻、架空、穿越类网络小说不同,但又有各种写法上的延续性,通常是将网络小说中“爽文”的写法和反映现实结合起来,使小说既反映现实问题,又“很好看”。如齐橙的《大国重工》是一部深度反映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重工业从引进、吸收到赶超的历史进程,如作者所说:“工业技术、典型人物与典型情节、宏观政策背景,构成了《大国重工》的基本元素。我的创作工作,就是把这些元素融合起来,使之具有艺术性、可读性。为了让更多的年轻读者能够接受这样的内容,我需要组织更加活泼的文字,引入互联网上的各种‘梗’,把时代元素与严肃主题进行完美的组合。”事实上,这种网络风格的现实主义写法无疑为传统现实主义题材注入了新的活力。
类型文学并不意味着内涵的简单,在一些女性穿越小说和以女性为主人公的架空历史小说中,女性独立、自主,甚至主宰历史,很多读者从这种“女频文”的故事中看到了新时代女性的精神面貌,从中获得了阅读的快乐和精神的力量,这是现代文学以来女性文学中所缺乏的。在丁玲、张爱玲、萧红、张洁、陈染、林白、徐小斌等女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情感世界是被撕裂的,充满悲剧感,主人公面对人生困难是缺乏“行动力”的。穿越小说中的主角多是由后世穿到前世,主角自带光环,有先知先觉的优势,而以女性为主人公的架空历史小说中,“大女主”形象的塑造彰显着女性当仁不让主宰历史的智慧与勇气。在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中,网络女性小说体现了现实关切,表现了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芈月传》《扶摇皇后》等小说以女主角成长的故事获得读者的认同感,让读者确认自身的潜能,内心的渴望通过想象性体验得到升华,从而获得精神的成长。
从文学的品质来说,网络类型小说多是轻量的小说,故事曲折、充满悬念,有奇遇感,人物形象相对类型化。我们应对网络小说类型化的不足保持清醒的认识,类型化的网络小说在短时间内还很难消除套路、滥梗、流水线生产等问题,如何突破其限度,一些优秀的类型文学提供了有益的镜鉴,如麦家小说中那种充满悬念和神秘感的破译密码的传奇故事,细致透析人的心灵世界,实际上拓展了谍战小说的深度与广度。网络文学作品说到底是“文学”,而非流行读物,经典的网络文学作品必然具有艺术形式的独创性和完美性。在网络小说中,有些作品社会影响力很大,但在语言上比较粗糙、平淡,那些语言优美、结构讲究、有韵味的作品被称为“文青文”,类似猫腻、愤怒的香蕉、贼道三痴等“文青作家”比那些“小白文”作家更受网络读者尊敬。网络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遵循各种主角定律,但经典网络文学作品往往能如清明上河图般讲述历史长卷故事,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在构思上“脑洞”大开,“艺术创意”十足。
四、两种经典
中国网络文学只有短短的20年,而文学经典是那些在长的历史时段中经过读者检验的著作,是超越时代而能给不同时代读者提供精神营养的作品。在没有拉开历史距离的情况下,当代所认定的文学经典作品是否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网络文学经典作品多是畅销书,“没有前途的畅销书与经典作品之间的对立是彻底的,经典作品是长久的畅销书,它们从教育系统得到认可,进而得到广大的和持久的市场。”那些影响巨大的作品,其内涵能否经得起多代读者的细读推敲?《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盗墓笔记》《斗破苍穹》《斗罗大陆》之类的作品是否能在历史上留一笔?通过影视改编、各类评奖、小说排行榜等推选出来的网络文学作品是否能成为“长久的畅销书”,这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中国当代网络小说的写作处于商业的惯性之中,作家往往以每天数千字的速度更新。快速写作意味着来不及细细推敲,作家往往凭着惯性写作,套用模式写作,甚至用写作软件进行抄袭,一些有影响力的作品如《锦绣未央》被爆出抄袭的丑闻。处在商业模式中的网络写作导致了速度与精度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面前,通常的情况是牺牲精度,以读者、市场为风向标,很快抽空了作家的生活积累和艺术储备。作家们来不及充电、休息、调整,来不及细细地推敲、打磨作品,这种商业模式下的写作与文学经典的要求是对立的。很多影响力很大的作品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媒体的放大效应、网民的炒作效应,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也很常见。一些网络作家依靠职业作家身份生存,生存的压力很大,主要的心思是作品是否能卖钱,这种状态下文学经典难以生成。笔者曾在一次网络文学理论会议上听一位网络作家发言说:“我只关心两件事,一是作品是否触犯了黄线,二是作品是否能卖钱。”这种为金钱写作的态度,必然会迁就读者的口味,难以实现作品对读者的引导和提高。有些网络作家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写作,但一旦改变风格,就会失去粉丝,导致作品订阅量下降,只能重新回到原来的写作套路上。例如,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曾风靡网络,此后痞子蔡连续推出多部网络小说,但后来的作品每况愈下,已经没有多少读者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作家的文化素养偏低,没有更高远的艺术追求,没有积极的观世、大量的阅读,没有厚积薄发的沉淀,没有不断的学习提升,只靠网络获得的名气复制自己,是很难写出经典作品的。很多优秀的网络作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月关、青狐妖、唐家三少等网络作家积极转型,管平潮明确意识到网络文学需要“降速、减量、提质”。
网络文学经典在认定上也存在难度。在众多的网络小说中,那些经过读者检验的,有很好的口碑的作品才能进入排行榜,但经典不是简单的商业数据,经典的核心标准是创造性,作为类型小说的创造性往往是夹杂在模式写作之中的。陈平原认为:“类型研究把一部作品和其他相似作品放在一起考察,不是为了说明一切都古已有之,以学者的博学抹杀作家的才气,而是用更敏锐的眼光更准确的语言,辨别并论述真正的艺术创新。因为,所谓具有开拓意义的优秀作品,很可能不过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旧’,加上百分之一的‘新’;可正是这百分之一的‘新’改变了作品的质,实现了作品的艺术价值。能够真正理解、把握这百分之一的‘新’,比不着边际地颂扬天才作家的‘全面创新’好得多——其实何曾有过名副其实的‘全面创新’之作!”这意味着文学评奖、小说排行榜需要大量阅读网络小说的评委,而评委需要慧眼识珠,能在万千作品中识别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学者陈剑晖将文学经典分为“时代经典”和“永恒经典”,他认为:“当代的经典并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经典只不过是那些比较优秀、超越了同时代作家的思想艺术平均水准,并被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品。具体点说,我认为经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代的经典’,即在特定的时代,比如‘十七年文学’中的《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等,这一类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但它们确实在特定的时代中影响、教育了一代人,因此作为一种‘时代经典’,应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在写作文学史时应有它们的地位。另一类可称为‘永恒经典’,如《红楼梦》、鲁迅的《阿Q正传》,等等。这一类作品不受时代和空间的局限,它们以思想上的原创性与超越性、艺术上的独创性、时间上的永久性,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对‘永恒经典’的高端要求。就当代文学来说,目前从严格意义上还难觅‘永恒经典’,但具备‘永恒经典’潜质的作家作品可以找出不少。”这个判断大体也适合网络文学,网络文学难觅“永恒经典”,但产生了大量的“时代经典”,以及大量具备经典“潜质”的作家作品。
网络文学经典化是时代对网络文学提出的要求,众多网络作家分享了改革开放的红利,一些优秀网络作家通过写作获得了较高的收入,拥有广泛的社会声誉。2018年以来,唐家三少(张威)、蒋胜男、阿菩(林俊敏)、管平潮(张凤翔)、血红(刘炜)、静夜寄思(袁锐)、晴了(段存东)、梦入洪荒(寇广平)、跳舞(陈彬)、我吃西红柿(朱洪志)、匪我思存(艾晶晶)、我本纯洁(蒋晓平)等作家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这表明网络作家已经成为我国文化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国家对网络文学工作越来越重视,中国作协成立网络文学中心,浙江、广东、上海、江苏等地出台系列网络文学及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助推网络文学的发展,杭州成立中国网络作家村,江苏成立网络文学谷,中国文联、作协及文化主管部门也为网络作家提供了各种交流、学习的机会,为他们的写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也对他们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读者群,网络文学的兴盛符合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势,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符合人民的文化需求,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中国网络文学已有的成绩面前,在巨量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中,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永恒经典”网络文学作品的诞生。
(本文注释内容略)
原文责任编辑:马征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