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7期目录

2023-08-14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7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摘  要:《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7期目录

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7期;目录

  

·跨学科与新兴学科研究·

  历史性与存在论事件

  摘要:创世史观的历史哲学,基于历史性的三维概念:(1)创世性的存在论事件。以存在论为方法来解释人类文明的结构和秩序如何被创造出来,即解释结构—秩序的起源。这是历史性的本源维度。(2)递归的问题。以“溯因逻辑”去发现和分析哪些问题在历史中不断递归出现。递归出现的问题必是文明的根本问题,也是推动人类不断发动创世事件的根源。这是历史性的溯源维度。(3)历史的意义涌现。历史的意义在于未来性,是后效意义而基于过去、现实和未来的传递性。理解历史的意义涌现需要以“因果涌现”的方法去分析历史何以形成通向未来的传递性。这是历史性的传递维度。

  关键词:历史性 存在论事件 递归 因果涌现

  作者赵汀阳,浙江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金华321004)。

  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拓展

  摘要:面对百年变局的持续演进,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全球史研究为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拓展带来了诸多启迪。它揭示了非西方国家被“西方的崛起”所遮蔽和简化的历史,并将当今世界的“底色”更为清晰地展现出来;它的研究主题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研究议题高度“契合”,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它重构民族国家历史叙事的努力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民族国家的理解,也为反思和批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不一样的世界历史话语。不仅如此,在全球史视域中,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为超越西方大国的兴衰逻辑提供了历史依据,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亦为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关键词:全球史 国际关系研究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民族国家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刘德斌,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长春130012)。

  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的空间融合

  摘要:空间,特别是社会关系空间,既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交往,又在人类的生产和交往中演变生发,是全球史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畴和重要研究内容。由于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都注重横向交往,两者在空间上的融合,如国家之间交往形成的区域性跨国空间,正在凸显生产要素在人类交往中的基础作用,以及生产与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两种基本动力的开拓能力。互联互通、互利合作、相互依存的全球空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不同区域和层次的各种空间的融合,将汇总为“全球”与“国际”,动态地展现人类各种群体的发展形态和世界面貌,促使全球史与国际关系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为中国全球史和新型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奠定空间维度的共同基础。

  关键词:全球史 空间融合 全球空间 区域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董欣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101)。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知识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百年变革的文学书写

  摘要:与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同步,乡村百年变革的文学书写波澜起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已有的相关研究多体现差序化思路,主要以近现代以来西方社会文化与价值观为参照看待和审视中国乡土文明,对于中国乡土文化和乡村变革实践缺乏真切的理解。这与其不接中国乡村地气和有所隔膜不无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透视具体丰富复杂的中国社会现实,应立足中国乡土文明本位,摆脱对差序化思路的依赖,特别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崇信。从对差序化与差异化的辩证理解出发,辨析和梳理乡村变革书写中的主体自觉、内在动力、意义生成等,以把握中国乡村变革的总趋势与内在脉络,这是走出困惑、深刻理解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关键。

  关键词:乡村变革书写 中国式现代化 差异化 差序化 辩证理解

  作者赵顺宏,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杭州310018)。

  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

  摘要:新乡村叙事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正在形成的文学现象。乡村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及其引发的三次文化裂变使中国乡村叙事不断演变。在第三次文化裂变中,前两次文化裂变孕育的三种乡村叙事传统的历史语境、文化元素正在发生转场和变异。新乡村叙事的文化逻辑由二元对立演变为多元冲突与融合,并初步形成文化乡愁、生态关怀、新乡村人物形象书写等新的叙事支点,呈现出基于多元冲突—融合—共生的崇高美学、作为美学原则的“真”与非虚构策略等新的美学形态,以及重建叙事主体、探索多维叙事视角和拓展叙事对象时空范围等新的叙事范式。

  关键词:新乡村叙事 中国式现代化 第三次文化裂变 二元对立 叙事主体

  作者李震,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安710119)。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逻辑

  摘要:以大历史观,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及其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厘清“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西方国家在西方文明演进中内生出帝国文明,建构起“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蕴含使帝国文明异化为野蛮的基因。“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沿着“历史道路”“文明解释”“民族优越”“人性辩护”“社会论证”“理性标准”“开化使命”“美丽神话”“哲学基础”的逻辑建构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三者在生成逻辑上是逐步演进关系,在理论逻辑上是彼此理解关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它一改过去中国对西方现代化潮流冲击的被动回应为主动应对,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掌握了历史主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 哲学逻辑

  作者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北京100091)。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再反思·

  法国理性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图景

  摘要:法国理性主义认识论始于笛卡尔。“笛卡尔我思”既是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出发点,又是哲学的第一原理;笛卡尔统合几何学与代数学、整合哲学与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这一使命将他及其继承者带往“普遍学”的领地,进而使现当代哲学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思想图景。巴什拉创立的理性主义认识论是对笛卡尔主义的超越,是一种非笛卡尔主义认识论或历史认识论;“我们思”联结理性主义的“我”与“你”并给予我们一个名副其实的共存关系网,终将替代“我思”;想象与认识的融合意味着诗学与科学认识论共生融合。维耶曼的新笛卡尔主义认识论承袭笛卡尔、巴什拉等开创的理性主义认识论传统,以跨学科思想为导向,使哲学与科学更加综合统一。哲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诸学科之间的筑桥活动,以达成哲学体系的普遍化图景。

  关键词:法国认识论 理性主义 跨学科思想 思想图景

  作者于奇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州510006)。

  刑法解释的价值判断

  摘要:价值判断是刑法解释的最高要求,也是实现刑事司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我国刑法解释中价值判断存在双重困境,规范性刑法解释存在循环论证、说理不足现象,而作为适用性刑法解释主体的法官,则在价值判断上担当不够、能力不足。传统刑法解释学陷入主观、客观的二元对立,与当前我国解释实践上“合法又合理”的目标定位存在裂缝,需要借鉴哲学的理论实现现代转型,在确保主客观性的前提下追求价值判断论证的主体间性。刑法解释借由专业化与公共性论证以实现价值判断的完整性,这涉及刑法解释中价值判断的体系化标准建构和法理遵循,前者要求明确价值判断的内在与外在标准,建构不同标准冲突的解决规则,重视“法外入罪禁止与法外出罪允许”的实践意义;后者涉及逻辑推理与道理论证、积极判断与消极判断、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三重视角,并需从规范导向、个案推动、反向排除、宪法引领四个向度展开。

  关键词:刑法解释 价值判断 刑法法理 主体间性 罪刑法定原则

  作者姜涛,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上海201620)。

  ·文明起源、文明互鉴与文化发展·

  “古国”“酋邦”之争与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路径

  摘要:“古国”与“酋邦”是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两种主要理论,有关二者关系及其学术意义的争议较多。从多个层面辨析可以发现,两种理论所回答的问题存在明显差异:其研究视角分属主位与客位,研究路径分属人文与科学。酋邦理论来自人类学,是进化主义的,其理论构建通过类比获得,优势在于探讨社会复杂化的机制,在考古学研究中,其研究逻辑是演绎推理。古国理论来自中国考古学,是历史主义的,优势在于理解文化意义,其研究逻辑是归纳推理。两种理论所代表的研究路径可以相互补充,但不能相互替代。中华文明探源的目的不仅仅是得到真实的历史,还在于理解与继承文化意义。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充分结合“古国”理论与“酋邦”理论代表的两种路径,对于构建中国考古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国 酋邦 中国文明起源 考古学理论

  作者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北京100872)。

  《易》孟氏古文说与汉代经学今古文问题

  摘要:许慎《说文序》提到:“其偁《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这是交代《说文》称引经传的文本属性,不料宋明以来疑窦丛生,形成中国经学史上一桩公案。清儒及民国学者对“皆古文”句相继作解,异说纷纭;段玉裁、王国维指“古文”为书体或学派,均有谬误;洪颐煊、宋翔凤、马宗霍专从孟氏易学内容论其古文属性,同为臆测;杨树达径从文本索得真解,但许慎称孟氏今文为古文的疑惑仍未尽释。宋翔凤又分辨汉《易》经为古文、传(注)为今文,意外揭开《易》孟氏今古文之谜。参照《易》孟氏“古文本/今文说”的组合模式,从今古文经本、经说的组配入手,分析汉代七经传承情状,观察两汉经学进程,豁然发现汉代经学并非今古文分立互争的两极化世界,而是今古文交错共存的多样化生态。《易》孟氏今古文真相一旦大白,汉代经学今古文纠纷也就迎刃而解。

  关键词:许慎 《易》孟氏 古文 今文 汉代经学

  作者吴仰湘,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长沙41008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