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艺术社会学既是艺术学理论的交叉学科,又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双重学科定位也带来了三个发展困境,即艺术学与社会学的隔阂状态,重思辨研究、轻经验研究的总体格局,重外来理论、轻本土现象的基本情况。为此,可以从融通艺术学与社会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形成思辨研究与经验研究并重的格局,从本土艺术现象出发提炼生成理论等三方面推进艺术社会学发展。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加强艺术社会学各分支学科之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加强理论与理论、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可以更好促进中国艺术社会学繁荣发展。
关键词:艺术社会学;学科;理论;经验;对话
作者卢文超,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南京211189)。
近年来,中国艺术社会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以艺术社会学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次,国内的学术期刊越来越关注艺术社会学领域。再次,对国外艺术社会学研究的译介越来越具规模化和体系化,不少重要著作翻译出版。最后,以艺术社会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不断召开。与此同时,艺术社会学也面临着发展的内在困境,需要我们寻找突破之道,以便更好地推动它的发展。
一、中外比较视野中的学科属性与定位
阐明中国艺术社会学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与突破之道,首先需要对它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定位进行深入分析,其次要凸显它发展的独特语境。这都需要在中外比较视野中展开。
在国外,艺术社会学具有艺术理论的性质,不少学者将它作为一种美学或艺术批评。艺术社会学还被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该领域学者一般来自社会学系,他们使用社会学方法对艺术进行研究。如贝克尔提出艺术界的思想,认为艺术是一种集体活动。彼得森提出文化生产视角,将音乐视为一种工业进行价值中立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前者称为“艺术—社会”学,将后者视为“艺术—社会学”。
国内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与国外基本类似,向艺术学与社会学两方面分别倾斜。一种学科定位是将艺术作为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此而言,艺术社会学提供了对艺术的社会属性最丰富和最深刻的认识。因此,很多学者都将它视为美学或艺术理论的一部分。例如,张道一指出,艺术学具有十个分支学科与十个交叉学科,艺术社会学是不同学科“横向嫁接”而成的十个交叉学科之一。李心峰认为,艺术社会学是艺术学学科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分支学科,也是一个具有相当长的学科历史的传统艺术学科。王一川指出,艺术学理论可以分为基础艺术学理论和应用艺术学理论,前者主要研究艺术的普遍规律和特性,后者主要研究艺术学在特定艺术行业中的应用。在此二分框架中,他将艺术社会学置于前者之中,由此确定了其基础艺术学理论地位。由此可见,学者们都认识到艺术社会学的艺术理论属性,认识到它在探究艺术的社会属性时不可或缺的关键地位,在不同的框架或逻辑中确定了它的学科定位。
另一种学科定位认为艺术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艺术,由此推动了社会学本身的发展。以往国内社会学界对艺术并不太关注,这种趋向近期开始有所改变。肖瑛指出,应该积极地建设文学社会学。这不只是为了多一个分支学科或分析对象,而是为了“唤回社会学者被抽象经验主义遮蔽的朴素情感”。这是以社会学为依归的一种深远思考。闻翔呼吁,应该将艺术带回社会学的视野,这是“对社会转型与时代变迁的回应”。由此可见,社会学界越来越关注艺术,意图以此推动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这不仅是社会学新分支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将艺术、文学本身蕴含的价值内涵注入社会学,由此使社会学变得更“艺术”。接着前文所说,如果前者是“艺术—社会学”,意指以社会学方法研究艺术,那么后者则是“艺术化—社会学”,是援艺术入社会学,由此丰富和改进社会学自身。无论如何,它们最终的旨归都是社会学。
可以说,国内外的学者都认为艺术社会学是重要的交叉学科。无论该交叉学科的侧重点是在艺术还是在社会学,它都具有明显的双重学科属性。一方面,它的研究对象是艺术,提出了一种关于艺术的不同论说,具有艺术理论的性质;另一方面,它使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艺术现象,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与国外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在发展艺术社会学时,有一个独特的重要学科背景,这就是艺术学理论。目前国内艺术社会学的发展主要依托这个学科平台。这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就分支学科而言,国外艺术社会学分支学科往往都处在社会学这个平台上。无论是音乐社会学,还是文学社会学,一般都是社会学家在对艺术现象进行研究。它们的重心在社会学上,交流也围绕该重心展开。与此不同的是,国内艺术社会学分支学科目前主要处于艺术学理论这个学科平台上。就此而言,音乐社会学、文学社会学等分支学科主要围绕艺术展开,有利于推动我们对艺术本身的理解。其次,就交叉学科而言,在国外艺术交叉学科往往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院系,如艺术社会学属于社会学,在社会学系;艺术人类学属于人类学,在人类学系。虽然它们都关注艺术,但因为没有共同的学科平台,所以相互之间少有对话和交流。换言之,这些艺术交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较少。比较而言,国内的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这些交叉学科都属于艺术学理论,依托该学科平台,这些从不同学科出发对艺术进行的研究就汇聚到一起,能更经常地相互聆听和对话,更频繁地相互来往与论辩。这有助于激发出新的理论。
中国在发展艺术社会学时,还面对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现象。无论在历史中还是现实中,中国的艺术现象都有其独特性,这毋庸赘言。与此同时,它还有来自自身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论基因。就此而言,应该对作为学科的艺术社会学和作为思想观念的艺术社会学予以区分。前者是指艺术领域或社会学领域以艺术社会学之名进行的研究,后者则是有关艺术社会学的各种思想观念。作为一个学科,艺术社会学是近代以来的产物;作为一种关注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思想观念,艺术社会学则源远流长。在发展艺术社会学时,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如兴观群怨、知人论世、文以载道等耳熟能详的观念,无疑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智慧,是需要创造性激活的理论资源。
二、学科面临的困境与突破方法
目前国内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属性决定了它所面临的三个困境:艺术学与社会学的隔阂状态;重思辨研究、轻经验研究的总体格局;重外来理论、轻本土现象的基本情况。相应地,改变这三个困境需要融通艺术学与社会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形成思辨研究与经验研究并重的格局,从本土艺术现象出发提炼生成理论。
(一)融通艺术学与社会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
艺术社会学分属不同的学科,即艺术学理论和社会学,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阂。来自艺术研究领域的学者一般对艺术很热心,但他们往往并未系统地受过社会学训练。他们对社会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具有一些模糊的印象与认识,却很少真正熟悉和掌握。这限制了他们对艺术开展经验研究的可能。与此相对应的是,虽然社会学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艺术,但总体而言关注度不高,艺术仍未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目前仅有少数社会学学者对艺术进行研究,但他们往往对艺术学不太熟悉,特别是对艺术最独特的审美特征与形式特征,往往缺少进行分析的有效方法。简而言之,懂艺术的缺乏对社会学的了解,懂社会学的缺乏对艺术的了解。解决之道就在于打破学科隔阂,使艺术社会学的研究者对艺术学和社会学都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就此而言,国内学界已经有所行动,艺术学与社会学领域学者之间的交流正在逐步增多。可以说,艺术学与社会学知识、思想与方法的兼备,是艺术社会学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如此,才能在发展艺术社会学时既注重艺术学,也注重社会学;既注重审美维度,也注重社会维度,实现两者的有效统一。
(二)形成思辨研究与经验研究并重的格局
长期以来,国内艺术社会学的基本格局是重思辨研究、轻经验研究,较少关注作为“进程”的艺术、作为“活动”的艺术,而更多地关注作为“理论”的艺术,致力于对传统艺术社会学理论进行梳理、论辩与批判。与此同时,在国内对艺术展开的研究中,基本格局也是如此。与艺术社会学领域相比,这种格局甚至更为明显。刘东在他主编的“艺术与社会译丛”总序中认为,艺术社会学能为国内艺术研究带来巨大的变革,它可以推动艺术研究从“思辨”走向“经验”,从“高蹈于上的、无从证伪的主观猜想”走向“脚踏实地的、持之有故的客观知识”。
国内艺术领域的学者较早关注艺术社会学,他们倾向于理论性的、思辨性的研究;而国内社会学者近期才开始关注艺术社会学,他们倾向于经验性的研究。要改变这种研究的总体格局,就要大力推动中国艺术社会学的经验研究。一方面,艺术学领域的学者要学习社会学方法,对艺术进行田野考察;另一方面,社会学领域的学者要更多地关注艺术,将更多的社会学方法扩展到艺术研究中。
需要注意的是,推动中国艺术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并不意味着它就仅仅止于对现象的经验描述,而不再追求思辨性和理论性。沃尔芙批判美国的艺术社会学往往沉浸在经验的细节之中,而忽视宏观的历史背景和批判性的理论追求。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经验的客观描述,同时也兼顾思辨性和批判性的理论追求。
(三)从本土艺术现象出发提炼生成理论
在建构中国艺术社会学理论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外来理论与本土现象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内艺术社会学发展的基本现状是外来理论较多,本土理论偏少,缺乏有效的本土理论来解释本土现象。
发展中国艺术社会学,离不开对国外艺术社会学理论的借鉴。例如,无论是布尔迪厄的艺术场理论,还是贝克尔的艺术界理论,都为理解和阐释中国的艺术现象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方法。但是,国外的艺术社会学理论是面对彼时彼地的艺术现象的思考,对中国并非完全适用。中国的艺术现象有其独特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并且时时在流动变化。这样的特质赋予我们建构艺术社会学理论的巨大空间和广阔前景。尽管中国学者一直在此方向上努力,但遗憾的是,当前中国艺术社会学尚未发展出可以与艺术场、艺术界、文化生产视角、文化菱形等外来理论相比肩的理论。那么,该如何建构中国的艺术社会学理论?
一种路径是单纯地对外来理论进行阐释和研究。实际上,在社会学发展史上,不少理论家都通过阐释前人的理论来建立自身的理论。这是一条重要的路径。虽然这里风光无限,但对中国学者而言,也存在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那就是沉湎于对国外理论的言说,从理论衍生理论、流于抽象和空疏。另一种路径是单纯对艺术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这种路径直接面对中国艺术的经验现场,非常接地气。但是,由于缺乏深厚的艺术社会学理论素养,它可能会导致对艺术现象的描述流于表面和琐碎,沉浸在繁杂的细节中无法自拔;与此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对艺术现象的描述缺乏理论意识,不能充分释放自身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潜能。因此,尽管这种路径关注了自身的艺术现象,但建构的艺术社会学理论却倾向于简单和粗糙,缺乏一定程度的精致与复杂。毫无疑问,缺乏理论意识,仅仅描述中国艺术现象,并不能带给我们丰硕的艺术社会学理论成果。
以盖房子为比喻,如果说第一种路径是描述别人如何盖房子,第二种路径则是关起门来自己盖房子。前者沉迷在言说中,却不曾亲自动手建构艺术社会学理论;后者只是动手,头脑中却无房子的复杂蓝图。两者都无法建构起艺术社会学理论的宏伟大厦。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踏上建构艺术社会学理论的坦途。因此,在说清楚国外的艺术社会学理论之外,我们还应面对国内的艺术现象发声,不仅言说既有的理论,还要做自己的理论。做自己的理论不仅仅是复制和转述,更是操作和实践。只有这样,我们的理论才不会沦为空谈,也不会肤浅。
三、新文科视域下的艺术社会学研究
中国艺术社会学的发展面临着一个独特的契机,那就是新文科建设。艺术社会学是艺术学与社会学交叉融通的产物,非常契合当前新文科建设的潮流。在新文科建设中,艺术社会学在艺术学理论这个学科平台上,可以加强其分支学科之间、与相邻学科乃至远距离学科之间的对话,由此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与可能。
(一)加强分支学科的内部对话
艺术社会学各个分支学科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对话。从目前艺术学的学科目录而言,艺术包含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和设计等不同门类。此外,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建筑是一种造型艺术,它们也可以纳入广义的艺术范畴。从逻辑上来说,有多少种不同的艺术,就会有多少个艺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目前,国内发展较为充分的是音乐社会学和文学社会学。
对于国内的音乐社会学,曾遂今认为它是当代音乐学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音乐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对于国内的文学社会学,除前述肖瑛等学者的关注外,在文学领域它一直是热门,如傅璇琮对文学与科举制度关系的考察。尽管文学社会学、音乐社会学从逻辑上来说是艺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但在现实建制上它们往往属于音乐学或文学,位于音乐院系或文学院系,彼此之间相互交流不多。换言之,它们之间没有思想的边界,却有组织机构的边界。我们需要打破这种组织机构的边界,使艺术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相互之间进行更多对话与交流,由此创造出更为生动的理论发展局面。例如,艺术社会学分支学科甲可能会关注A问题,而这可能是艺术社会学分支学科乙尚未关注,却实际存在的问题。由此,前者就会启发后者对A问题的关注,反之亦然。在艺术社会学发展过程中,这种事例数不胜数。因此,艺术社会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这种互动交流,会实现一种优势互补、相互受益的局面。此外,从逻辑上推论,艺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越多,发展得越充分,这种相互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就会越丰富,成果就会越丰硕。因此,国内美术社会学、设计社会学、舞蹈社会学等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这会丰富中国艺术社会学的学科阵容,使这个大家庭人丁兴旺、繁荣发展。
艺术门类不同,与社会学交叉而成的艺术社会学各分支学科就会形成不同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路径,由此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是它们有个性的一面。与此同时,它们在逻辑上都属于艺术社会学,因此还有共性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社会学就是对各分支学科共性的一种总结与提升,也是对各分支学科个性的一种容纳与吸收。
(二)促进与相邻学科的外部对话
在艺术社会学的发展中,跨学科地汲取思想与智慧非常重要。中国艺术社会学需要积极地汲取多学科特别是相邻学科的思想营养。这主要来自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史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艺术,但都汇聚在艺术学理论这个学科平台上,会给艺术社会学的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
中国艺术人类学家较早关注艺术,并且率先进入中国艺术的现场和田野,他们的研究可以给艺术社会学很多启发。如方李莉对景德镇陶瓷、艺术与乡村建设等现象进行的研究。以往艺术人类学与艺术社会学之间的交流并不多,但近期开始频繁起来,其中艺术学理论学科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就艺术社会史而言,它与艺术社会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贝克尔认为,最好的艺术社会学家不一定来自社会学领域,而是来自艺术史领域,如艺术社会史家米歇尔·巴克桑德尔。就中国而言,艺术社会史的发展也呈现出蓬勃的气象。当然,两者之间的侧重点也有不同,艺术社会学倾向于将艺术视为社会现象,而艺术社会史则倾向于考察社会对艺术本身的影响,其中,艺术的独特性得到了强调。就此而言,艺术社会学更应该向艺术社会史学习。
艺术社会学还可以汲取营养的交叉学科有艺术经济学、艺术管理学、艺术教育学等。有些学科或研究并不属于艺术学理论的交叉学科,但却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社会学思想资源,如文化研究、视觉文化研究等。艺术社会学也需要与一些远距离的学科进行对话,例如艺术哲学。就艺术的基本观念而言,两者可能相差甚远,甚至水火不容。但是,艺术社会学还需要借鉴艺术哲学的成果。因为在艺术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有还原论的倾向,即将艺术还原为社会因素,丧失对艺术特殊性的关注。而艺术哲学则相当深入地讨论了艺术的特殊性,这是艺术社会学需要特别加强的。
总之,艺术社会学应该广泛地与相邻学科和远距离的学科展开对话。只有展开充分的对话,才能汲取不同学科的思想智慧,更好地为我所用,发展和丰富自身。费孝通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仅适用于不同文明之间,它同样适用于不同学科之间。艺术社会学应该秉持这种原则,打破学科本位主义,围绕问题意识敞开心胸,与其他学科展开充分的、深入的对话。
中国艺术社会学加强对话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加强理论之间的对话。艺术社会学对话的伙伴越多、对话的程度越深,就越有利于该学科的发展。因此,要加强艺术社会学与国外艺术社会学理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广泛地汲取各种思想营养和理论资源,推动自身的发展。加强艺术学与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对话,使艺术社会学研究跨越两者之间的藩篱。其次,加强理论与现实的对话。面对中国艺术现象本身,从经验出发生成理论。任何一种独特的经验,都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理论可能性,只有深入中国独特的艺术现象内部,以此作为思考的基点,才能真正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社会学理论。总之,只有加强对话性,中国艺术社会学才会富有生产性,具有灿烂的前景和美好的未来。这是值得期待的,也是值得努力的。
原文责任编辑:马征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