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社会学作为一门密切关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社会科学基础学科,肩负着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历史使命。如何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建构中国社会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社会学的学术力量,是中国社会学人面对的时代之问。
2023年4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主办、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承办的“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暨《社会学研究》编委会年度选题研讨会”在大理大学召开。与会者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新时代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工作、办刊工作和期刊评价工作展开研讨,为推进《社会学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发展建言献策。
值此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恰逢其时,借此机会,《社会学研究》对过去三十多年的办刊经验进行了总结。多年来,《社会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连年入选“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学术期刊类)榜单,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全国百强”报刊称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四家期刊评价机构的学科排名中均名列第一,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的“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中,《社会学研究》被评定为社会学与人口学期刊中唯一的“顶级期刊”。《社会学研究》作为一本有三十余年历史的社会学专业学术期刊,肩负着培育和建设一个学科、关注和反映一个时代的使命,力争为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建构中国社会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贡献自己的期刊力量。
一、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副主编杨典研究员在会议开幕式上指出,此次会议旨在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学研究》编委会成员的专业智慧,通过学术研究、办刊工作和学术评价等方面的深入研讨,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学科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主任、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培林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社会学恢复重建之初,费孝通先生就提出一个学科要有“五脏六腑”,其中杂志是不可或缺的学术成果发表和传播的载体。李培林对《社会学研究》长期以来的办刊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强调《社会学研究》必须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关注社会热点议题,处理好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扩大《社会学研究》的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
大理大学党委书记李涛教授在致辞中对大理大学办学的历史、研究成果与办学特色进行了介绍,呈现了大理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实践以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他还表达了通过学术研讨交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民族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期盼。
第一场主题发言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学展开,由杨典主持。中国式现代化本身既有中国特色,也体现着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应建立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和研究方法,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用以解释新现象、发现新规律、揭示新趋势。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李友梅教授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密交织,人类未来必须共同面对公共性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以及全球各文明的交往状况能为探索全球社会和平发展路径提供思路,并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知识生产带来灵感。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周晓虹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和转型叙事,以费孝通先生和改革开放后40位社会学人的生命史为经验支撑,对中国社会学史进行梳理,指出中国社会学的重建正是改革开放语境下一场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目的的知识重建运动,锻造了中国特色的知识共同体。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赵鼎新教授对中美社会学发展趋势进行比较,认为从学科起源、方法特色、研究议题、评价体系和发展动力来看,中美两国社会学的发展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立足本土历史语境,还需要具有国际比较视野。
第二场主题发言围绕学术期刊评价工作展开,由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院长寸云激研究员主持。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是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的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中国故事与中国学术话语之间的转化,支持和保障我国学术高质量发展,推动学术研究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经济学社会学编辑部副主任李凌静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的办刊宗旨,指出期刊评价体系和工作不仅可以反映学界生态,还能营造新的学界生态,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学贡献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雅静对学术评价中的期刊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研究院的基本情况、本轮期刊评价的特点、社会学类期刊的发展情况以及期刊特色化发展案例等内容进行介绍,指出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重要性。《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副编审申浩介绍了《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的创办历史、办刊宗旨和选稿情况。他认为,对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认识有利于推动研究工作更好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编审张莉基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选文角度详细分析了《社会学研究》的刊文特点及社会学类期刊论文的评价情况,期待研究者从社会学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二、《社会学研究》首届“十大好文章”颁奖及获奖代表发言
为推荐社会学研究佳作、鼓励社会学研究创新,提升社会学文章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更好发挥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社会学研究》举办了首届“十大好文章”评选活动,经过指标初评、专家评议、读者投票三个环节,在2021年第5期-2022年第4期的60篇文章中,评选出2022年度“十大好文章”。此次会议的第二项议程是《社会学研究》首届“十大好文章”颁奖及获奖代表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张志敏主持,李培林、大理大学副校长徐立教授以及杨典为三位获奖作者代表颁奖。
获奖作者代表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毛丹教授以此次获奖为节点回顾了自己学术生涯的重要作品和研究体悟,提出应努力锻造社会学研究的自信与品格,构建新时代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格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朱斌副教授回顾了自己在《社会学研究》的发表历程,提出社会学研究者应从综合性视角开放式地观察和认识社会,《社会学研究》也应继续保持开放性,成为观察、记录乃至跨越时代的专业阵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丹对此次获奖文章的调研和写作过程进行了总结,指出一篇文章的发表是整个学术共同体的智慧,包括学术前辈、同仁的鼓励支持和知识积累,也离不开外审专家和专业编辑对于选题、理论架构以及文章细节的把握和指导。
三、《社会学研究》编委会年度选题研讨会
会议的第三项议程是“《社会学研究》编委会年度选题研讨会”,由杨典主持,《社会学研究》编委会成员依次发言。杨典指出,社会学自引入中国之初就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历代中国社会学人一直力图把这门西方传入的学科中国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建设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学术期刊在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既具有沟通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又具有制度性基础设施的“平台支撑”作用。此次编委会年度选题研讨会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热点议题,激发编委会成员的专业洞见,为《社会学研究》的年度选题和办刊优化建言献策,为中国特色社会学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在编委发言环节,李友梅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出发,强调在与西方学界对话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理论话语、概念工具和评价体系。常州大学苏南现代化研究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宋林飞教授强调选题应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国际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和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吴小英研究员提出应深入研究家庭和性别等日常生活议题与更宏观的社会政治语境之间的勾连,同时鼓励基于社会变迁实际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何蓉研究员主张用现代社会科学视角研究传统文化,关注中国社会学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立足古典理论和历史语境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赵延东教授强调,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应关注科学知识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与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李春玲研究员建议关注社会分层领域的宏观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等关键词作为专栏主题持续引领相关研究工作,同时关注青年失业、青少年心理健康等一系列重要现实问题。赵鼎新基于国外办刊经验提出需要关注从学界不断涌现出来的研究议题、提升编辑人员的学术眼光和自主性、追踪年会中有潜力的分会和议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王天夫教授强调选稿应更加注重文章的思想性,加大对费孝通先生等中国社会学家的思想体系的研究力度。他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不仅取决于选题,还有赖于办刊流程的组织和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俊秀研究员认为可以根据专题组稿的需要启动编委会的力量,同时可以考虑预出版、开放审稿意见、邀请编委会成员参与定稿等办刊方面的优化措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夏传玲研究员建议可以邀请编委会成员参与评审在匿审环节存在较大意见分歧的稿件,主张文章作者在一定范围内(如匿审专家和编委会内部)公开定量文章的数据和代码,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刊文质量和影响力。
最后,李培林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首先感谢大理大学师生对本次会议给予的支持,继而对《社会学研究》未来的办刊工作提出五点期望:第一,遵守学术发展和刊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二,促进专业学术话语和宏观政策话语的融合,作出更扎实的学术贡献;第三,平衡选题的引领性和包容性,增强跨学科对话;第四,注重推进、规范和完善大数据研究方法;第五,有选择性地开放数据代码和审稿意见,进一步扩大期刊影响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