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
共同富裕的中国逻辑
摘要:共同富裕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社会制度逻辑。作为社会理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追求,家国情怀、民胞物与的共同体观念深刻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根本原则,让以劳动为尺度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坚定贯彻与现实展开;作为现实实践,顺应历史规律与发扬历史主动相得益彰,政党先进性与政策策略科学性同向发力,共同富裕的路线图越来越清晰;作为中国方案,于多样与分化中熔铸真实共同体,在发展与进步中涵养科学富裕观,贡献出现代化进程中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家样本。中国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实践,不仅在哲学意义上拓展了对“共同”的时代理解,也在文明意义上标注出“富裕”的时代高度。
关键词:共同富裕 文化传统 社会主义 历史主动 中国方案
作者辛鸣,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100091)。
当代中国志愿精神的多重文化源流——一项生活史研究
摘要:社区志愿者既处在制度体系的边缘又处在社区公共生活的中心,对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生成和维系至关重要。通过使用生活史访谈方法深入社区志愿者的精神世界,提出有关社区行动者的类型学,区分出爱好者、奉献者、意见者与中立者四种类型,前两者构成广义的“社区志愿者”。分析积极社区行动者赖以产生的多重文化源流,可以发现家意识、个体意识和单位意识三重线索的交互作用是推动社区志愿者投入公共生活的根本动力。行动者是以生活实践承担多重文化脉络的负载者,社区由此成为从家庭到国家的中间结构。这一探索为理解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志愿者与社区治理提供了一个新框架,揭示了宏观社会转型在个体行动者身上沉淀的意识与情感结构,也展示了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历史路径。
关键词:基层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社区志愿者 社区文化 家国之间
作者纪莺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200444)。
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规则——基于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摘要:结构性货币政策是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近年来其重要性明显提升,政策规则不断演进。政策定位从前期的弥补总量货币政策失衡拓展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政策目标由前期的关注信贷投放精准性转化为关注政策结构性效果。将我国2019年以来实施的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在模型中纳入产业关联关系,对政策效果进行全过程、系统性检验,可以发现:该政策对制造业投资有促进作用,具有很强的精准性,产生了明显的结构性效果;该政策在制造业内部的上下游企业间具有溢出效应,溢出效应不仅不会显著影响政策结构性效果的实现,在政策作用于下游行业时,反而能够强化政策效果,发挥加速器作用。系统考察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过程特征及制约因素,对于优化政策设计,提升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结构性货币政策 直接冲击 溢出效应
作者曹廷求,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济南250100);庞念伟,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南250100);彭江波,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研究员(济南250014)。
文明起源与文明互鉴
中国史前宗教与社会权力的演进
摘要:史前社会权力起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占卜与天文、农业等公共服务功能。这种祭祀、知识、经济相结合的包含蒙昧和理性要素的公共服务功能,滋生了以巫师“权威”为标志的社会权力萌芽,并逐渐由自然神信仰转型为祖先主神崇拜。它使世俗权力不断扩大,而军事的、政治的显性权力要素则是在这种公共权力的发展中逐渐出现的。它最终形成神权、族权、军权三位一体的权力形态及血缘族氏为基础的内聚性、排他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相结合的复合型社会结构及其制度模式、价值观念,使史前中国在没有经过明显的财富分化阶段的情况下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形成以宗法制为基础、世俗权力为核心、祖先神崇拜为特色的“早熟”的政治国家。
关键词:史前宗教 公共功能 祖先崇拜 军事权力 政治国家
作者李禹阶,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重庆401331)。
文明“互鉴”与概念“置换”——以戏曲表演美学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跨文化研究主要包含文明“互鉴”和概念“置换”两种模式。在中西戏剧跨文化研究交流中,文明“互鉴”常常被忽略或扭曲,而概念“置换”却习焉不察地成为主要的思维方式。令人深思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美学一直受到西方话剧思维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心理体验导表演体系困扰。近四十年来,以“情节整一性”为核心概念的“现代戏曲”又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审美概念加以隐性“置换”,由此造成了传统戏曲模式在场上表演的文本结构、姿势化的具身表情、观赏者意象性接受等三个方面的改变,并带来了戏曲审美趣味的偏离。探寻当代戏曲艺术创作文明互鉴的各种可能性成为戏曲学界、演艺界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戏曲表演美学 文明“互鉴” 概念“置换” 现代戏曲 情节整一性
作者邹元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再反思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
摘要: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所提供的原文材料,深入探究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文献支撑,从经典作家不同时期的不同的代表性著述中的三个著名论证出发,系统梳理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概念的提出方式及其前提、形成与本质的经典论述,并尝试以现实的人的现实的生活、生产和生活的生产的三步递进逻辑来呈现历史概念的真正要义,从而为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本质提供更系统、更可信的文本依据和思想史发展演进逻辑。
关键词: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 生活 生产 对象化
作者张秀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事裁判中的功能
摘要:《民法典》第1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作为我国民法内在体系的价值备选库。在实践提出需求时,可以遴选适当的价值观要素,截取其部分适宜的内容转化为民法价值,经价值规范化形成观念上的新民法原则,以之处理实践纠纷,并促进我国民法内在体系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事裁判中有社会效果功能与裁判促成功能。社会效果功能分为两种情形,其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裁判依据背后的立法理由,其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案件依法裁判所期待的社会效果。裁判促成功能具体分为解释功能、补充功能、修正功能三种,各种功能的发挥都有严格的要求和程序控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内在体系 社会效果功能 裁判促成功能
作者于飞,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北京102249)。
罪刑关系的体系化及其实现
摘要:罪刑关系所涉及的范畴、内容以及要素等需要立足于系统思维,通过关系网络和“群”的概念、框架来把握。罪刑关系既是罪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也是刑法、刑事法律规范以及行政法律规范等之间有关罪刑运用的整合化、系统化关系。法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新时代我国罪刑关系的体系化指明了方向。罪刑关系在价值目标上应当实现由偏重秩序维护转向秩序维护与人权保障并重、由偏重结果正义转向结果正义与分配正义并重、由多极化转向一体化、由粗放化转向精细化。罪刑关系的体系化需要以罪刑体系与结构的体系化为基础,在确保逻辑优化与价值评价活性化的同时,通过双轨化制度的构建、罪刑体系的贯通以及罪刑关系的内外协同来实现。
关键词:罪刑关系 罪刑规范 犯罪体系 刑罚结构和体系 刑事一体化
作者彭文华,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教授(上海201600)。
古文论形式批评的意义检视与体系构想
摘要:中国古文论研究中史料存量与理论阐释存在失衡情况,其中有关文学形式讨论的被忽视,更加剧了这种不平衡。古文论中依门、势、格、法等名目,就各体文类声韵、格律、体段、调式等技术要素的形式讨论,植基于汉语特性,深契传统文学的程式化特征,对开显古文论的价值深具意义。古人的形式讨论一般围绕“声”“色”并依托“体裁”“句调”展开,由此凝定为固定的概念、范畴,其中“共名”互为指述,“别名”独证专门,兼有跨类存在,衍生理论意义。若能基于传统文化,对其生成衍变与施用原则作综合通观,则古代文学的创作肌理和审美旨趣就能被完整地掌握,与古人“结心”的文论史的出现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关键词:形式讨论 汉语性 声色 体裁 句调
作者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涛,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研究员。(上海200433)
十四至十九世纪家产继承制的中西比较
摘要:明清中国普遍的诸子均分制与同时期西欧较多的长子继承制,其差异源自中西土地产权与经济主体特性的不同。明清多层次的土地产权与多样化的交易形式,以及具有较强生命力的独立个体家庭农庄,成为分家析产赖以运行且长期延续的制度保障。西欧庄园产权的身份性及整体性则使财产继承与身份继承不可分割,农牧结合型庄园的经营方式与自成一体的生产生活秩序强化了其整体性,长子继承成为合乎逻辑和具有适应性的制度选择。家产继承制度对中西经济模式与发展方向都产生了影响。西欧的长子继承制本身并不具备制度优势,而是间接地在原有体制之外催生出新的异质因素,进而推动制度变革,长子继承制自身随之衰落;中国的诸子均分制则与个体家庭农庄经营相互强化,在维系传统社会稳定的同时也抑制了变革。
关键词:分家析产 长子继承 产权制度 经济主体 中西比较
作者龙登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北京100084);赵亮,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湛江524088);陈月圆,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北京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