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AI写作的兴起与迭代发展引起当代写作的巨大变革,AI写作与人机协作写作成为新写作模式,写作是否需要亲力亲为与作家还有无必要培养之问倒逼创意写作学科重构。创意写作学科应以AI写作划时代技术变革为契机,重审学科定位,系统调整课程体系、研究对象、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着力提升元写作能力与算法人文主义素养,强化提示词写作与人机对抗写作训练,以生成叙事与生成抒情语法的研究成果反哺AI写作的算法机制,致力成为新写作时代AI写作算法的开发者、使用主导者与成果评判者,为国家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及全民写作提供核心支持。
关键词:创意写作;AI写作;人机协作写作;元写作
作者许道军,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200444)。
创意写作是指以写作为样式、以作品为最终成果的一切创造性活动。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它最初仅仅是指文学写作和文学写作教育,后来泛指包括文学写作在内的一切面向文化事业、创意产业等多种形式的写作及相关的写作教育。它于19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高校,2004年前后被引进中国高校,如今已从最初的两所高校发展到五百余所高校,其中三十多所高校招收创意写作研究生。202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修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将“中文创意写作”正式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等传统二级学科并列,明确提出“本学科以培养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课程的讲授和写作方法、技能的训练,促使学生具有应用文及一般写作的基本素质,并发掘和鼓励文学创作及相关研究的专门人才。本学科也包含写作方法研究和文学教育研究”。
AI写作的兴起正在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当代写作生态,创意写作也被卷入其中。对于一个以敢于并善于培养作家而著称的学科而言,写作是否需要亲力亲为,作家还有无必要培养,这些问题的回答关乎它的“生死存亡”。是被动成为这次写作变革浪潮的最大输家,还是直面AI写作的冲击?反思AI写作与创意写作的关系,重审创意写作的学科定位,系统调整课程体系、研究对象、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完成学科重构,并设想与筹谋其未来发展,是创意写作全体从业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AI写作的兴起与写作新时代的来临
AI写作是否能够突破人类“情感”界限?2018年,作家走走所在的上海谷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文本分析软件“一叶故事荟”,对顾城、海子、戈麦、余地、许立志、张凯、王尧、凯歌八位诗人的作品进行考察,发现“作家的一大特性之一是能通过语言来抵达任何特定的经历,从而表达自身立场。然而再丰富的感知、思想和情感,都可以被分词技术分解为词与词,再通过情绪计算方式,较为精准地计算出文本的情感信息”。这意味着,词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与“感知”“思想”和“情感”等建立了稳固的联系,而AI也“发现”了这个秘密,并能够进行词语和情感的准确换算从而跨过“情感”这道门槛。换句话说,AI自身没有“情感”,但它们能够通过词语“创造”人类情感,从而让接受无碍。
然而仍有人坚持认为AI代替不了人类写作。《三体》英文译者刘宇昆 ( Ken Liu ) 认为,AI只是一种全新的媒介,而不能把它简单视为人类写作的替代品,因而我们大多数人错用了AI写作。但许多作家、专家仍旧出于好奇“下水”,越来越多的素人也开始尝试,甚至有人试图浑水摸鱼,比如直接用AI作品投稿。这种愈演愈烈的趋势引起了主流刊物的警觉。2025年2月7日,《诗刊》副主编霍俊明严正声明,用AI生成的诗投稿的作者,将被拉入黑名单。《诗收获》的沉河也对此表示支持,同时提出将开辟AI写作专栏,但必须注明其作者是AI,人只是指令者。有人庆幸,“几位主编的及时发声,为即将失控的‘AI诗’踩下了刹车”。能不能“踩下刹车”尚未可知,但AI写作一定是这个时代无可回避的事实。
AI的出现让当代写作被迫出现了“人工写作”与“人工智能/人机协作写作”划时代的分野,它的崛起系统而深刻,涉及写作的方方面面。对于很多写作样式来说,未来不是简单的锦上添花,而有可能是“有你无我”。任何写作者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要么被迫与这种高效写作机器竞争;要么退回人类的精神与经验的一隅,专注人类具身性写作而孤光自照;要么借助人机协作写作,创作出具有AI速度与“人机融合”美学风格的新作品。
当下AI写作更多见于论文润色、产品设计优化、填表等方面,其对学术不端的影响也有所显现,对传统写作尤其是纯文学写作的冲击也是近在咫尺,但对于大众写作、素人写作来说却是一个“福音”。“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个试图将艺术创作所需要素转变为数字模型的尝试,它甚至消除了大部分艺术创作的‘媒介技术壁垒’(如基本的绘画技巧、乐理常识、乐器演奏技巧等),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不接受任何艺术训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理念生成艺术作品。”借助AI工具,人人皆可以写作,表达自我或者单纯进行文字写作游戏。现在,小体量文体已经实现了“写作自由”,而AI写作从业者正在为大体量文体而努力:“下一步我们会训练出一个专注于文学(小说)创作的大模型,让‘人人皆可写作长篇’成为可能”。相信很快,AI会覆盖全文体写作,全民写作也将成为现实。
网络文学让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写手大显身手,微博、美篇、朋友圈、公众号、视频号等则为有抱负的商业写作提供了平台,让更多的人一展情怀。AI写作开始为这些写作提供效率与技术支持,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写作中来。借助AI能否写出比过往更好的作品还有待观察,但让“人人都能写作”恰恰是创意写作学科致力推进的事业。
二、创意写作学科面临的挑战
创意写作作为学科,主要是通过师资、课程和教学等形式培养大批量、多层次、多类型的写作人才;作为学术研究,主要研究创意规律、写作规律与教学规律,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写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作为写作实践活动,主要是人类以文字为媒介、以作品为成果形式的创造性写作。然而,AI写作的兴起对创意写作的三个维度构成了全面挑战,比如写作主体认定、作品版权归属、写作伦理与人文精神有无等,其中有些挑战牵涉到观念、法律,有些挑战则直接关涉到创意写作的学科根基。在某种意义上说,现阶段AI写作越是进化,创意写作越是不安。
最大的挑战,如前所述,是作家是否还有必要培养。在创意写作兴起的一百多年里,它最大的挑战是写作可不可以教学,作家可不可以被培养。尽管对有关创意写作学科的效能与合法性的质疑一直都在,但是在今天,AI写作对当代写作的冲击,撼动着创意写作学科的根本。作为学科,创意写作除了培养一般性的文学作家之外,还培养艺术家、广告人、策划人、传媒人、出版人、设计师等“创意作家”。而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的工作似乎都可以被AI替代,无须他们亲自写作,至少AI让创意写作学科的人才培养使命变得没那么重要。与此同时,没有接受创意写作系统训练的素人,借助AI写作工具同样能够写作,这更显创意写作学科的尴尬。
第二个挑战是,写作是否还需要研究。据报道,DeepSeek已经搜集超万亿字的优质文本,建立起包含8000多种修辞手法、300多种叙事结构、200多种文体特征的知识网络,而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地增加。尽管“我们给它输入语料,但我们不知道它真正学到了什么”,但是不管用了什么方法,它的确写出了东西。如果AI已经掌握了人类已有的素材库,并且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写作方法,比如仅仅是词与词的大概率排列,且不断进化,写作还有必要研究吗?或者说,人类的构思、灵感与积累的写作技巧还能与“算法”相抗衡吗?与写作是否需要研究这个问题相关的是创意是否需要研究以及是否需要被专业化培养。
创意不仅仅是奇思妙想,灵机一动,在创意大师赖声川看来,创意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能力。AI强大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功能,让它在解决问题的视野、敏捷度、专业性、多样化以及举一反三各方面远超一般人类个体,人类引以为傲的见多识广、博古通今、集思广益乃至具体的“头脑风暴”等各种创意资源与创意能力在这里相形见绌,其个性化交互还能做到“私人定制”和“全天候服务”。
第三个挑战是AI写作是否属于创意写作范畴。创意写作是一切“创造性写作的统称”,但它的前提是“人类以写作为活动样式”,体现的是“人类”的创造性。“创意”是相对的,有“原创”和“二度创意”之分,创意的有无与多少取决于对已有解决方案或者说创意的比较。在写作活动中,“创意”在技术上体现为“陌生化”“诗意”“戏剧性/化”等作品生成机制,在主题与价值观上体现为回应人类问题、精神困境、人性深度等,整体上以文字的形式推动时代进步,满足人类不同层次的精神与审美需求,也包括提供即时的情绪价值。弱人工智能时代,AI写作的“创意”难免笨拙;强人工智能时代,AI写作开始与人类的“创意”分庭抗礼;超人工智能时代,AI写作或许全面碾压人类写作。此时我们是否可以认为,AI写作才是“创意写作”,而人类写作却不是?
现阶段看,AI写作自然存在着不完美之处,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能证明人类写作、创意写作永远具有优越性,不可替代。我们只能认为,它的不完美为创意写作学科的重构留下了时间,更留下了服务人类写作的机会,而创意写作的重构也将以它的挑战为前提,并将它的问题一并纳入创意写作的问题范畴。
三、创意写作学科重构的路径探索
尽管AI写作极大挑战了创意写作学科的合法性,但它只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写作领域的应用,假如不从狭隘的本位主义出发,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创意写作的理想诉求。AI写作与创意写作都致力于让写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多样化,并且鼓励更多的人以更小的成本获得写作的能力和机会,让写作更加大众化。从这个意义上讲,AI写作在很多地方为创意写作提供了支持,并助力创意写作学科理念落地。“整体上讲,创意写作和人工智能写作面临着共同的时代语境、分享着共同的写作理念、承担着共同的文化使命,在数字化写作语境下它们可以联结互释。”更重要的是,AI写作的兴起或许能够成为创意写作浴火重生的节点,危机意味着契机。一方面,AI写作的迭代倒逼创意写作的进化;另一方面,创意写作可以借助写作工具与教学技术的迭代,进行学科优化与重构。
在学科定位上,创意写作坚持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国家文化事业与全民创意写作三个主要面向,适应写作民主化、文化多元化与传媒技术的更新换代三个重大转变,以培养新时代新型创意作家、创作新型创意作品为己任,但此时不应再坚持认为写作仅仅是“人类写作”,而是包括AI写作或人机协作写作在内的一切有创意的写作,而AI写作的“创意”实际上来自人类科技、艺术与写作创意的综合,是人类写作“二度创意”的强化。作为学科,其培养目标依旧是创意写作人才,而此时的创意写作人才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人类写作者,也不仅仅是会使用AI的作家,而是能够娴熟地掌握人机协作写作并能定义AI写作边界的人文主义者。这样的人文主义者将同时具备创意写作的专业能力、现代写作技术的使用能力、人文素养与独立思辨能力等。
在研究对象上,创意写作不仅要研究人类的创作活动与作品,还要将AI写作、人机协作写作及其成果纳入研究范围。在写作活动研究上,一方面要着眼作品生产的高质、高效与专业,另一方面要着眼解决AI写作的天然局限,比如原创性边界的消解,情感深度的机械化,人类经验的扁平化,地方性消失危机,大数据偏差导致的模式化、同质化、价值观偏见等。在作品研究上,着眼好作品、新作品以及作品的多样化,但同时也要认识到,随着AI写作的兴起与大量新作品的诞生,一种新型的AI审美也会随之产生。
在教学方法上,工作坊依旧是基本教学方法,而AI技术让工作坊教学如虎添翼。工作坊需要主导者、倡导者、工坊伙伴等成员,而AI是一个天然集思广益的“独唱团”和一个优质的工作坊伙伴,能够同时扮演上述多个角色,参与到学生作品的设计与讨论中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任何知识和技术上的问题,都可以与其讨论而不会担心被拒绝。同时,它的整合力有助于学生完成完整的作品,从而可以在一个完结作品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修改。实际上,人机协作写作项目与跨学科联合教学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不少先行者已经认识到,“人工智能在文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教学方法和内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创意写作以“一项在全国高校内开设的小说、诗歌写作课程的校园计划”和“一个招募小说家、诗人从事该学科教育教学的国家体系”形式拉开序幕,以“聘请成功的作家(‘成功’即在被‘认可’的期刊和杂志以及被‘认可’的大学和商业出版社发表作品,并通过此类出版获得重要文学奖项)来教授大学的创意写作课程”为传统。那么,AI时代的创意写作谁来教学?显然,传统作家已不足以胜任,具备元写作能力同时具备人机协作写作经验、法律意识等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新型作家是首选,也只有这样的复合型作家才能实现创意写作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当下作为师资的作家教师要率先走出舒适区,与AI写作一起“进化”。
四、创意写作学科的未来趋势
AI写作倒逼创意写作学科系统重构,未来的创意写作将与AI技术一起与时俱进,实现写作模式、作品形态、知识体系等多样变化,而创意写作研究也将为AI写作提供关键支持。
从写作模式上看,AI写作将取代绝大多数事务性、政务性、新闻性的写作,但人机协作写作将会成为主导实践模式,纯粹的人工写作将趋向小众化。AI作为创意写作学科从业者密不可分的“创意伙伴”,辅助人类突破思维局限与创意瓶颈。传统意义上的“创意”不再是人类的独有之物和稀缺之物,而AI写作的“创意”也不仅是技术的产物。相对于今天的写作创意,未来的“创意”将站在AI的肩膀之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令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更值得期待的是,它们会融会更多人类的“温度”。
从读写关系来看,AI将根据用户偏好生成定制化内容,实现写作的个人化与可控性。在过往文学史上,一直是作者怎么写,读者怎么阅读,后者处于被动地位。剧本杀包括部分网络剧情游戏的兴起让上述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读者参与了作品,成为作品的主人公之一。但这种关系依旧是被动的,离不开作者的规定。AI写作为读者无限制参与作品提供了便利。未来,可以通过作品改写、续写乃至反写的方式,在关键功能项位置,代入或替换读者信息与意向,化主人公的故事为读者个人的故事。比如,《红楼梦》可以不再仅仅是“贾宝玉”的故事,而是所有读者的故事,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人人都可以虚拟体验,这些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方式也可以“私人定制”。
从学科存在上看,创意写作将要建构伦理与法律框架、内容溯源、版权分配、责任归属的全球标准,它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新文科,将来它所“跨越”学科的幅度会更大。未来基于内容溯源、版权归属的“数字文献学”会成为“显学”。反过来说,未来的“数字文献学”工作路径将很大程度上依赖创意写作研究。只有知道了作品的生成秘密,才能知道作品的来路、归属与去向。但无论如何,创意写作的“主业”是研究创意写作及其产业化规律,培养优质创意作家,创作优质创意作品,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事业与全民创意写作。
结语
AI写作的兴起与迭代并非创意写作的终结,而是重构的契机;AI写作也并非创意写作的对立面,相反它是创意写作强化自己的助手。AI时代的创意写作将如何影响新型写作生态,则需要创意写作教育者、创作者以及技术开发者形成价值共同体。AI技术与创意写作应互相成就,为未来的写作配置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双翼,使其飞得高,也飞得稳。
〔本文注释内容略〕
原文责任编辑: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