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5年第1期目录

2025-04-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摘  要:

关键词:

  ·特别关注·中国式现代化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透视 

  摘要:西方社会生产的主导逻辑表现为从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再向剩余价值生产逻辑的转换,实现从封建社会到近代市民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开启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而中国社会生产的主导逻辑则表现为从物质生产向全面生产逻辑的转变,并力图通过物质生活资料、精神和社会关系等生产的现代化来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起源转型、发展路径、物质基础、目标指向上都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代表了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彻底决裂”到“两个结合”的发展过程,是从革命到建设之历史使命转换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具体化的必然结果,是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唯物史观 社会生产 “两个结合” 

  作者孙乐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学院教授(南京210023)。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创建的高水平的现代化文明样态,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模式,具有坚实的中华文化根基、鲜明的人民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是一个动态推进的过程,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制度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应坚持“两个结合”、以人民为中心和中华文化主体性等原则导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是一条不断发展、持续完善的文化道路,应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价值引领把握发展方向,以守正创新实现文化繁荣,以开放包容深化文明互鉴,不断创新文化表达,创造文明新形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道路 文化强国 

  作者周建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深圳51806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现代化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向度。从《宪法》确定的国家目标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应着《宪法》规定的“生态文明”和“美丽”。新征程新目标提出了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现代化的新要求新任务,需要建构新的环境法理学,《生态环境法典》作为承担生态文明建设宪法任务、履行国家责任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现代化的标志性立法。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必须立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对现行立法的系统整合、编订纂修、集成升华。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现代化 环境法学 生态环境 法典编纂 

  作者吕忠梅,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兼职教授(北京100088)。 

  ·前沿论坛· 

  基于悖论视角的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治理研究前沿与进展 

  摘要:面对技术复杂性、资源稀缺性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等约束条件,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在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治理过程中面临诸多悖论选择。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提炼研究标签,发现当前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治理研究以产品、互补者、创新和演化为主要研究主题。借鉴悖论理论中的归属悖论、组织悖论、学习悖论、执行悖论,发现不同治理主题中分别对应着产品身份的求同与存异、互补者权利的自主与控制、平台创新的利用与探索以及平台演化的稳定与发展几类悖论问题。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治理策略应包括选择性策略、整合性策略、分层性策略和动态性策略,主要应遵循互补逻辑和替代逻辑。 

  关键词:悖论视角 数字平台 生态系统 治理 

  作者焦豪,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875);宋嘉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北京100044);白颖,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中级经济师(济南250022)。 

  数字劳动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探索 

  摘要:目前学术界关于数字劳动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剥削—异化”和“礼物—互惠”两种范式。这两种范式都围绕平台与数字劳动(劳工)二元要素展开,只是研究的角度不同;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难以反映数字劳动的复杂性,也与中国数字劳动的特殊性不符。中国数字劳动研究应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多元—治理”研究范式,围绕“数字劳动(劳工)—平台—政府”运作系统展开,具体研究数字劳动的特殊形态,探讨平台经济建设和政府数字治理的有效途径,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的数字劳动研究。 

  关键词:数字劳动 研究范式 剥削—异化 礼物—互惠 多元—治理 

  作者肖祥,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荆州434023)。 

  ·概念与理论·概念生成/建构的方法与反思 

  具象参照型与现实逼近型:两种社会科学学术概念及其生成逻辑 

  摘要:“科斯定理”及其引发的混乱表明,社会科学中的学术概念不能简单地脱离其理论或知识体系及它们与现实的关系而获得正确的理解。依据学术概念之于理论的重要性、它们与现实和具象的关系,可以区分出“具象参照型”和“现实逼近型”两类具有相对性意味的概念;而其来源也可区分为两个:“既有沉淀的语言文化”和“仍待审思的生活实践”。学术概念生成的主流,存在比较明显的从辨析和解剖具象参照型概念以及事例、命题、分析框架乃至理论体系,迈向现实逼近型概念建构的趋势。这指向了包含着新思维新方法的更具基础性、一般性、组织良好、分析精准的理论或知识体系的构建。不过,其中又存在一个带有“闯关”意味的、知识“共淀”的逻辑与过程。 

  关键词:学术概念 具象参照型 现实逼近型 共淀逻辑 科斯理论 

  作者王水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2)。 

  超越概念“命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概念化 

  摘要:概念化是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在进行演绎式概念化时,研究者常常面对多重概念化的困境。出现这一困境的原因之一在于研究人员将概念化停留在以概念命名为导向的“编码”,而没有深入到以理论解释为导向的“映射”。编码强调对所研究对象的理论“命名”;映射则强调把被研究对象置于某一概念网络(理论)之中,以此寻求理解或者解释这一社会现象的机制。作为一个经验实例,家风这一研究对象在编码过程中,基于宏观/微观、静态/动态的多个二元划分,会面对不同编码选项(道德秩序、社会想象、道德资本和群体文化)。而特定研究问题决定了家风理论层面上特定的映射,以此帮助我们识别出哪一种编码更为契合特定的研究问题。 

  关键词:问题导向 概念化 编码 映射 家风 

  作者胡安宁,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200433);盛渠成,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本科生(上海200433)。 

  ·方法与范式· 

  第二人称方法论 

  嵌入社会认知:第二人称视角的两重含义 

  摘要:人的社会认知的基本能力与其所嵌入的社会网络的复杂性是相连续的。这意味着第二人称交互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单元本身即构成了界定该视角内涵的严格约束条件。对第二人称视角内涵的界定可以引入形式社会学中对两种最基本社会单元——二元体和三元体——的形式分析。在第一重含义中,第二人称视角被嵌入二元体中,第二人称关系即为纯粹的“我—你关系”,“我”的感知对象只是纯粹的“你”,“你”的感知对象也只是纯粹的“我”。在第二重含义中,第二人称视角被嵌入三元体中,原来的二元体中的双方直接受第二人称视角的引导同时注意第三方对象。 

  关键词:第二人称视角 社会认知 二元体 三元体 次级主体间性 

  作者董达,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副研究员;陈巍,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教授。(绍兴312000) 

  现象学访谈:第二人称式的双向建构 

  摘要:今天的现象学不只是一种概念化或技术化的哲学,而是作为一种哲学实践和跨学科的方法在许多经验科学和社会生活问题的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些广泛而深入的探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象学访谈技术的运用。那么,在何种意义上,这种以第二人称式的双向建构为特征的访谈是“现象学的”?以及在何种程度上,现象学访谈通过为那些待解释的问题提供关于个体经验的描述,能够推进对相关问题科学的和哲学的探究?要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跨越现象学与科学之间的理论界限,以开放和包容的眼光重新审视(甚至拓展)那些现象学的主题。 

  关键词:事实变更 悬置 现象学访谈 第二人称 交互 

  作者何静,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200041)。 

  文图学方法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价值 

  摘要:文图学是关于文学与视觉图像逻辑关系的研究,呈现为一种以语象与图像基本范畴为基础、以语图比较为核心内容的研究方法。文图学方法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呈现出理论的自觉性和现代学术意识,具体体现为三个领域:一是文学期刊封面、小说插图的研究;二是现代诗歌的语言修辞研究;三是语图关系视域下的作家研究。文图学方法的跨媒介性、跨学科性体现出开放的学术立场,为现代文学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新问题。它将中国学术传统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对构建中国本土理论话语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文图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语象与图像 语图关系 

  作者黄一,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天津300071)。 

  ·学科反思· 

  社会认识论的历史图景与“数智—实践”的研究未来 

  摘要:四十余年来社会认识论研究分别在国内和国外的学术界得到了充分发展。以“规范性”和“分析性”为特征的社会认识论研究分野了国外社会认识论研究的两条道路,并以迥然不同的研究风格演绎了知识的社会维度。围绕“社会认识”的根本定义,国内社会认识论的研究主旨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表征为“认识社会”与“分析知识”的两种研究理路共同主导了该研究领域。伴随着当代人类社会对数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深度渴求,有关“知识生产”的“数智—实践”问题对于未来的社会认识论研究来说愈发重要,而社会认识论与认知科学融合所引发的“数据知识”生产范式也将成为未来主要的知识生产方式。由此在“数智—实践”当中考察科学知识的生产、理解公共知识的生成,就衍化为未来社会认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和挑战。 

  关键词:社会认识论 历史图景 数智—实践 数据知识生产范式 

  作者尤洋,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太原030006)。 

  农业技术进步研究:方法变迁与应用动态 

  摘要:农业技术进步研究旨在分析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农产品的长期增值,研究对象逐步从农业生产端拓展至全农食系统。方法层面,农业技术进步研究的测度结果更加贴近真实农业生产规律;应用层面,农业技术进步研究在收敛和农业供应链等问题的研究方面进展迅速。立足现代农食全链条视角,构建以内生增长和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为核心的农业技术进步核算框架,考察农业技术进步与资源环境、气候风险等外生变量之间的关系成为农业技术进步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业技术进步 全农食系统 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龚斌磊,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杭州310058)。 

  中国法律史研究的视角、方法与路径 

  摘要:中国法律史研究,始终受到历史传统与西方学术的双重影响,因此其发展路径并非单一,而是受到不同时期内外合力的影响,产生了诸多导向性的研究方法。在双向合力中诞生的研究方法,不免包含两两相对的研究趋向。其中对中国法律史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有:法学化与史学化、教义化与社科化、辉格化与语境化三对趋向。这些趋向可概括为:研究目的是历史沿革还是法律问题,研究领域是局限于法学还是向其他学科拓展,研究立场是立足现代观念还是历史背景。上述研究趋向的对立,构成了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路径张力。在理解此路径张力时,多值逻辑的思维方式尤为重要,即允许在两个极端之间存在多个可能的状态。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更全面地把握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法律史 史学化 社科化 语境化 判例化 

  作者张冠梓,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100732)。 

  亚洲秩序构建研究的进展与方向 

  摘要:学术界通过中国引领、大国互动、多元参与、规制完善等视角对亚洲秩序构建进行了相应研究。但已有研究对亚洲秩序构建与大国崛起的关联性、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以及秩序构建中的合作因素讨论不足。亚洲秩序构建关乎中国周边外交前景与中美关系走向,相关研究则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应有部分。基于此,学术界应从整体性角度把握亚洲秩序的构建,并厘清中国在亚洲秩序构建上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国在构建亚洲秩序时,既需要处理好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把亚洲秩序构建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也需要处理好同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系。以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亚洲秩序构建既能发挥中国引领作用与其他国家积极性,又能避免秩序构建过程中的冲突与战争发生,有利于推进亚洲地区和平与合作。 

  关键词:亚洲秩序构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亚洲命运共同体 中美关系 周边外交 

  作者王俊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100007)。 

  ·中国学派· 

  程千帆的文学批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程千帆的文学批评思想产生于20世纪中国学术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中,它根植于中国学术传统又富于鲜明的时代特征。该思想以文学为本位,强调文学批评要在“感”“知”辩证和“能”“知”互动的基础上,实现“文艺学与文献学精密结合”。它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针对的问题有异,但其内在精神则始终不变,即对文学作品本身及其艺术规律的重视,以及折中东西、自我超越的学术旨趣。该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以文学为本位的研究取径和富于辩证精神又面向未来的意义指向。 

  关键词:程千帆 文学批评思想 两点论 当代价值 

  作者刘学军,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南京211200)。 

  ·新书评介· 

  作为理性信念的普遍伦理——《道义实存论伦理学》评述 

  摘要:邓安庆在其《道义实存论伦理学》一书中提出了一种“道义实存论”的普遍伦理构想,开拓了关于普遍伦理问题的一个全新视域。在构建其“道义实存论伦理学”时,邓安庆借鉴了海德格尔式生存论的存在论思想以勾连天道与人伦,并寻求伦理学之存在论奠基。但是,在确立具体的伦理原则时,邓安庆更多是诉求主要见于对话伦理学的后习俗伦理资源。问题是,如何协调这两种不同的哲学资源。进一步而言,以解构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为己任的海德格尔存在论是否以及在何种意义上能够支持基于启蒙精神的普遍伦理的理念? 

  关键词:普遍伦理 后习俗伦理 道义实存论 

  作者孙小玲,南昌大学哲学系教授(南昌330031)。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苏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