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目录

2024-07-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摘  要: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优势的多维分析”笔谈 

  编者按: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为深化对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规律性认识,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本刊约请学术界专家进行学理阐释和学术探讨,形成本组笔谈。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逻辑 

  作者郭克莎,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泉州362021)。 

  产业链政策:中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践的新趋势 

  作者刘志彪,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南京210093)。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 

  作者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836)。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标识性概念· 

  侯外庐的社会史研究及其理论贡献 

  摘要:侯外庐先生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对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作出合理的解读,指出中国古代走了“家族—国家”的维新路线,与西方古代“家族—私产—国家”的路线不同,并对维新路线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作了分析、说明,将中国的历史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用中国的材料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侯外庐指出封建社会前期,具有统治地位的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提出要区分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将地主阶级分为皇族地主、豪族地主和庶族地主。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则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潮,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社会,需要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角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总结和探索。 

  关键词:侯外庐 社会史研究 亚细亚生产方式 土地国有 资本主义萌芽 

  作者梁涛,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北京100872)。  

  侯外庐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与现实意义 

  摘要:侯外庐先生是享誉中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他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民族化(中国化),以社会史与思想史结合研究的治史路径,创立了思想史研究的中国学派——侯外庐学派。他强调“在严格要求下”从事科学研究,树立严谨学风和求实精神;他关注史学发展中新的生长点,显示出一个学者不懈追求的品质和卓见。他尊重过往、把握当下、关注未来,形成了独特的史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影响巨大、意义深远。侯外庐先生的史学思想遗产对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特别是建构中国史学自主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侯外庐学派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中国学派 中国史学自主的知识体系 

  作者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北京100875)。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授权资本制的中国运行机理 

  摘要:从认缴制到授权资本制,是我国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重大理论飞跃,标志着股份有限公司融资法治现代化时代的来临。授权资本制的关注重心在于公司融资自主权与新旧股东利益平衡。公司章程或股东会授权董事会发行股份,既方便公司设立,又重塑公司融资治理的权力分工,突出董事会的决策者地位。授权资本制与类别股、实缴制相结合,既满足不同偏好的投资者需求,打开公司与股东间的新型资本类交易通道,又减少公司注册资本虚化等问题。对于新旧股东的利益平衡与救济之道,在股东优先认购权章程选入模式下,须以强化董事受信义务作为支撑,辅以新股发行主要目的审查与瑕疵之诉的司法救济。 

  关键词:授权资本制 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会决策 类别股份 

  作者傅穹,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长春130012)。  

  论预测性司法 

  摘要:预测性司法是以系统论与运筹学为底色,以风险防控为导向的算法预测实践,遵循数据驱动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在安全治理需要、国家顶层推动以及政法科技创新的交叠影响下,我国预测性司法迅速发展,在引发刑事司法联结社会、治理社会、组织业务、决策理性等运行逻辑结构嬗变的同时,也与刑事司法价值形成内生冲突。基于良法善治的要求,应以“规制—认知—规范”总体合法性为切入点,基于比例原则确保预测性司法的合规部署和严格适用;按照司法价值敏感设计推动算法与数据二元治理,破除透明度与准确性悖论;围绕数字资本的均衡分布,以轻推为限度确保司法人员决策自主性、以关系伦理学强化诉讼参与人的有效参与。 

  关键词:司法 算法 预测性司法 自动化司法 精算司法 

  作者王禄生,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南京211189)。  

  大国竞争中的技术遏制与反遏制 

  摘要:后发追赶国家应该如何动态有效地应对来自领先大国的技术遏制?现有相关经济理论缺乏对国际关系的考量,而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则对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市场行为研究不足。构建一个包含国际关系动态博弈的一般均衡经济学理论框架可以发现:当领先大国出于内生的霸权利益考虑而选择对后发追赶国家进行技术遏制时,后者可以通过补贴本国生产和研发进行反遏制,且最优补贴率随着所受技术遏制程度的增加而提高。虽然补贴政策在短期可能引发更严苛的技术遏制,但会缩短技术遏制的时长,并在中长期实现更高的福利水平。而考虑到现实中补贴政策可能引发的企业“道德风险”等问题,后发追赶国家还需采取包括竞争政策在内的其他可行性策略。此外,通过增强国防战略型产业对民用产业技术溢出的效率,亦可提升后发追赶国家的反遏制能力与效果。 

  关键词:大国竞争 技术遏制 产业政策 国防战略型产业 

  作者王勇,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教授(北京100871);赵昌文,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广州510275);江深哲,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北京100871)。 
 

·跨学科、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 

  从口误类型看汉语音节的内部机制与认知模式 

  摘要:基于对实际发生的口误的分析,可以说明汉语音节的内部机制和认知模式,其音段组织按“1—2—4”指数级机制逐层扩增,并藉声调的“不可分割”性质,保护并决定汉语音节的整体型特征。发现汉语音节机制代表的是一种“关系”,使得西方学术界在数十年的音节大争论中无法解决的“音节第一难题”得以消解。音节/字在汉语中是联系音系和语法系统的枢纽,音节下行和字上行都呈现指数级机制,这个发现将完善我们对人类“普遍语法”的构拟。汉语音节内部的指数级机制,与同属心理学领域的音乐系统的单位拍内部机制一致,两者的核心模式与物理领域的“光子”模式相似。 

  关键词:口误 音节 指数级机制 音乐单位拍 物理光子 

  作者何丹,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杭州310058);沈家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破域:数字时代的媒介论 

  摘要:人类凭借媒介技术不断实现肉身主体的外化,是文明演进的持续性过程。当前急速崛起的软件代码技术打通了人与机器,创造了人—机合一的新型主体,以及人—机互嵌的社会系统,从而引发人类文明的更新。旨在超越中介化理论的破域一元媒介论认为,媒介即破域,媒介经由打通有机物人类肉身与无机物机器的两元区隔,将人与环境(自然物、人造物)构造为连接、转换、生成的动态整体系统,媒介性就是这个一体化系统的抽象运作机制及过程。当前人工智能媒介实施的人类主体性破域,正引发人类社会一系列重大问题,亟待学术界关注。 

  关键词:破域 数字技术 媒介性 人工智能媒介 

  作者孙玮,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200433)。  

  社会转型与中国近代女大学生的教育样态 

  摘要:在近代社会转型背景之下,中国女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和教育选择既与传统中国女性迥异,也与欧美不尽相同。一方面,随着女禁解除,男女同校的教育形式被中国高校普遍采纳,高校女大学生的制度环境较为宽松;另一方面,女大学生的社会来源和地理分布较男生更为集中,女子进入高等教育的门槛明显高于男生,在看似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背后隐藏着更难逾越的阶层限制。大学之门平等向女性开放,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发展形成的。这不仅有助于推进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研究,也为理解全球近代女性平等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中国经验。 

  关键词:社会转型 女大学生 社会来源 量化历史 

  作者梁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210023);李中清,香港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文明起源与文明互鉴· 

  敦煌乐舞图像的艺术造境与中华美学精神 

  摘要:敦煌艺术遗产中蕴含丰富的中华美学资源。乐舞图像是敦煌壁画中极具代表性的内容,其与洞窟整体结合形成的空间造境具有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敦煌艺术构造的圣俗交融的意义空间,具有中华文明礼乐精神的底色,见证着丝绸之路上中外文明的交相辉映和相互融通,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不同于外来佛教艺术,敦煌乐舞图像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观念和技法,凸显了重视线条造型的绘画艺术的意蕴,赋予了有限的空间以流动的时间感,彰显了中国艺术的意境之美与对自由和心灵的超越性追求。挖掘和阐释敦煌乐舞图像中所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作为意义体系和美学体系的敦煌艺术遗产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中华美学精神 敦煌艺术 乐舞图像 空间造境 

  作者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苏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