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9期目录

2025-10-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摘  要:

关键词:

  以正确二战史观全面把握二战的多重性和中国的东方主战场地位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全球性战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然而长期以来,在二战史研究领域存在着一套所谓“国际主流”的美西方二战史观,从西方意识形态出发解释二战,掩盖二战的根源和性质,夸大美西方的地位作用,刻意忽略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和作用,漠视、贬低、污蔑甚至全面否定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研究二战问题,必须坚持唯物史观,贯彻历史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为指导,从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实践性和变化性出发,深刻揭示战争的发生根源,辨析二战的帝国主义战争本质及其历史演变,正确看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力量构成及其发展变化,全面把握战争后果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多重影响。激浊扬清,正本清源,以正确二战史观,批判各种具有历史虚无主义色彩的错误二战史观,构建中国自主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知识体系。 

  关键词: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东方主战场  “西方中心论”

  作者王甫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  100006)。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再反思·

  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思想 

  摘要:空间既是物质的客观存在方式,也是社会关系的历史性建构与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深刻揭示了空间作为社会关系产物的社会属性,并将对空间的探讨延伸至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空间形态塑造与社会矛盾的深度理论批判,展现了空间形态演变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在阐述空间作为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其演进机制的基础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视域对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空间关系及空间变迁进行研究,探索东方社会依据自身空间特质的发展道路,探索超越资本主义空间异化的新路径。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思想,对于构建面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空间哲学具有理论意义。

  关键词:空间思想  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学批判

  作者董慧,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武汉  430074)。

  现代理性的复调——康德与法国哲学的相遇 

  摘要:康德理论与法国哲学的历史相遇是现代理性形成的重要时刻。康德驳斥笛卡尔纯粹的思维主体而以先验唯心论构建现实的主客关系,赞赏卢梭的契约论而提出新的国家理念,同样法国学者也在回应康德理性主义的过程中重新塑造哲学的方法和对象。双方的相遇构成了欧洲进入现代转折的哲学事件,从此以统一语法滋养思想理论的拉丁哲学被彻底放弃,法国哲学更是在对康德哲学的持续辨析中不断突破原有的理论架构和思想传承,重新审视时代的整体状况。因此,和康德的相遇是法国哲学自我定义并自我决定的契机,于此挥发出的思想潜能逐渐汇聚成新的哲学形态。今天人类的自我理解又到了关键时刻,勾勒德法哲学这一思想事件的历史形态,无疑是在反思和剖析欧陆哲学发展和欧洲观念形成的前提下,为我们切身的理论选择探索方向。

  关键词:康德哲学  法国哲学  现代理性  启蒙

  作者李科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在弹性积累体制下拓展当代劳动过程理论 

   摘要:当代劳动过程理论的既有框架不能适应生产组织形式变迁,造成生产和劳动研究与实践脱节。主要原因在于当代劳动过程理论的相关预设未能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生产与流通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内在统一关系。政治经济学及相关研究提供的潜在分析线索,为当代劳动过程理论的拓展提供了基础。新的分析框架有助于解析弹性积累体制的特质:资本通过在流通阶段收集、分析和传递市场需求信息,不断重组生产;不同资本共同参与生产管理;科层集中统筹计划管理与市场分包有机结合,劳动过程空间分散但整体关联,劳动者缺乏实质的保障和选择。伴随生产组织方式不断演进迭代,资本的生产经营策略日趋复杂,只有直面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迁,深入而系统地考察当前资本影响下的劳动过程和生产管理体系,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效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启示。 

  关键词:弹性积累  劳动过程理论  弹性生产网络  数字平台

  作者汪建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2);郑广怀,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天津  300350)。

·全面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对外开放·

  制度型开放的竞争法实现 

  摘要:竞争法是改革开放的制度结晶。作为我国高水平开放的法治化表达,制度型开放蕴含深刻的竞争法哲理,体现了公平竞争理念及其规则不断深化的演进规律。当前竞争法的制度供给尚不足以有效支撑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双重需求。制度型开放具有竞争法属性、公平竞争特质及其竞争法运行逻辑。在理论层面,推进制度型开放的竞争法实现有两个维度:一是承接国际竞争规则,二是引领国际竞争规则。在实践层面,以竞争法治为核心的包容性开放方案更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趋势,竞争法治需要在治理规则、工具和机制诸方面进一步健全。在公平竞争原则基础上,通过国际竞争规则内化与国内竞争规则外化,完善竞争规则体系,优化竞争规制方法和管理工具,健全竞争标准体系,推动实现制度型开放。

  关键词:制度型开放  竞争法  包容性开放  公平竞争理念  规则内化与外化

  作者孙晋,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武汉  430072)。

·跨学科、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

  机器意识与因果自我模型 

  摘要:受结构因果模型理论所展现的理论特性启发,结合当前主流意识理论,包括全球工作空间理论与集成信息理论,并融合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可以构建因果自我模型这一面向机器意识的理论框架。机器意识不仅依赖于一般的因果推断能力,更关键的是系统必须在内部构建一个以自身为核心的因果模型,使系统能够主动识别和理解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对自身状态的反馈。系统只有将自身视为因果链条中的主动节点,并能够基于这种因果自我模型进行反事实模拟与内省,才具备迈向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意识的结构性基础。这可以为构建具备真正意识与语义理解的人工智能系统,提供清晰严谨的哲学指引与可行的技术路径。

  关键词:机器意识  结构因果模型  因果自我模型

  作者吴小安,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安  710129)。

  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伦理探赜 

   摘要:人工智能带给艺术的不只是创作工具的更新和作品形态的改变,还有艺术伦理的挑战。人工智能艺术伦理之成为问题,源自科技与人文关系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情结,其理论逻辑的主体性哲学表现为器物层面的“技托邦”憧憬和价值层面的伦理隐忧。人工智能的“拟人”智能不断强化“拟主体”,在伦理价值上形成恒定性、认同以及物质替代的艺术哲学衍生,这可能会在人文伦理层面上带来“忒修斯之船”式悖论。谨防人工智能艺术的“非人伦理”,需要建立后人类智能伦理边界的价值对齐信念,用人文价值观为未来的人工智能艺术立法,从科技伦理和价值赋能两方面构筑艺术的“伦理绿坝”,据此勘察人工智能艺术的伦理边界;同时采用技术的、法规的、道德的律令防控伦理风险,赋予人工智能艺术以伦理价值。只有这样,AI“技术魔方”生产的艺术,才仍然会是那个能让人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作  艺术伦理  AI艺术伦理边界  价值对齐

  作者欧阳友权,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沙  410083)。

·文明演进与文明互鉴·

  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化的多样性形态与一体化走向 

  摘要: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在中国青铜时代构成一个文化单元,其中又可以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原、云贵高原三个文化区,不同区域的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存在着共性与差异。复杂的地理与生态环境、众多的族群、多线索的区域沟通,以及对青铜制造技术的不同选择与运用,生成了西南青铜文化的多样性。各地青铜文化先后发展到高峰后,开始与中原文化融合。中国史前文化的“重瓣花朵”结构所形成的恒久的向心力、秦汉王朝对西南地区实行的多种开发和治理方式、铁器和冶铁技术的普及、农业经济的发展、汉字的传入与使用,这些关键因素共同促成西南地区复杂多样的青铜文化走向一体。

  关键词:西南青铜文化  文化多样性  一体化

  作者施劲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101)。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清代的“双轨财政”与国家财政能力:可信承诺视角的分析 

  摘要:清代政府间财政关系体现为“预算内”的中央正式财政与“预算外”的地方非正式财政并存的双轨财政体制。从动态博弈的视角来看,由于上级政府无法可置信地承诺不会侵蚀下级的“预算内”财权,因而这一体制可视为清代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博弈的一种“制度均衡”。长期来看,那些建立“预算内”正式财政分权的改革都走向失败,并最终回到双轨财政的均衡状态。双轨财政体制阻碍了清代国家财政能力的扩张和财政金融制度的近代化转型。基于经济学理论,系统探究清代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博弈机制,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财政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政府间财政关系  可信承诺  双轨财政  国家财政能力

  作者郝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  100871);刘正铖,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杭州  310058)。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新殖民主义”话语本质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外交政策经历从“大陆扩张”向“海外扩张”的战略转型。面对在东亚相对弱势的竞争格局,美国摒弃了欧洲列强瓜分领土的传统殖民模式,转而诉诸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为核心特征的“新殖民主义”策略。美国政府表面上高举“保全中国”与“机会均等”的旗帜,暗中嵌入独占未来中国庞大市场的战略野心,通过将门户开放政策包装成“反对领土占有”的所谓“进步”方案,博取虚誉,争取广泛支持。因此,门户开放政策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新殖民主义”话语。它巧妙利用“反对旧殖民主义”的国际法话语,服务于美国的经济扩张与区域主导权诉求。

  关键词:门罗主义  门户开放政策  《辛丑条约》  自由主义霸权  新殖民主义

  作者马建标,复旦大学外交学系教授(上海  200433);徐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编辑:苏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